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方式与策略

2019-01-11杜如森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法治道德

杜如森(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

教育的发展,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从学科教育趋势上讲,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从整个时代来看,我国目前正在构建法治、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的格局,这也给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思考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融合的问题,探索教学方式和成功策略,就显得极为必要。在此,笔者就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方式与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明目的,树目标

从教学的目标定位上来看,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课堂上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通过恰当的融入方式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修养、有法治意识的人。通过一堂堂融入式的课,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法律意识,营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人人守法、人人用法的氛围。要达成这样的大目标,需要在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例如,在“认识自己”一课的教学中,根据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在自我融合的方式上,我们可以通过活动来实现,从“父母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我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结合生活环境和彼此的生活关系,把自我教育和相关的道德、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照法律法规对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以深刻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通过一框一得、一课一修,集腋成裘,积水成潭,学生终有一天会到达“神明自得”的境界。

另外,作为体现新教学理念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表述和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其放在第一位的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自我教育相融合,切实帮助每一位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树立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崇尚社会公平、公正与正义,通过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恰当渗透相关法律条文的过程中,做到法润童心,教化入骨,融合有法。

二、讲策略,求实效

道德和法律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需要循序渐进,讲究策略。尤其在初中阶段,应该依据“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排特点,立足道德教育,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教育策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规则意识。在教学时要依据课程标准从生活环境或生活关系方面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通过活动设计来进行道德和法律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式教学,通过情景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备课和上课环节,教师可以采取知识与生活情景相结合的活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我融入的能力,在情景中体验,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有位老师在执教“自尊自爱是我的需要”一课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学生考试因粗心而出错太多、老师在课堂上严厉批评这位学生的情景,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这位同学就是你自己,你内心的感受如何?结果学生一致认为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接着,老师让同学们运用学到的道德或法制知识,给这位老师写一封信,礼貌而得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像这种把道德和法制融入学生自我教育中的做法,就是道德和法律与学生自我教育相融合的一种策略。

总之,道德与法治与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具有渗透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教师需要找到贴近“初中学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和“初中学生由近到远的生活关系”的最佳切入点,服务落脚点,明目的、树目标,讲策略、求实效,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在情境教学中完成道德和法治教学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融合,让法律法规知识走进学生的心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道德法治知识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融合,实现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法治道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