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读史料能力 增强历史学科特色
2019-01-11山东胶州市第六中学
薛 冰 (山东胶州市第六中学)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赫尔巴特说过“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足可见历史对人格养成的作用。人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从未断绝,留存的史料众多,恰好可以用这些史料,丰富教师历史教学内容。
一、全面研读史料,是拓展教学内容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全面研读史料,对史料的准确解析是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综合部编版历史教材可以发现,每一课都提供了2 则以上的史料,这些史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又拓展了具体历史课程的空间,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解释。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史料的研读。我国历史学家荣孟源解释,史料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通过对以前旧历史教材的分析来看,现行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史料均为“历史著作”,其次属于“文献汇编”,二者都体现了史料的严谨性、专业性。但是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叙述了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史料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对史料正确的解读。即教师要告诉学生具体的研读方法:首先要准,即根据史料的描述准确判断史料所包含的具体史实;其次结合史料中的重点语句分析是对具体史实哪些方面的叙述;再次启发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其他信息;最后注意史料和教材正文内容的链接,明确告诉学生教材选择具体史料的用意,只有做到对史料的全面解读,才能发挥史料的价值功效,理解编者的真正意图。
如部编版七年级第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时,教材提供的史料出自《战国策·秦策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教材正文内容提问,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这里的“法令”跟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观点相似?他的变法措施对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等。通过以上材料,就可以达到史料解读全面、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能力提升的综合目的。
史料还包括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多方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史料,通过丰富多彩的史料呈现,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就能以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教材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全面研读史料,是积极应对中考的基本需要
翻阅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发现,史料解读题(或材料解析题)已经成为一种必考题型,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最终的历史成绩,因此需要科任教师特别重视和注意,在日常学习和复习备考时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鉴于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各地中考史料解读题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史料的呈现内容比较简洁、考查形式比较简单,大都侧重对重点知识的识记,对史料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全面解读史料的能力外,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同样重要。
另外各地中考的史料解析题还出现了一种趋向,就是史料呈现的内容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这一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关注社会和运用历史知识解读社会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考生不仅能全面解读史料,还应理解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需要考生在学习之余关注世界的发展。
三、教师应怎样提高史料研读能力
客观地说,当前许多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师并非专业出身,在对史料的把握和解读中存在一定的短板,面对教材的规范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历史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变化。《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权威性专业刊物,在介绍历史学科信息、促进历史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学习上面的文章,通过学习将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再就是阅读相关的专业性书籍,如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夏增佑的《中国古代史》等,从这些著作中全面、系统学习相关内容,提升自身素质,最终使历史课堂充满学科特色。
初中历史学习,要全面了解、解读史料,这对于准确把握某一时段历史的发展、认识某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和影响、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学史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