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语言艺术

2019-01-11

生物学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弗莱明蜂鸟青霉素

毛 硕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119)

一般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类语言合称为教学语言[1]。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语言可分为两大类: ①教学口语;②由板书、课件、教具和体态等共同构成的教学辅助语。而教学语言艺术则是指运用一系列的处理方法,使教学语言具有创造性、美感性、趣味性与丰富性的过程。

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方法

1.1 教学语言中构建生命情境 “情境”是某一时间和空间内所有情形的总和。当人的意识沉浸在某种情境之中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情境中的事物会有敏感的反应,对情境中的要素也会有深刻的记忆。生命情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情境的主角是真实存在的生物体;②情境的内容是真实存在的生命活动;③情境能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好奇、感叹、赞美和反思。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教学语言构建生命情境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上乘之选。教学语言中构建生命情境,不仅能推动初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第5单元第1章“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用如下教学口语,构建生命情境进而引入“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探究活动: 在厄瓜多尔安第斯山脉的西部云雾林中生活着一群盘尾蜂鸟,盘尾蜂鸟的体型格外小巧,一只成年雄性盘尾蜂鸟体重约为3.5 g,身长约为10 cm。尽管盘尾蜂鸟身形娇小,但每天的生活却是十分严苛而高效的。盘尾蜂鸟多以花蜜为食,一只盘尾蜂鸟每天清晨要飞经约1 000朵花才能获得足够的花蜜。当太阳升起,森林里变得温暖,盘尾蜂鸟会去捕捉一些小昆虫以补充所需的蛋白质。正午后,森林里常常会下起倾盆大雨,在暴风雨中,盘尾蜂鸟还得继续寻找食物。在太阳落山时,温度骤降,盘尾蜂鸟开始了一天中最疯狂的进食,以储备足够的能量应对漫长的黑夜。最终,当黑夜降临,盘尾蜂鸟精疲力尽地休息了。对盘尾蜂鸟来说,当它离开巢穴,生命就是一次永不停止挥翼的旅程。从每天的生活经历中不难看出,盘尾蜂鸟可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飞行高手,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四处飞行寻找食物。其实不仅是盘尾蜂鸟,绝大多数鸟类都是善于飞行的。那么对于鸟类来说,它的身上到底有哪些适宜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呢?下面就一同走进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活动中。

在上例教学口语中,以盘尾蜂鸟为主角建构了一个充分体现鸟类善于飞行、勤于飞行的生命情境。相较于教师直接说“下面一起来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以此生命情境引入探究活动更具魅力。既能丰富课堂内容,又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水到渠成之感。当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好能为此段教学口语配套教学辅助语。例如,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安第斯山脉西部云雾林的风景图片、盘尾蜂鸟捕食花蜜和小昆虫的图片等。教学口语与教学辅助语的相辅相成,能使所构建的生命情境更具吸引力与生命力。

