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生物多样性”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9-01-11林雯
林 雯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南京 210036)
1 教材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和价值,其中教学重点是阐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能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从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认同“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观察比较、合作讨论、情境探究、举证辩论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方位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的理念。
2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的含义,逐步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2) 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讨论,提高比较、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情境探究和举证辩论,提高推理、联想、迁移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3) 通过深入学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增强生态意识。
3 教学过程
3.1 美图欣赏,问题引导 微视频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多幅摄影作品,提出问题: 从高山到大海,他们用镜头拍下了中国生物哪些方面的多样性?再展示一组体色差异明显的同种蜜蜂图片,提出问题: 多种多样的生物与其栖息环境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小蜜蜂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体色差异?
设计意图: 学生欣赏形象直观的图片,感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思考生物多样性与环境适应间的关系;利用问题引导以及蜜蜂体色的对比,引导学生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以及各层面之间的关系。
3.2 游戏接龙,总结归纳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游戏接龙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与“衣、食、住、医、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有关的生物实例,引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教师设疑: 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有什么区别?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不是远大于间接价值?学生通过大量生物实例总结归纳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的特点,小组讨论得出“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依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巨大”这两个重要观点。然后播放视频《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让学生直观感知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后,总结出潜在价值的特点,得出“潜在价值不可忽视”和“每一种生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这两个重要观点。
设计意图: 利用游戏接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讨论活动,提高每个学生的比较、归纳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三个价值逐层剖析,利用大量生物实例让学生确认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初步形成四个重要的生态文明观念,为后面教学难点的突破埋下伏笔。
3.3 大胆猜想,重获新意 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3.3.1 初问初探 教师创设一则新闻情境:“蜜蜂蜇伤某村11人,被蜇老奶奶痛诉蜜蜂”,而另一方面国际蜂联确立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蜜蜂日,中国积极响应,号召全球人一起保护蜜蜂。提出问题: 蜇人的蜜蜂值得全球人保护吗?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如果全世界的蜜蜂都消失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小组合作共同讨论蜜蜂的消失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直接影响,逆向思维推导出蜜蜂的主要作用是食物来源和授粉。在获得“蜜蜂的主要作用”这一知识点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蜇人的蜜蜂值得全球人保护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学生往往只关注了蜜蜂的经济价值,认为蜜蜂之所以被保护,主要是因为人类对蜂产品的需求和蜜蜂帮助农作物授粉提高了粮食产量等原因,忽视了蜜蜂存在的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3.2 再问再探 教师继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人以鱼类为主要食物来源,部分人对蜂产品过敏,那么这些看似完全不需要蜜蜂的人也要加入到保护蜜蜂的阵营中吗?启发学生对蜜蜂这一物种的存在价值进行深度思考。PPT呈现图文资料: 黑熊、蜜獾对蜂蜜的需求,青蛙、黄蜂和鸟类对蜜蜂的捕食量,全球90%的野生植物依赖蜜蜂等昆虫授粉,只有2%的野生蜂种会帮助农田授粉,其余98%的都留在原生环境中。在对蜜蜂的作用进行补充完善后,再次组织学生探究“蜇人的蜜蜂值得全球人保护吗?”此时从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学生已经从关注蜜蜂的经济价值(直接价值)转而关注蜜蜂的生态价值(间接价值)。教师通过展示大量野生植物从草原、森林中消失的图片,以悲伤的言语渲染气氛后,让学生再次猜想没有蜜蜂后的世界是个怎样的世界。学生感知到蜜蜂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可以为野生植物授粉,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有助于维持生物的多样性,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发展。如果蜜蜂这一物种消失,那么会连带引起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甚至丧失,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
3.3.3 又问又探 教师扮演被蜇老奶奶,提出问题: 蜇人的蜜蜂未来能不能救人呢?PPT展示资料: 科学家发现蜜蜂毒素可以治疗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目前这个医疗项目还在研究中。如果蜜蜂消失了,我们除了会失去一个救治老年痴呆的特效药,可能还会失去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蜜蜂的潜在价值,得出“一个物种的消失是永恒的,不可复生的”这一重要观点。
3.3.4 初问终探 回顾最初的提问: 蜇人的蜜蜂值得全球人保护吗?请学生再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深度的探讨和思考后得出:“一个物种的消失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活,更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的稳定”,“一个物种即使对人类有害,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 围绕蜜蜂这一关键物种的存亡,通过四问四探,逐层剖析一个物种的存在意义,再次确认自然对人类的价值,促进学生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引导学生整理整节课甚至整个学段的相关知识,在不断的追问和探究中凸显出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
3.4 热点辩论,聚焦生态 深度思考:“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物种都有被保护的价值吗?”学生立刻提出苍蝇、蟑螂等对人类有着明显害处的生物。教师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追问:“害虫就没有被保护的价值了吗?”并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得出“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一重要观点。紧接着教师播放视频《消失的动物们》,让学生朗读《一份发人深思的物种灭绝清单》,在沮丧和呐喊中聚焦生态环保话题,聚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鼓励学生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任务中,为人类的未来出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 动态定位课堂教学核心,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辩论,在辩论中构建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自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生态文明理念,也为下一节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做好情感铺垫。
4 教学反思
自然的外在价值在于它对人的可利用性,自然的内在价值在于其对生命的目的性[2]。因此,我们不能无视自然的价值,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承认这种价值,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3]。笔者基于“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把本节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观察比较、合作讨论、情境探究、举证辩论等教学活动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纵向深入,做到立足整体讲一点,使离散的认知形成系统,在系统中构建学生的生态框架,在框架中转化学生的意识行为,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