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9-01-11于露陈海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书育人 2019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专业

于露 陈海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章利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分析了文科类大学生的优势劣势,针对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难提出了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综合能力、贯穿性就业指导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

一 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根据麦可思研究机构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大的形势看,虽然201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预计为795万,比去年人数增加了一些,但2017年的经济环境比去年好,因此,今年整体就业率比较稳定。其中,升学深造和自主创业是就业稳定的两个因素。另外,《报告》中显示,文科类专业在就业率上持续多年亮红牌,法学专业持续四年垫底,成为本科专业中就业最难的专业。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3.0%)与2015届、2014届(分别为3.0%、2.9%)基本持平,相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但与国家现在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还差得远。

究其根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创业是新生事物,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其中包含一定的风险性,学生自身对创业就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父母认为“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才是毕业大学生的求职目标;二是文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存在理解上的误区,看到创新创业的字眼就不自觉的屏蔽掉,总认为这是男生该做的,这是理工科学生擅长的,文科女生又多,创新创业的意识比较单薄。另外文科生在学校接受创新创业指导也相对较少,自身存在承担创业风险和对抗创业困难的能力,如今高校的大学生都是新一代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敢闯敢拼的勇气,缺乏理想信念的实践,不愿意去体会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在专业学生的性别构成上,文科专业的女生偏多,男生较少,加之父母在背后支持:女孩就要找份安稳工作,不在乎挣钱多少,这样的理念指引着文科的女生一股脑地投入到考公务员、考事业编、考研等道路上,这样就直接导致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的普遍现象,相比理工科的学生,文科学生创新创业的概率就低了很多。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性别困扰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在这样根深蒂固的角色定位中,女性即使拥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在家庭事务中的角色依然还要唱主角,双重压力和双重身份都给女性带来了身心的困扰,长此以往对家庭和事业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女性迫于压力,最终大多还会选择家庭,一定程度上放弃自己的事业,加上毕业生找工作之际,父母对女生的角色定位,影响着女生的就业抉择,导致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较低。另外,女性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因为性别的原因会遭到各种壁垒,很难在创业的过程中和男性“平起平坐”获得相同的待遇和工作机会。外界的阻力会给女性创新创业带来心理上的挫折。

此外,女性相比男性在生理和心理特征上是天然的特性,男性的体力、耐力、忍受力普遍高于女性,另外遇到困难男生以理性思考为主,而女性大多可能会陷入感性的困扰,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女性会遇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遇到挫折后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伤害,相比男性还是脆弱了许多。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女性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但是二、三产业不能产生直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女性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全国各地为激励大学生创业陆续出台了优惠政策,也比较支持女性创新创业,但是整个实施的过程中缺乏配套的保障措施,也缺乏一个男女平等创业的新环境。女性创业相比男性缺乏社会经验,交际面窄、交流沟通方式单一,所以资金来源、客户群体、管理经验等等都相对欠缺,但是相关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更没有拿出实际可行的支持政策,这使得女性心理上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质性

自从创新创业名词出现在大众眼前,高校也开始重视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各个高校逐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课程。但是目前的创新创业课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或者撒胡椒面的现状,课程的开设具有鲜明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很难做到根据全学校所有的专业的特点设计就业指导课。各高校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作为课外实践活动,仅仅是临时组建队伍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常规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所以说,目前部分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人才,笔者认为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不同专业培养出不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虽然在创新创业中不分专业背景,但是不能忽略专业背景给学生带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创造性思维包含多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和解析思维,在文科专业的培养下,学生的直觉思维和联想思维应该是相对占有优势的,解析思维在理工科学生身上可能体现的会更好一些。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应该拘泥于专业的背景,每个专业培养出的大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全面综合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培养出的人的特点。

(四)实践教学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和管理

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中,对创新创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深刻性地讲解,更加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文科类大学生感性思维多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会带有“浪漫”“自由”的色彩,这也影响了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匹配的工作。所以要想带动文科学生的创业,就得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目前高校文科课程的设置偏向于理论传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疏于引导和培养,培养模式显现出僵硬化。这也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分不开,高校普遍重视理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为理工科学生建设配套的实验室和科技园等建设,但是文科却没有,这也只能导致师生全部依靠教材,不能实际动手操作或者实地体验,自然而然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具有“联想性”,社会实践能力相较短缺,思维模式也限制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思维模式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高涨,许多高校也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了实践课程,但是这些实践课程还是主要辅助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案例的分析,不出校门在校内也能完成。寒暑假是学生锻炼创新创业的好时机,但是一般都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很少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大部分集中在社会调研、理论宣讲、校友回访等方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寒暑假也没能充分利用好。此外,大四毕业之前的实习,也是流于形式,学校缺乏对这方面的监督和制约,专业院系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导致学生浑水摸鱼,蒙混过关。这样的环境一旦成型势必影响着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五)创新创业师资能力欠缺

