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9-01-11安阳师范学院米鹏旭
安阳师范学院 米鹏旭
地方戏剧是某一地方历经漫长发展时期而沉淀下来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融文学、音乐、美术、表演、舞蹈、建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处在当地的幼儿从小就受地方戏剧耳濡目染,对这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既贴近幼儿生活的场域,又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对地方戏剧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蕴含的独特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恰当地应用到幼儿园课程中去,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戏剧的教育功能和作用。
一、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意义
首先,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地方戏剧也是儿童生活的体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剧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儿童,也必然受到地方戏剧文化的熏陶。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本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的能力。依托于本民族本地方文化开展幼儿教育,也更有利于课程本土化,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能够支持和鼓励儿童用戏剧符号(表情、动作、声音)表达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学前儿童天生是艺术家,他们用眼睛去欣赏戏剧的色彩,用耳朵去聆听戏剧的韵律,用身体去感知角色的动作和情感……“戏剧为儿童提供一个虚实相结合的舞台世界,而这种虚构性是最接近儿童游戏的精神世界,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正是儿童最真实自然愉快的表达方式。
第三,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有助于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可根据地方特色和幼儿园实际,有计划地开展戏剧主题活动,帮助幼儿进行戏剧体验、戏剧创作和戏剧表达;也可以将地方戏剧与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领域整合。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整理地方戏剧,不仅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了自身的戏剧素养,也更能够了解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发展。
二、当前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问题
㈠戏剧文化生态环境的缺失使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不够丰富全面
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需要有力的环境支持,其中儿童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是幼儿园课程可资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戏剧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实困境。现实中,多数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内容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自身特点,有些幼儿园意识到了地方戏剧在文化传承和办园特色中的重要性,但是对地方戏剧在纵向上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常常是一个个独立的主题方案,缺乏内容之间的整合;且在戏剧环境的创设中,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如在幼儿园的走廊和墙壁上粘贴有戏剧行当的脸谱等,但是缺乏精神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导致地方戏剧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应用。
㈡教师戏剧教育理论素养的匮乏使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不够系统深入
幼儿教师大多无接触和系统学习戏剧的机会,幼儿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艺术教育有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但戏剧却未被当作幼儿教师必修的艺术课程。幼儿教师一般认为戏剧在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中,主要还是对戏剧知识(角色、服饰、韵律等)元素的了解和戏剧表演技能(程式化动作)的掌握,强调艺术审美价值,忽视了幼儿感受和参与的过程中情感体验和表达创造能力的提升。对于地方戏剧中的素材也只是拿来主义,缺乏创造性的开发和改编,同时忽视幼儿兴趣和需要。“除了作为戏曲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和了解豫剧脸谱、服饰、唱腔、动作、色彩等,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开展”“我们会选取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代表性唱段来教唱,但是我们老师唱得不好,又找不到专业人士”。
㈢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使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不够适宜妥帖
儿童有理由成为任何教育活动的“中心”,除了儿童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没有任何别的可以成为中心。从主题来源、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来看,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课程实践都存在“为了戏剧而戏剧”的现象,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设置什么样的课程目标、选择哪些课程内容、怎样合理地组织和实施都倾向于地方戏剧传承本身,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在当前的幼儿园实践中,戏剧与孩子平日的生活没有任何关联,只有在节庆前为了演出,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戏剧排练,应付演出。地方戏剧在幼儿园课程中往往开展到两个学期的时间,之后就很少有关这一主题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开发对于幼儿造成的影响只能是暂时的、不连贯的。
三、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策略
㈠建构开放性地方戏剧文化生态环境
其一,幼儿园应营造适合地方戏剧开展的“准自然环境”。任何一种学习材料,只有真正被幼儿熟悉和接触才会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尽可能地让幼儿方便可及。物质环境,包括地方戏剧主题活动材料的投放、墙面走廊设计、地面装饰等方面;精神环境,包括园所文化、学习氛围、人际环境(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师关系)等因素;其二,重视家长对地方戏剧在幼儿园开展的支持。家园合作是推动幼儿园课程开展的有力支持。教师应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带领幼儿认识、接触地方戏剧,听听地方戏剧里的故事,比如《花木兰》里的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抬花轿》里的婚嫁文化习俗和趣味性等等。
㈡提高教师戏剧教育理论素养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地方戏剧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对地方戏剧的文化传承作用、整合内容、实施策略和教学手段等问题进行深人系统地思考和挖掘,确定适宜的课程整合目标,选取地方戏剧中能够吸引幼儿、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地方戏剧素材纳入幼儿园课程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戏剧教育理论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幼儿戏剧教育。在学前教育领域注重为未来终身发展培养良好品质的大环境下,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必须认识到:戏曲艺术不仅是基本技能的学习,也包含戏剧欣赏、戏剧创作等方面。对幼儿艺术审美能力、自主体验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才是幼儿戏剧教育的初衷。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角色意识和社会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使他们对社会、自身、他人有所思考和理解。
㈢重视幼儿戏剧主体性参与
专业戏剧教育强调戏剧表演技能,幼儿戏剧教育活动不是训练彩排和模仿,为了最终表演给观众的。更多的强调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参与、表达和创作。地方戏剧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过程主要不在才艺的培养,而是人格的塑造。地方戏剧中一些传统唱段,其内容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脱离幼儿实际生活,不适合幼儿学习和理解;一些唱腔的音域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长期练习会对幼儿声带不利等等,这些都不适宜在幼儿园开展。只有以儿童的视角出发,贴近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迁移。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或许“不像”,但那是他们最真实的体验。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和所选材料应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儿童的需要,这样不仅促进丰富地方戏剧资源,也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参与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