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常规教育三部曲
2019-01-11江苏省南通市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幼儿园高建梅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经济开发区苴镇幼儿园 高建梅
小班幼儿初入园,由于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等方面有差异,家长育儿方式有所不同,孩子的发展就有差异。怎样才能让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快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几年来,我就小班幼儿入园初期的生活常规管理与教育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了一些方法,使幼儿入园一个月左右就能熟悉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适应篇——序曲
小班幼儿入园,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多或少地有些不适应,通常表现为哭闹、不理人、摔玩具、攻击同伴等,我们称之为入园焦虑。近几年为了让孩子能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园将入园第一周的前三天设为亲子陪伴日,减少了部分幼儿的入园焦虑,但是还有部分幼儿难以适应,我就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㈠情绪安抚法
从家长手中接过哭闹不已的孩子,轻轻地摸摸他的头,微笑着喊喊他的名字,你会发现他的哭声慢慢地变小了,口中乱叫的话也变少了,你把他揽入怀中抱一会儿,慢慢地他就会对你产生依赖,即使你把他放下来了,他也会变成你的小跟班,你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㈡角色表演法
幼儿园区域里有很多的游戏材料,但是爱哭的孩子只顾着哭,就是不去玩。我深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经常扮小丑、变魔术逗孩子开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认识老师、伙伴,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参与到玩游戏的过程中来。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小朋友眼泪还挂在脸上也会跟着哈哈大笑。
㈢道理讲述法
别以为孩子小用不着跟他讲道理,其实,他心里清楚呢。孩子哭着问:
“妈妈呢?”
“妈妈上班去了,她一下班就会来接你回家。”
“妈妈不要我了吗?”
“怎么会呢?妈妈送你上幼儿园玩游戏,等幼儿园放学了,她就来接你回家。”
“哇!妈妈怎么还不来?”
“时间没到呀,你现在哭了也没有用,妈妈又听不见。”
“听不见?”
“不如和老师一起玩个游戏吧。”
“好!”
这番对话,我试了几届宝宝,屡试不爽。
㈣注意转移法
宝宝们都去午睡间了,只剩浩儿一个人赖在整理教室的我这儿。
“我要奶奶,我要回家。”
“睡觉起来奶奶就接你回家。”
“不,我现在就要回家。”浩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着,一边自己去抽了一张纸。看到浩儿能这样自理,我有了主意:“哎呀,地上有这么多小朋友踩了的米粒巴子,你能不能帮我擦擦。”我递给浩儿一张面纸。他马上蹲下来和我一起擦了。而且还说:
“老师那儿也有,我去擦。”
“谢谢你!你的小眼睛真尖。”他竟然破涕为笑了。
孩子的世界真是奇妙有趣。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爱相伴,一定会走近他,读懂他,他也会回应你。
二、活动篇——进行曲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在孩子们渡过了亲子陪伴适应后,我就按照一日生活流程,带领孩子学习游戏。
㈠音乐提示法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生活、运动、游戏、学习这四个基本环节。我用不同的音乐进行区分与提示。户外活动开始了,播放《爸爸去哪儿》;户外整理时,播放《小星星》;区域游戏时《黑猫警长》会响起来;吃饭时播放法语儿歌纯音乐……入园初期,我只要简单提醒:“游戏开始了”“我们收玩具吧”孩子就能明白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两周后,老师不再使用提示性语言,孩子们听到不同的音乐旋律就知道要干什么了。
㈡童谣游戏法
带过小班的老师都知道小班的幼儿“问题多”,上厕所、喝水跟风,擦鼻涕、垫汗巾小状况不断……在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进行之间,孩子们要去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我的做法是,让有需要的小朋友分批去喝水、上厕所,留在活动室内的,根据前面环节的内容,动静交替;户外游戏结束,我带小朋友玩安静的手指游戏;区域游戏结束,我和孩子一起做律动“动物模仿操”,平稳过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㈢专属标记法
刚开始游戏时,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想玩什么就拿什么玩具,玩完随手就扔了。为了让他们尽快学会有条理地取放玩具、整理物品,我将一些游戏材料贴上了幼儿照片、实物照片、动物水果等标记。晨检表贴上孩子的照片,孩子入园晨检后能将晨检牌送到贴有自己照片的口袋里;把美工区、建构区等各个区域的游戏材料拍成照片,分类放在玩具柜里,整理时孩子们能根据照片的指示取放材料;毛巾、茶杯、整理柜等孩子们每人一个的专属物品,贴上孩子自己喜欢的专属标记,方便孩子记住自己的物品;桌面贴上水果标记,这样孩子分组操作时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小组。
㈣榜样激励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我创设了这样一面主题墙——成长墙。在一棵树的每一片树叶上分别贴上全班每个幼儿的照片。凡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主动收玩具、不挑食、帮助别人的幼儿都能得到一颗星,贴到自己的那片叶子上,让孩子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最棒——激励幼儿做最棒的自己。
三、共育篇——协作曲
幼儿的自理能力、习惯养成不能只靠幼儿园,应该家园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我是这样引导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㈠家长放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今的家庭结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从生下来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是若干年后,这些庇护都失去了,这些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哪里?他们的责任心又在哪里?我和家长一起阅读《指南》,让家长懂得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愿意学。
㈡家园携手,合作的事情共同做。
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幼儿园里有需要亲子制作的作品,有部分幼儿带来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出是家长完成的,一问小朋友,果不其然,“是妈妈做的”“是爸爸做的”小朋友如实回答。
“为什么你不做呢?”
“我不会!”
“妈妈说,我做得不好看!”听听,多么可悲呀!老师好不容易创造的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有的孩子不仅得不到锻炼,孩子潜意识里的一点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被剥夺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学习品质从何而来?
㈢家长接手,园外的事情监督做。
家园架起沟通的桥梁,我们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我们的家长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园的发展状况,大家才能从中找出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家长要接过老师传递的接力棒,在家里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成长。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得到锻炼,真正得到成长,适应幼儿园生活,在花蕊里启程,阳光下成长,果实里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