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式导入在领域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2019-01-11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贾立倩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班旅行领域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贾立倩

故事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文学形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故事讲述借用栩栩如生的表述、优美生动的语言、奇妙独特的情节受到幼儿的喜爱,更因其中蕴含的通俗易懂的道理而成为教师常用的载体。导入是幼儿领域的重要环节,起着引出活动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重要作用。故事式导入是指教师用故事结合教学内容作为开场,来吸引幼儿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的主题。[1]

使用故事式导入不仅可以将孩子们轻松自然地引入教学之中,也会使孩子们徜徉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故事式导入常见问题分析

在学前儿童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中,故事式导入非常普遍。教师使用故事式导入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师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主题不明确甚至与教学目标脱节等等,从而使故事式导入的效果大打折扣。

㈠导入故事的选择不当

故事式导入的关键在于导入故事的选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导入环节的故事选择还存在诸多误区。

1.故事的主题不明确

教师往往只注重故事的趣味性,没有将故事内容与活动内容相结合。故事讲完后,无法自然地引出主题,或者孩子很难把握故事的主旨。

如在一次中班社会领域活动“生活中的标志”中,教师选择了用故事《小猴子去旅行》作为导入。故事内容为:“3只小猴背着背包,一起去旅行。来到了一个花园,竖着一块牌子:“禁止摘花。”“哦,是禁止摘花呀!”“有这么多的花,摘一两朵没问题吧!”小猴们每人摘了一朵插在头上。小猴们看见一棵大树。树旁也竖着一块牌子:“禁止爬树。”“哦,是禁止爬树呀!”“可是大树上肯定很凉快哦!”3只小猴还是忍不住爬到大树上。咦,树下撑着一个好奇怪的口袋,旁边还有一块牌子:“禁止入内。”哦,是禁止入内呀!”“好大的一个口袋喔,还是撑开的,里面一定很好玩!”3只小猴一个接一个地爬进了口袋。这时,口袋被一个巨大的怪兽系上了,3只小猴都被带走。”

故事讲述完成后,与幼儿的互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都被巨大怪兽口袋吸引走了,而不能清晰体味到教师导入的意图。

2.故事的篇幅过长

与语言领域活动不同,其他领域如科学、社会、艺术等活动在使用故事时,通常将故事作为一个单独的导入环节,而并非将故事贯穿于整个活动。这决定了导入的故事篇幅不能太长,否则会挤占其他环节的时间,而有些老师在选择故事往往忽略这个因素。如在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寒冷的冬天”中,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冬天的特点。教师选择了一个看图讲述的故事——《第一朵雪花》作为导入,整个故事讲解完成大约花费了10分钟,造成后续时间不足,余下的教学环节仓促完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故事内容陌生,远离幼儿生活

学前儿童的社会经验有限,决定了他们只对熟悉的事物更能提起兴趣。在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动物的保护色”中,教师选择了故事《枯叶蝶历险记》作为导入:“有一只枯叶蝶生活在草丛里。有一天,它肚子饿了,便在草丛里飞来飞去寻找食物。这时,一只觅食的鸟儿发现了它,鸟儿在天空中盘旋了几下,俯下来身向枯叶蝶冲去。枯叶蝶马上收起翅膀,停在一堆枯黄的草上,小鸟转了几圈没有发现枯叶蝶,只好拍拍翅膀逃走了。枯叶蝶继续找起了食物。”

在讲述中笔者发现幼儿反映平平,提不起兴趣。当老师与幼儿在故事讲述后,进行问题互动“枯叶蝶是怎么脱险的”,幼儿们都答不上来,打击了幼儿进一步深入主题的兴趣。

㈡故事式导入缺乏问题意识

故事式导入的目的是借助故事激发、引出幼儿的活动兴趣。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借助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他们在听故事的时候更多地是关注故事的人物,而对内容、情节关注不够。

