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经典诵读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2019-01-11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何 娟 (江苏启东市寅阳小学)
小学时期是学生敏感的语言感知期,也是一个记忆训练期。通过课后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强化建设校园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彰显了民族的精神,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其实质是培养人才,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国学经典中,有些很容易理解,简明扼要,如《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读来很通俗。有些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意义,如生命中的三省,讲学习,就有“学而不思则罔”的至理名言。人们诵读着经典,从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为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引来了强大的动力。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融合国学经典,让学生自小就接受启迪性的教学,使他们能够深刻地体验国学经典学习的意义,且重视实践性,学了就要用,使学生从中学习好的习惯。在学校,国学经典的展示可利用报栏、告示牌和悬挂横幅等实现。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展示容易理解的国学经典的。“知之为知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通过这些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受到感染,所以他们自然会被感染,形成好习惯。
二、注重国学经典诵读,充实发展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在课程开设中需要从校本课程中择选开课。课程开设中需要和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个性特征相吻合,由学校进行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的确立,确保教育效果的良好。如国学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流行而简单的古诗如《回乡偶书》《登鹳雀楼》《咏柳》等,以其节奏的抑扬顿挫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国学传统教育,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三字经》中的经典和其他精选的对象上,通过学习礼仪、孔融让梨等内容,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及其习惯得到明显的改观。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弟子规》的诵读上,通过理解其中蕴含的规则、戒律、孝道、真诚、大爱、善良来培养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行为和习惯。二是要充分利用基础课程中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在编写国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国学资源。教材中有许多典故,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其教育意义十分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三、讲求国学经典诵读,组织开展竞赛活动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起就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为今后的生活提供智慧启迪,对个人而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工程,国学经典诵读不应是孤立的活动,只有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它才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果我们能够开展班级间的古诗习练比赛和校园文化节,我们就可以把阅读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把阅读活动作为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载体。我们可以开展诗歌散文朗诵、诗歌散文合唱、朗诵或配音朗诵、古诗舞蹈、情景剧等。不仅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诵读国学熟练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总结开展阅读冠军班竞赛、校园小导游班等评比活动,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使言行得以约束,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小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养成习惯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