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一微一台”式教学*
2019-01-11张阔海夏永林张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阔海 夏永林 张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本文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例,探寻“基础”课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具体策略、方法及应注意的关键问题,以期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 “基础”课“一微一台”式教学的内涵
“基础”课“一微一台”式教学中的“一微”是指“微课”。“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教学形式,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大卫·彭洛斯于2008年率先提出。在建构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微课”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教与学的活动。为此,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和疑点设计精彩的教学内容,用最短的时间打动学生,使其领会最重要的内容。国内最早是将“微课”应用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在得到认可后,“微课”迅速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得到推广。而且“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价值也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有关“微课”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改论文近年来不断涌现,“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呈上升趋势。
“基础”课“一微一台”式教学中的“一台”是指“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它有服务号和订阅号之分。服务号旨在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和用户管理,让企业快速实现在线服务;而订阅号则旨在为企业、媒体和个人提供信息宣传,达到宣传营销的效果。基于个人用户的使用限制,“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于“基础”课教学一般只能申请使用订阅号。首先,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网站完成注册,获取个人订阅号;其次,针对学生的接受心理特点设置其中的内容模块、图文版式和音频视频等项目,使其对接“基础”课的教学;最后,通过该平台以推送“微课”视频为主、辅之以推送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话题”图文、“微案例”解析,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依托该平台实现碎片化时间完成碎片化学习的任务。
综上,“基础”课的“一微一台”式教学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优势,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导向,创设“基础”课教学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课”视频、教学“微内容”“微案例”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有效增加师生在线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 “基础”课“一微一台”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化解教学内容繁杂与教学时数相对不足之间矛盾的需要
“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该课程涉及对大学生的适应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各方面,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富。但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将如此丰富的内容讲完整、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能够对这些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却绝非易事。“基础”课程内容繁杂与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成为制约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现有教学时数无法有效增加的情境下,“一微一台”式教学可以成为化解矛盾的有益尝试。当然,“一微一台”式教学并不是要否定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更不是要取代课堂教学,而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中无法完全讲解透彻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设计成“微课”,并辅之以相应的“微案例”通过先前创设的“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完成学习。课堂教学在线下,“一微一台”式教学在线上,线下为主,线上辅助,通过线下线上教学的相互配合,无形中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为教学内容完整性和透彻性的传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化解教学形式单一与学生认知需求多元之间矛盾的需要
教学形式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由教学人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基础”课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实际操作中,限于经费及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实践教学很容易流于形式;网络教学则主要基于课程网站进行。但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课程网站即使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因此,当前“基础”课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仍是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单一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信息传播和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难以满足伴随新媒体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对知识的多元化认知需求。正如波斯曼所言,“技术变化不是附加的,它是生态学的。一种新媒介不是增加了什么,而是改变了一切。”而“一微一台”式教学却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它不仅可以在供给端增加教学形式的有效供给,而且能够在需求端迎合“网络原住民”认知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既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构架和知识体系,又能提高他们吸收知识的主动性、参与性和持久性。
(三)化解课程系统教学的要求与学生“碎片化”学习之间矛盾的需要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强调系统性和科学性,“基础”课也不例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都离不开对课程的系统教学。但事无巨细地系统化教学既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也难以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新媒体视域下,现代传播媒介的“碎片化”很容易使“碎片化”学习获得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碎片化”学习就是指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阅读和学习片段性的内容。表面上看,“基础”课程的系统化教学与学生“碎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但实质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一微一台”式教学得以化解。因为“基础”课教学内容中既包括知识传授的内容也包括思想和价值引导的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在保持对知识传授内容系统教学的基础上,将思想价值引导内容细分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碎片”,并加工制作成“微课”,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实现学生的“碎片化”学习。这样既满足了系统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实需要,使“基础”课教学在两者的辩证统一中得以升华。
三 “基础”课“一微一台”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问题导向的“微课”内容设计
“基础”课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关联度最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众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诸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确立理想和目标、人生价值如何实现、道德品行如何培养以及法治思维如何培育等问题。问题是教学的逻辑起点。好的教学离不开问题的导向作用。“一微一台”式教学中“微课”内容设计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基础”课教材的重难点,并通过实证调研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困惑点,再将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与教材重难点进行“三点融合”,找出它们的结合点设计成教学问题,最后对该教学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繁问题化为简问题,能碎片化的以“微课”形式呈现。不能碎片化的以课堂教学呈现。例如,“基础”课绪论部分的“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既是教材的重难点问题,也是大学新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新生开课前的军训时间段内与学生工作部门合作深入学生群体,调研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具体困惑,收集到诸如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不知如何理财以及如何与舍友和睦相处等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入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教学设计,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完整阐述的交由课堂教学完成,不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阐述清楚的则交由“微课”教学完成。最终设计出“适应大学生活之学会自立”“适应大学生活之学会自律”和“适应大学生活之接受个体的差异性”等“微课”,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与运行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认为,“大多数学生对微信的使用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开始向学习和休息时间渗透,低头族和手机控比例的增加一定程度上表明微信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基于此,开发面向大学生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必然。“基础”课“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以传播“微课”和其他辅助教学资料为目的,由课程组教师统一申请订阅号并由任课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学科背景分工负责设计管理不同的知识模块,课程教学开始后,任课教师要求班级学生关注该订阅号并观看和阅读推送信息。“微信公众平台”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基础”课的“微课”传播提供移动互联载体,同时也为思想引导类、心理感悟类及法治教育类等文字、图片和视频提供传播平台。“微课”视频与推送文章相结合更容易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认知需求,而且师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留言功能就相关主题进行有效互动。这种线上的良性互动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互动不足的弊端,也可以使教师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