不少教师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发现幼儿互动性好、兴趣高,但结束后,却常常一问三不知,对故事内容和情节都没有关注到。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中,教师讲述故事《一粒种子的旅行》后,询问幼儿故事里发生了什么,大多数幼儿只能说出有蒲公英宝宝,而无法进一步复述故事的内容。

有的教师提问时没有遵循由浅及深的原则,比如中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教师直接问:“你们去旅行的时候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很多幼儿因不能理解什么是旅行而无法互动。

㈢故事讲述刻板单调

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教师在进行故事讲述时只是刻板的语言讲述,既没有使用丰富的感情语调,也没有通过适当的体态、站位、图片来帮助幼儿来理解故事,使幼儿无法很好地理解故事。如在中班社会活动“胆小先生”中,一名教师就用下蹲且神气的姿势来表演老鼠,而用站直却哆哆嗦嗦的姿势来表现胆小先生,让幼儿体现到故事人物外表与内心的反差,更深刻地理解到无论外表如何,如果不够勇敢就会被打败的道理。

二、故事式导入使用策略分析

针对故事式导入在领域活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笔者从故事选择、故事讲述和培养策略方面,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㈠重视导入故事的选择

故事式导入的关键在于故事的选择,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故事的选择,精心选择主题明确、篇幅适中和幼儿熟悉的场景。主题明确的故事应该凸显出明显的冲突,让幼儿易于发现问题;合适的篇幅,其故事字数应控制在300~500字;导入时间控制在3~5分钟之间,既能讲述完整,又无过多挤占其它环节;故事情节应以幼儿熟悉的人物及情节为背景,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除此之外,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生长环境等,选用的故事要经过适当的改编,使其更贴近本班幼儿的经验水平,有助于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如,上文提到的中班社会领域活动“生活中的标志”,修改后内容为:小猴淇淇和佩佩一起去旅行。它们来到了一个美丽的花园,旁边竖着一块画着花朵和红色圈圈的牌子。淇淇看花朵很漂亮伸手就想采摘,淇淇赶紧对制止住它说:“不能摘!你看这个牌子告诉我们啦!”。两只小猴继续往前走,淇淇突然想上厕所,可是厕所在哪里呢?佩佩看了周围一圈,指着一个画了两个人像的牌子说:“厕所在那里。”淇淇走过去果然找到了厕所。小猴子们开心地玩了一天,要回家啦。要去哪里坐车呢?佩佩指着其中个画着车辆的牌子说:“车站在那里。”淇淇一脸惊讶的问:“佩佩你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公园,为什么你知道这么多呢?”

修改后的故事增加了主角的名字,拟人化的同时更体现出趣味性,并且便于故事的叙述。通过两只小猴的对比,让幼儿初步了解掌握生活标志的重要性。配合问题提问,更能启发幼儿。

㈡重视故事讲述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在故事讲前,教师应将关键人物、情节以问题的方式提出,使他们带着问题听故事,且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及深,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故事讲述结束后,要及时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如:中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经过调整后,教师提问的顺序应该是:“大家知道是什么是旅行吗?”“大家有没有去过什么地方旅行呢?”“去了哪里?”“是怎么去的呢?”这一系列的提问自然引出幼儿关于旅行方式的讨论。

其次,故事的讲述要配合肢体语言、站位、拟音、情感及图片,协同表达,调动幼儿的多感官,帮助幼儿更好的地理解故事。如在中班科学领域活动“动物的保护色”中,教师选择了故事《枯叶蝶历险记》作为导入,如果在讲述过程中,配合枯叶蝶的各种形态的照片,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从而延伸出动物自我保护的形式。

故事讲述能力的运用不应只局限在语言领域活动,也不应只局限在导入环节。因此,教师本身应当重视故事讲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交流、观摩、模仿、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故事讲述能力。幼儿园也应该多举行以故事讲述能力提高为专题的教研活动,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提高幼儿老师的故事讲述能力。

猜你喜欢

中班旅行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怎么升到中班的
交互式一体机在中班安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