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工重组,让原始性统领问题张力十足

2019-01-11李素梅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教书育人 2019年20期
关键词:剪纸姥姥维度

李素梅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案例一】

师:作者在“有声有色的梦境”中,可能会聆听到什么声音呢?可能会看到怎样的情境呢?

生:可能会听到剪纸的声音和姥姥爽朗的笑声。

生:我想到姥姥与作者玩耍的场景。

生:看到了姥姥在剪纸的样子。

师:想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我看到姥姥在村口等待我回来的情景。

师:是啊!你还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教师提出的问题非常鲜明,也极具开放性,但学生的感知与理解则比较肤浅,不仅没有情感可言,更没有任何思维的递进。这种平面化、相同层面的思维,使思维提升成为一种奢望。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始终抱着原始性问题,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加工与重组,借助生成资源激发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在原始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及时了解他们展现出来的思考力,迅速提取加工性问题的线索,进行追问,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构建更高质量的回答质地。

【案例二】

师:作者在“有声有色的梦境”中,可能会聆听到什么声音呢?可能会看到怎样的情境呢?

生:可能会听到剪纸的声音和姥姥爽朗的笑声。

师:想象并描述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

生:剪纸的声音刷刷刷,那笑声是嘻嘻哈哈的。

师:根据这种声音,你能想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姥姥专心致志地给作者剪纸,还看到姥姥热心地帮助邻居们。

师:在写这篇文章时,姥姥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只能在梦中、在心中思念——

生:他思念着疼自己、爱自己的姥姥;

生: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和姥姥留下的剪纸,怀念家乡的一切……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课文的哪些细节让你有了这样的联想?

……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并没有将问题始终停留在“可能会聆听到什么声音呢?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场景呢?”这些统领性问题,而是对问题进行了巧妙的转化,将原本停留在同一个维度上的问题,演变成为一种更加纵向的问题,促进了学生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协同发展,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品位。

由于语文课程有着鲜明的人文性元素,其价值判断并没有明确的二元论标准,所有问题都不应该指向一个具体而硬性的标准,学生也不可能在一次的认知过程中就达成完美而深刻的理解,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回答形成的资源进行补充与加工,将原生性问题转化为加工性问题。

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认知,解释问题,细化思维。当学生尝试解答原始性问题而答案又不够清晰、精准时,教师就需要在不违背原始性问题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运用精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第二则案例中“想象并描述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就属于解释性问题,学生在开始所想到的“剪纸的声音和姥姥爽朗的笑声”,只是一种标签性的符号,教师的加工可以使问题更具代表性,在重新加工、组织语言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的发展。

第二,强化体验,支撑问题,验证思维。有的学生思维相对跳跃,所给出的答案貌似与原始性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的的确确蕴藏着自己一些有价值的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运用支撑性问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有了这样的联想?”就是典型的支撑性问题,让学生从沉浸在文本语境中的角色,到跳出文本,转化为理性的阅读者,为自己生成的信息寻求最有力的证据,使思维的视角更加契合文本的主题。

第三,紧扣中心,转变维度,发散思维。相同的问题,但提问的方式不同,对于孩子的刺激也是完全不同的。当学生在现有维度中进行拓展练习后,为了激发更多的认知体验,教师就需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提问。比如,“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他只能在梦中、在心中思念什么呢”这一问题,其实本质方向与原始性问题“可能会聆听到什么声音呢?可能会看到怎样的情境呢”是一脉相承的,但通过变换外衣,使学生的思维维度发生变化,从而生发出更多样、更发散的资源。

猜你喜欢

剪纸姥姥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姥姥的老歌谣
剪纸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聪聪的信
剪纸
剪纸
人生三维度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