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微问题”,助推微探究
2019-01-11唐姗姗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唐姗姗 (江苏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从小处、细处入手,多给学生自由构思和主动思考的时空,让他们在微探究的过程中找到灵感,把握破解难题的切入口。微问题对提升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巧设微问题,引导学生多质疑、多互动、多揣摩,不仅能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助于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
一、借作者之言,导入背景
微问题往往含有一些不经意的话题,特别是一些旁敲侧击的小问题,更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在课文解读中,作者的一些不经意的话语往往更能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借助作者的话语创设一定的微问题,能够让学生在主动对话作者的基础上,获得深层次理解,有助于丰富他们的认知。
从作者的话语中创设微问题,能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如,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作者琦君曾坦言“桂花,让她魂牵梦萦”。在《桂花雨》的补述中,作者认为“最在意的摇花乐,感受桂花雨”的过程,对此,不妨设置这样的微问题:倘若你是学校的记者,采访琦君,请她谈谈当时的写作缘由。这样的开放性问题设计,能够让学生主动融入语篇中形成一定的感思。很多同学在思考中认为,作者定会阐述自己远离故乡后对桂花的怀念,更是想通过对摇桂花的回忆来感受其中特有的家乡情结。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找到认知的切入点。
借助作者的写作感言,能够促使学生在主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以作者的话语创设一定的微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融入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感知与真切的体验,达成理解的深度和宽度。
二、抓细节之处,体味精巧
以细节中某个词汇创设相应的微问题,能够让学生在深入体味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从细节中进行深度解剖,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捕捉灵感,并将灵感主动转化为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围绕细节创设微问题,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空。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细节,像“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一声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远。”这是洪教头比武败落的情形,特别是其中的“踉跄”更是值得揣摩。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洪教头为何会踉跄?看似简单的问题,倘若回答准确却不容易。有的同学说,洪教头心浮气躁,在比武中心不在焉,自然就会踉跄;有的同学说,这是洪教头技不如人,再加上斗胜心切,自然就败落;有的同学说,他犯了兵家大忌,再加上技艺不如林冲,即便在踉跄后,却是没站稳又提起棒,自己必然会输给林冲。结合上下文的理解,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最后一名同学的答案更加合理。
紧扣细节创设微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揣摩中把握核心,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三、凭互动之感,直言所见
在学生的互动中,捕捉相应的发现,凭着问题探索的差异创设一定的微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多的理解。教师从互动中创设一定的微问题,有助于学生在直言所见中深化认知,为准确理解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融入学生互动中,创设相应的微问题,能给学生更多启发。如,在《鞋匠的儿子》一课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对“议员为何瞧不起林肯?”的互动交流,围绕议员对林肯的羞辱,不妨设置这样的微问题:你能想象此时的林肯是怎样的心情吗?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自我揣摩。有同学认为,此时的林肯也知道这是议员对自己的羞辱,但在如此众多的达官贵人中予以尖锐回击,正中那位议员心思,应该予以理性反击;有的同学认为,林肯定会想到克制,用宽容来反击,定会更有效果等。
多从互动中创设微问题,能够让学生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教学中,教师通过互动创设微问题,便于学生在准确把握表达核心要点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的理解,并能在直言交流中深化理解,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由此可见,微问题很小,但不可少。巧设微问题,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进行思考,能帮助他们在聚焦核心要点的基础上获得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设置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让探究更有层次感和深度,让学生在品读中获得更多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