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心理状况对学风建设的启示*
2019-01-11杨金娥李宁湖南科技大学
杨金娥 李宁 (湖南科技大学)
大学学习对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效果以及高校的教育效果[1]。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是高校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将以某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从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从而为优化大学生学习心理提供思路。
一 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现状
1 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不全面
大学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对于学业是否顺利完成与就业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待学习学术的态度认识在矛盾中变化发展,对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专业知识浅尝辄止,知识面不丰富。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认为本科毕业文凭对于工作待遇的差异不大,还不如工作时间或经验的积累来的快捷与实惠。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不感兴趣,但很少有学生主动通过转专业、辅修与考研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关于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对专业十分感兴趣的比例40%,一般感兴趣的情况是48.9%,不感兴趣,但不讨厌的情况是10.5%,讨厌自己所学的专业情况是0.5%,进行辅修情况8.9%。由此可见,对于专业认同感与兴趣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2 社会网络媒体的影响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了解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 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 个百分点[2]。大学生沉迷网络的表现是:一是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认为网上什么都有,何必辛苦学习,学生自主的关注社会热点、网红、头条、新闻等,看手机的时间与场所不受限制。二是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娱乐等,虚拟社会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迷失,出现有媚俗,猎奇的心理,少数学生网络成瘾,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学习心理问题。
3 就业的现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
大学生的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的主导动机[3]。就业的性别歧视、外貌、家庭背景等所带来的不公平负面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逐渐改变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急于求成”“拜金主义”“好高骛远”等一些不正当的风气在某种程度上浸染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为目前所学的知识以后远远落后未来的发展,在工作中想学就很快能够掌握与运用。因此,这些现象与观念对学习行为起主导作用,支配者学习心理的动机和强度。
4 家庭教育不给力
目前“90 后”与“00 后”的大学生大多家庭生活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的满足与保护过多,幸福的成长过程养成了依赖思想,不能很好地独立学习生活,学生又远在学校,父母疏于关注或者被拒绝过多关注,交流较少。学生习惯被父母与老师安排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在大学失去控制同时也就失去了方向,慢慢地开始放松或者放纵自己。另外,家长认为读大学可以放任自由了,或者让孩子自主管理,完全不与学校联系与沟通,以至于学生考上大学时差不多的水平,毕业时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成绩差距很大。
5 学校的教学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完善
从教学方面来讲,高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投入有所侧重。在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对老师授课非常满意的占27.9%;比较满意的58.4%;不满意的占13.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的授课还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的,当然在得到认同的同时,也有部分老师授课的方式过于传统而单一,让学生感觉没有新意。从管理方面讲,根据调查显示,对学院学风、学习氛围感到满意的情况25.8%;比较满意的占54.7%;不满意的19.5%,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如何多方位、多措施、多角度地创建更优的学习风气,营造更佳的学习氛围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学校的评教评学的滞后
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需要及时反馈与促进,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平时只管教,不管学生的掌握与运用,加上学生自己学习主动性以及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对学习反馈不及时,平时测验少,造成学生对该科目未能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学习的投入程度与学习结果的不可控制性、学习的高期望与收获带来的落差没有得到反馈与弥补造成失落[4],产生了消极情绪,对学习厌倦与疲劳。教师的反馈在非正常状态下极少与家长或者学生本人反馈,以至于到了很糟糕的地步才会得到反馈。
2 社会支持监控系统松弛
高中生习惯听从老师与家长的安排,大学学习主动计划性不够,管理与服务机构的不健全。纪律意识慢慢淡化,教师上课做一个“好说话”老师,平时要求不严格,只管教,不管学生掌握与接受。大部分学生存在翘课现象,从调查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到目前为止,已逃过课的学生占67.56%;没逃过课的学生32.44%,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放松了对孩子正确教育与及时引导。
3 学习心理状态下滑
大学学习动机、方式、方法的改变带来的学习上的压力与焦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学习心理问题及障碍。高中毕业带着理想与家长的高期望,大学学习模式的变化对学生难以适应,加上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成绩的下滑带给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入大学对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了解不深刻,大学学什么、如何学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思考,平时的拖延心理造成疏于学习,考试时开始临时抱佛脚,造成学习上的失落。
三 解决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思路
1 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规划大学生的学习指导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大学的学习立足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各项实际,尊重学生的自我特点,开发学生的特色潜能。中南大学丁丽平教授主要阐述了大学生发展过程的五个层次,即被动跟进阶段,主动拓展阶段,深化升华阶段,毕业前的社会心理准备阶段。大学期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要求,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只有掌握大学生不同心理阶段的特征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调适恰当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继续学习能力,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不是一时的学习与努力,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考上大学只是一个阶段的认可与成功,继续努力才是永恒的实力。不管是走向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应该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个人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学习[5]。大学期间在不同阶段对于学习的适应性有所变化。
2 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确定学风建设活动方案
大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引导新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制定个人大学职业规划等;大二学生重点抓好专业基础课、数学、英语等基础课学习,抓好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大三学生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抓好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做好择业准备;大四学生应抓好毕业生考研、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指导等,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保证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学生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3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系统[4]
完善与家长沟通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针对学分短缺严重、成绩严重下滑的学生通过电话、信件、面谈等形式及时和其家长保持沟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家校联系渠道。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惑采取及时的对策与措施。陈兰教授认为首先是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树立现代科学的学习理念;其次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研究,加速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从社会环境来看,目前就业与网络更好引导健康学习心理。
4 通过完善高校的学风建设机制促进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发展
完善激励机制,培养优良学风。把评奖评优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拓展、社会工作等方面相结合,评选优秀典型,从而在高校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学风建设表彰大会”“优秀学生报告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光荣榜”等形式,引导更多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优良学风建设中来。
利用社团促进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科技竞赛。首先,重视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参赛意识与实践能力,全面整合学院以“专业为主体”的竞赛活动。其次,利用社团促进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全面整合社团资源,推进社团专业化建设,开展学术科技类论坛,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