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新闻教学实践的新思路*
2019-01-11魏李梅殷一丁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魏李梅 殷一丁(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近些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契机:正视、接受新媒体不断壮大的事实,采取与新媒体共荣发展的思路成为传统媒体健康发展的必然。在政策层面,推动建设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成为执政党和国家在数字媒体时代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要义之一,2014年,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介融合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决策之一。这不仅为我国的媒介产业发展从战略上指明了道路,同时也提供了解决我国高校新闻教学困境的思路,昭示了新闻教学改革的未来方向。
一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首先是一个与媒介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词。从最初的口头媒介到后来的文字媒介,再到电子媒介,到现在的数字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趋向融合,旧媒介成为新媒介的“内容”。同时媒体融合的概念更为重要的含义则是基于产业、文化意义上的融合。它“包括横跨多种媒体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体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1]传播的发展趋势即是信息在一种媒介上的传播,其结果往往是引发多种媒介平台上的次第传播或连锁回应,乃至达成最大化传播效果。
对传播而言,媒介的意义远比它所传播的信息本身要重要得多,使用何种媒介本身就昭示着丰富的信息,因此,才有麦克卢汉的极具冲击力的警语:媒介即信息。[2]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宣布停刊,传统媒体人出走开辟微信公众号的消息时有所闻,这在给行业内从业者带来紧张和压力的同时,也提示传媒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服务传统媒体为教育面向的课程教学需要依据时代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新闻教学实践环节有必要与时俱进,关注并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如此培养的新闻人才才能更加适应日渐融合的媒介新格局。
二 新闻受阅渠道的新变化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受众受阅新闻的渠道也在默默地发生了改变。过去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获知新闻,而今微信、微博等社交新媒体则成为国内外受众主要的信源渠道,这在年轻人群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9月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约67%的美国成年人一定程度上依赖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Snapchat等获取新闻,而2016年这个比例是62%。[3]中国社交媒体的情况亦同,根据《2016年国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最主要喜爱的阅读方式之一[4]。传统媒体、企事业单位纷纷在微信上开辟公众号,普通人也可以轻松开办个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如“咪蒙”“逻辑时间”“连岳”等这些极具个人风格的公众号,关注度有时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某种程度上自媒体和平台媒体已然已与传统的专业媒体分庭抗礼,新媒体传播力已然成为各方共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既为高校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了绝佳的路径,同时又是提高高校自身影响力的不错的方式。
三 高校新闻教学实践现状
我们正处于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然而高校的新闻教学目标设定和实践环节却依然停留在更适应传统的媒体环境,极大地滞后于当下媒介融合的新格局。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重视对传统媒体的讲解,新闻理论、新闻采写报道规则相对而言更多地针对传统媒体而讲解,新媒体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报道要求则相对地关注、讲解不够。作为学生群体,针对传统媒体常规化的实践机会又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作品发表阵地大多是传统的校园广播站、校报和学生自己组织刊印的周期性的新闻小报。尽管各高校大都设有与新媒体有关的专门的选修课,但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实践环节相对欠缺。各高校目前更定向于传统媒体的教学和实践现状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某种程度的脱节,学生缺乏更多的实践平台,这与学生对新媒体的密切接触与热切需求呈现出严重的脱节现状。改革势在必行,且目前国内各高校已经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始了理论探讨。
1 新闻教育理念的探讨
研究者们总体的共识是:新闻教育需要随技术变化而有所突破。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瑚认为,新闻专业教育应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多媒体、全媒体、多部门的人才和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合格媒体公民。(黄瑚:《创新新闻教育培养复合人才》,《新闻前哨》2014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认为,面对新环境,新闻院系要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文化思维、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建设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多功能、跨媒体、可扩展的教学平台。他提出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需要遵循与新闻实践融合、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国际社会融合这三个方向性原则。(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考》,《新闻学论集第29辑》2013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庆光对于唱衰专业新闻媒体和专业新闻教育的声音认为,专业新闻教育不但不会衰退,而且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它将承担起培养新型专业新闻工作者和向公众普及新闻素养、媒介素养的双重任务(郭庆光:《专业自信:新闻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5日。)这些理论探讨为新时期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改革奠定了研究基础。
2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创新
目前国内各高校纷纷展开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高海珍:《新闻业与新闻人的未来——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蔡雯教授》,《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9期;许鹏:《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改革范例——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2+2”培养模式为例》,《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1期。)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跨国合作培养模式实践(戴佳、史安斌:《“国际新闻”与“全球新闻”概念之辨——兼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这一类研究针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进一步深入,从地方院校的相关改革动作对比可见,因为培养目标和教学软硬件条件等差异,有些经验很难被地方新闻院校复制借鉴,地方院校相应的经验研究论文呈现了近年来地方高校从实践环节入手,根据自身情况,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一定的成果,但也透露出部分高校的教学改革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从教学单元由教师、学生自发发起的倒逼式改革新举措往往是局部的、脆弱的,缺乏配套的制度性保障。
四 新媒体:新闻教学实践的新平台
无论是从渐趋融合的媒体环境考虑,还是从受众受阅新闻的渠道变化而言,新媒体都已成为高校新闻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的实践平台。同时它也为解决目前高校新闻教学实践困境提供了极为有效的途径。如何利用微信等新媒体为新闻教学实践服务已经摆在了新闻教育工作者面前,目前有些高校也已开始了探索,在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方面,国内重点高校开风气之先,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革新上都做出表率。如清华大学,从2002年创办《清新时报》开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建设“清新传媒”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生自主实践为导引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清新传媒已经拥有平面媒体实践平台“清新时报”、以纪录片为主的影像创作实践平台“清影工作室”、视频节目制作平台“清新视界”、网络实践平台“清新网”等,是一个全媒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张小琴、陈昌凤:《后喻时代的新闻教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清新传媒”实践教学模式》,《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4期)再如建立微信公众号使其纳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体系,尽管这样的平台数量相对不多,但仍有部分高校新闻专业产生了一批有质量、有社会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如创办于2016年9月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微信公众号“燧石村”,它与与只关注与校园内部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话题的校园媒体组织不同,“燧石村”是一个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新闻实践机会为目的,由学生创立、教师指导的新闻实践平台,它摒弃普通校园媒体主要报道校园新闻的理念,而是放眼国内外,旨在报道大学生应该关注的大小新闻,如小黄车、村庄拆迁、美国总统大选等均可见诸平台,令学生有了充足的报道新闻的机会。目前,尽管这一类富有新闻职业气息的学生微信公众号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它却给专业新闻教学实践开辟了可效仿的新路,意义重大。
科技改变生活,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应旨在培养出适应媒介发展需要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为此,新闻专业的教学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路径等均应考虑到市场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