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1-11黑龙江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俞 航 (黑龙江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小学阶段儿童身心发育都比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基石,决定着其他阶段的工作的成效。
一、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5~10 岁的儿童正处于道德的他律阶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小学生道德判断标准也随之改变,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关注新背景。
1.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小学既是德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孩子成长发育、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再次成为我国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焦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等方面彼此交叉渗透,劳动技术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场域”,而美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心灵陶冶的“契机”。可以说,正是这样的系统教育观,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高尚道德品质。
2.教育主体的多样性
通常认为,小学生思想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家长等,事实上,同辈群体也是小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对同辈群体作用的重新认识上。一方面,同辈群体能带给小学生归属感,他们在群体中交流,获得大量的社会信息与生活经验,这不仅会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力,也能规范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另一方面,同辈群体也可能传递“负能量”,小学生作为没有发展完善的主体,如果缺少成年人的引导,在相对独立的活动场所中就可能接受一些反主流的文化,甚至是具有危害性的信息,如不良的网络游戏等。
3.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性
自2012年起,“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首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再一味追求单一的信息技术,而是使教育逐步与互联网契合,特别是学生可以主动使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其次,小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中的社交也与现实社会中有所不同,新的社交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满足了他们自由、平等与朋友交往的期望,令他们感受到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消除人际交往中的障碍,此外,网络新媒体为小学生提供了情感宣泄的平台,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仅疏解了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锻炼对社会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二、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
现阶段,我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普遍缺乏合理思路,存在过高、过空和过急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1.教育内容更新缓慢
尽管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在不断推进,但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却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五爱”为中心,开展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如教育内容中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还缺乏力度,应逐步摸索我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衔接的路径;再如对于我国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也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革命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蕴含的特殊力量,然而,这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明显。此外,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存在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社会实践少”以及“地域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需要不断对内容进行更新,并加快更新的速度。
2.教育方式不够灵活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仍不够灵活,特别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兴趣的程度逐步下降。虽然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但学生的认识和行动大多停留在表面,甚至出现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不一致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特别是社会环境的转变使一部分家庭失去了扮演社会化的功能,导致小学生思想不稳定,在这种背景下,重视引导学生做到知情意性相统一才是治本之策。目前,有学者提出了使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来开展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对于具体操作路径是什么却没有系统阐述。
3.教育影响空泛
对于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一个“5+2=0”的公式,意指学校5 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双休日校外的负面影响。不论这个公式是否过于绝对化,但这确实说明了教育影响空泛的问题。从教育目标来看,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中提出的目标均是面向全体学生,缺乏针对性导致收效甚微。虽然6 到12 岁的儿童统称小学生,但每个年龄段学生所能理解的教育内容和所能接受的教育形式都有所不同,即使是同年龄段的学生,受到个体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也会存在差异。如果将目标定在统一的标准线上,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教师和家长的态度是否重视,也是教育影响空泛的潜在诱因。
三、新时代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1.回归生活化
我国新课改中要求,小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要立足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针对长期以来,教育缺少恰当“抓手”的现象,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有学校在此基础上列出“劳动清单”,自此,思想道德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结合,不仅强健了学生体魄,培养了劳动意识,更重要的是,端正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了教育的协同机制。
2.引入乡土资源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与学生所在学校和家庭有关,更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往往对于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和形式有着更高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着对于祖国和家乡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引入这些乡土资源,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除上述比较宏观的乡土资源外,校园文化是微观的乡土资源,也是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乡土资源。学校应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轴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体而言,可以定期举办关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家长会”,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等;也可以鼓励教师传承学校传统,相互交流经验,为教师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深化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
3.发掘隐性课程
小学生独立的三观还未形成,因此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所以,在已有显性的思想政治课程之外,还需要设计隐性课程,将教育意图暗含其中,改变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情况。例如,把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教育过程,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在隐性教育过程中,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被淡化,能够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获得了尊重,在不知不觉中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质。教育游戏也是一种较好的隐性教育形式,它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教育影响,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