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指导重在运用
2019-01-11吴忠豪
◇吴忠豪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少语文教师对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性质及任务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时,注意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语言因素,重视课文中比较典型的写作方法指导。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学习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的方法;
学习课文中人物对话描写的方法;
模仿描写一个人物的动作。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所教的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都是小学生可以学习的写作知识。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要把内容写具体,掌握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对学生写好作文是有帮助的。可问题是,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呈碎片化状态,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这几种写作方法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教师教的写作方法太多,每一种写作方法的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缺少实践的机会。因此这堂课表面上看教的内容很多,但学生学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并不是知识的单向输出。学生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学会,特别是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是否学会,这才是判断一堂课教学效率的关键。
可以说,一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教过”多少,而在于学生究竟“学会”了没有。这一点语文教师应该向数学教师学习。数学教师在一堂课里教学的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有关圆的知识,可能分解出:认识圆的半径、直径,认识圆周率,求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等。数学教师不会在一堂课里将有关圆的知识全部教完,一般只教一点。我们关注到数学教师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时间教新知识,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这样安排教学有何道理? 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是一回事,“会用”是另一回事。比如怎样求“圆的面积”,学生理解了求“圆的面积”的公式,但并不等于“会”计算“圆的面积”了,只有会运用所学的公式算出正确答案、会解决实际问题了,才说明学生真正“学会”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了。数学教师不只追求学生理解了、明白了,而且追求学生“学会”,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上;不仅仅考虑优等生是否学会,更瞄准中等以下学生是否学会。
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师教学课文写作方法的时候,不能仅仅追求教师“教过”,满足于学生的了解,而是应该追求学生“学会”。教师教过的写作方法,学生可能有所感知、了解,但往往难以迁移运用。因为认识或理解某种写作方法,不等于能够迁移运用。理解写作方法可以口耳相授,而迁移运用写作方法,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实践。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一位教师教学《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片段。这篇课文中由近及远、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非常典型,是小学生写景作文中最常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看下面这位教师是如何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指导过程的。
一、课文写了哪些场景及画面
引导学生总结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及画面——斑马悠闲地吃草嬉闹的场景、长颈鹿与基马猴和谐相处的画面、大象横过道路的场面、狮子一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二、结合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学习由远及近的描写方法。
“斑马! 斑马! ”阿里指着右前方喊起来。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不远处,斑马成群,灰蒙蒙一片,足有五六百匹! 车子慢慢逼近,到了只有二十来米远,它们还是那样泰然自若,毫不惊慌,有的在安详地吃草,有的竖起耳朵倾听,有的用舌尖舔着同伴,有的在踢蹄撒欢儿,互相嬉闹……真是千姿百态,逗人喜爱。而且一匹匹都那样膘肥体壮,布满美丽条纹的身躯,在阳光下显得油光滑亮。
(1)画出描写远处情景的语句,读一读。
(2)画出描写近处情景的语句,读一读。
(3)讨论: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体会由远及近的描写方法。
2.学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长颈鹿在这里是出没最多的。进入动物区不久,我们一下子就遇见了二三十只。它们高扬着细长的脖子,在树阴下亭亭玉立,简直一动不动。远远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迷人的风景画。更有趣的是,成群的非洲基马猴正在这些长颈鹿中间蹦来蹦去。一只老母猴从树上跳到一只长颈鹿的背上,一边啃着野果,一边朝我们挤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们哩! 当我们从它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1)画出描写长颈鹿群的句子,读一读。
(2)画出描写老母猴的句子,读一读。
(3)讨论:哪些是“面”的描写?哪些是“点”的描写? 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三、运用由远及近的方法描写长颈鹿群
刚才我们了解了课文运用的两种描写景物的方法:一种是由远及近,一种是点面结合。课文中描写长颈鹿的一段运用的是点面结合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运用由远及近的方法说一说描写长颈鹿的这一段。要求:
1.先说说从远处看到长颈鹿群的样子,再说说从近处看到长颈鹿群的样子。
2.描写要符合长颈鹿群的特点。
3.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句,并通顺连贯。
(说完后师生评讲)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说说千姿百态的斑马
课文中描写斑马的这一段运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说说描写斑马的这一段。
(要求同上。播放斑马嬉戏打闹的影像资料。一匹斑马在地上打滚,两匹小斑马抬起前蹄相互打闹嬉戏……说完后师生评讲)
五、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想象写话
读读课文中描写河马、大象、非洲水牛等动物的语段,灵活运用由远及近或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合理想象,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1.读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2.个人动笔写作。
3.小组交流,指名分别交流并评讲描写河马、水牛、大象的习作。
4.修改自己的习作。
许多教师指导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时,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由远及近的写作方法,什么是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整个指导过程就结束了。其实学习写作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写作。而学生理解写作方法与会运用写作方法相比,后者比前者难得多。这个案例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在学生理解写作方法以后,设计了两次实践运用的环节:第一次是利用课文情境,让学生运用由远及近、 点面结合的方法说一说;第二次是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其他动物的描写,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写一种动物。通过说和写的表达实践,学生对这两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理解得更加准确,认识得更加深刻,并且通过尝试运用,在以后的习作中迁移运用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以往的语文课教学效率之所以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因为教师只管“教过”,不管学生是否“学会”。教学写人的记叙文,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教学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每篇写活动的课文都在教学环境描写、场面描写,每篇说明性课文都在教学说明的方法……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吃力,可是很多学生写作文还是不会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要追求学生“学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讲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必须集中,突出重点,不能课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其实每篇课文除完成识字、学词、读懂课文等基本教学内容之外,余下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新授教学内容必须集中,抓住重点。比如教学《爬天都峰》,教师试图把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等写作方法统统教给学生,结果一定是学生什么都没“学会”。语文教师必须学会“舍得”,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的道理。什么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势必是学生什么都没有学会。
第二,教师必须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教学。现在常态化的语文教学流程是按照“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提升”的教学流程来设计的。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瞄准的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或写作方法的认知规律。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必须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习得”的,不是教师“讲会”的。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从满足于教师“教过”,到追求学生“学会”,是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一大进步,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完成这样的转变,自觉按照实践性特点来设计语文教学过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