师资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文科类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比较有难度,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而且还得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但是现状是文科教师普遍具备较强的理论能力,对创新创业知之甚少,更没有动力去研究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文科学生受专业背景的影响,对创新创业没有足够的关注和信心,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有一小部分文科学生是具备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一小部分挑选出来,然后再给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新环境和新指导,这都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慧眼识人”的能力。

从部分高校的交流中发现,目前承担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涉及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老师,高校也积极地推动任课教师的培训学习,但也只有少部分教师获得有关创新创业资质的证书,另外这部分老师的工作也并非是只指导创新创业,时间和精力都没有办法保证,开设的课程还是局限在初步的理论指导,授课教师都没有创过业,只讲理论知识很难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创业有热情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知识的满足,也有可能会与创新创业擦肩而过,导致创业计划最终无法实施。

二 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发挥文科生专业优势

从自身来说,文科类大学生应适当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明确意识到文科的优势劣势。一是要改变对创新创业现有的看法,创新创业不一定都是理工科做的事情,理工科学生可能侧重在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做的是立竿见影的实体工作,文科学生的创新创业可以是创新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于某一项目中,这也既有和理工科学生有区别的创意,也有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撑,再加上与理工科学生的合作探讨,文科学生的创业就不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文科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言语沟通时具有高情商,思路明确、条理清晰,善于表达的他们通常会头头是道让人折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文科大学生,更能发现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或者商机,结合他们爱想象的特点,还有文科专业具备的文字功底,成立创业项目要全面分析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平衡好其他专业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完善团队的不足,提升团队创新创业的素质,优化创新创业资源的配置。来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各有不同、各有所长,有助于取长补短,更好地协作完成创业项目。

(二)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年青一代开始着手,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年轻人头脑灵活,敢闯敢拼,有时间有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文科类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这个潜能一旦被激发爆发,那么就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增强了新时代的创新活力。文科大学生进军创新创业的队伍,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

1 搭建第二课堂锻炼平台,塑造“秀外”气质

通过第二课堂平台的建设,不断提升文科生勇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沟通能力、表现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等,还有彬彬有礼的良好形象,这都是创新创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2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升“慧中”技能

教学与思政工作相融合相促进,根据大一到大四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识的变化,设计不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同的年级授课侧重点不同。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点要放在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操作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搭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三)贯穿式全程式创新创业指导

不少高校受就业率压力的影响在学生大四毕业的时候强硬地去做促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很多次讲话中都提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良好的品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一张名片甚至是通行证,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业指导的根本应该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仅仅强调就业率的重要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抵触,就业自然无法推动,更别提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了。思想政治教育要分阶段、分类进行渗透,而不是简单的灌输式要求。文科学生思维活跃,倾向于个人理想化,所以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针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要贯穿式全程式服务学生。

大一,专业认识,主张基础性和全程性。在大一阶段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尽早给学生思想植入创新创业的种子。大二,了解就业形势,主张针对性,全盘性。大二阶段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社会,认识就业,开始萌芽职业生涯规划。此时再进行创业模拟训练,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有兴趣。大三,规划就业,主张规划性、探索性。大三阶段根据大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选拔出真正感兴趣且有耐心有恒心做好创新创业的学生,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开设SYB课程,利用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个性化指导等进一步给予学生最专业的指导。其他的学生继续开设相对简单一些的基础课程。大四,实践就业,主张精准性和个性。经过第三阶段的培养,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创业的能力,此时可以精准地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汲取别人的长处,释放自己的能力,加上学校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做鼓励,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指日可待。

(四)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同时扩大创新创业教师来源。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双创”提倡的教育模式。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教师进修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到国内外创新创业突出的大学或者企业进行观摩、考研、研讨的机会,提升创新创业教师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素养。

支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在教学相长中探索新的创新创业方法。另外可以打通与企业合作的渠道,支持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鼓励老师参与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设计等工作,在教师实际操作中感悟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要求;再次,可以从校外企业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到校做兼职教师,给学生带来实践性为主的课堂研讨,让创新创业课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高校要利用好社会资源、校企资源、校友资源,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通过资源共享、师资互聘的方式完善充实大学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是培养民族创新的基础所在,是实现中国梦,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能否把我国庞大的待业人口转变成创业人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国家还在创新创业的前期阶段,是探索阶段,很多不成熟的体系需要我们去探讨去完善。文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容忽视,他们也有优势有优点,正在等待我们创新培养模式来挖掘他们的潜能。

猜你喜欢

互联网+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