1.2 教学语言中融入生命史话 生命史话就是以故事或漫笔的形式来描绘、展现生命史事、生命科学史事、生命发展历程以及生命科学发展历程的作品[2]。既然生命史话是一则故事或是一篇漫笔,那么其中必然有着或严谨深刻、或烂漫洒脱、或平铺直叙和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以及具有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和给人启迪的人与事,这正是语言艺术的集合与体现。所以说,在教学语言中融入生命史话是初中生物学教学语言艺术化的一剂良方。不难想到,在教学语言中融入生命史话就是在教学中融入了一定程度的生命科学史教育,生命科学史教育对于向学生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展示科学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精神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解“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时融入利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科学史内容: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有一些种类的细菌和真菌由于寄生在动植物和人体内,会给动植物和人体带来多种疾病,如: 链球菌感染会导致人体患上扁桃体炎、猩红热和丹毒等疾病。今天,已经知道面对细菌感染,人类可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就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可抑制或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毋庸置疑,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是地球生灵的福音,可抗生素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却经历了艰难的历程。青霉素是历史上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青霉素的发现者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弗莱明在研究葡萄球菌菌落形态时,他的葡萄球菌培养基意外地被青霉菌所污染,生长出了一个青霉菌菌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菌落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被明显地溶解。进一步研究后,弗莱明证实青霉菌可产生一种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包括葡萄球菌在内的许多细菌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取名为青霉素。可接下来的研究弗莱明却遇到了许多困难,如: 在用天竺鼠做口服实验时,出现了极高的致死率;青霉素的分离纯化极其困难,且活性不稳定;青霉菌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极低[3]。面对重重困难,在1934年弗莱明停止了对青霉素的研究。接棒弗莱明最终推动青霉素走向临床的是牛津大学病理学家弗洛里。弗洛里在钱恩为首的一批科学家的帮助下,攻坚克难。于1940年完成青霉素首次临床试验,疗效惊人。但是牛津大学拒绝提供青霉素的专利保护,也拒绝支持探索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后来由于二战爆发,惨重的伤亡形成了对抗菌药物的迫切需求。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青霉素于1942年终于实现大规模生产,走向临床治疗。从1928年到1942年,青霉素历经15载光阴才走完从发现到临床治疗的道路。所以说,科学研究是曲折而艰难的,而善用科学研究成果,能为人类带来幸福与快乐。

在上例教学口语中,融入了关于青霉素发现与应用的生命史话。该生命史话的融入,丰富了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抗生素走入人类生活是何等的不易,也能使学生铭记那些为对抗人类疾病作出不懈努力的科学家。很明显,同样是讲解利用抗生素防治疾病的内容,融入生命史话的教学口语相较于一味拆解、强调抗生素概念的教学口语更具吸引力,拥有历史的厚重美,形成一种有沉淀感的语言艺术意蕴。当然,在运用此段教学口语进行教学实践时,最好能辅之以弗莱明、弗洛里、钱恩等科学家的照片,通过教学口语与教学辅助语的相得益彰,使学生能更加形象、具体的感悟融入其中的生命史话以及由生命史话所带来的教学语言魅力。

1.3 教学语言中引用文学作品 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份经典的艺术品,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气息与艺术底蕴,在教学语言中善引、巧引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捷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不乏与生物学相关、适于引用到生物学教学中的名篇佳作,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克襄的“随鸟走天涯”、法布尔的“昆虫记”、劳伦兹的“动物笑谭”和惠特曼的“野蜂”等。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教师运用饱含文学作品的教学语言开展教学益处良多,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理交融、学科互通的奇妙美感,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为学生提供感受、欣赏生命之美、生物学之美的新视野和新角度。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第3单元第2章“开花和结果”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引用如下古代诗词导入对“花的结构”的学习: 自古以来,花都是文人墨客笔尖的“宠儿”,翻阅浩如烟海的典籍,不乏有寄情于花、借花言志的名篇佳句。有“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初春美景,也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的离愁别绪,还有“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的孤独凄凉,更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报国豪情。可见,在文人墨客眼中,花是情感的寄托,是灵魂的载体。很显然,生物学家眼中的花必然不同于文人墨客,下面就一起来学习“花的结构”,看看生物学家眼中的花到底是怎样的。

除了引用古代文学作品外,在导入“花的结构”这一内容时,也可选择引用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口语: 花是自然的精灵,更是文学的嘉宾。张爱玲在“花开的声音”中如此描绘凋落的玫瑰花:“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郭沫若在其散文诗“山茶花”中惊叹插在铁壶里的山茶花所带来的秋意,他写道:“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而不知名的花气。这是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呀?原来是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无论是张爱玲对玫瑰花的爱怜,还是郭沫若对山茶花的惊叹都展现了花在文人笔下的多姿、娇美与灵动。那么,在生物学家眼中的花又有着怎样的“形貌”、怎样的“特点”呢?下面就请跟随着老师一同学习“花的结构”,看看生物学家眼中的花到底是怎样的。

这两例教学的口语,都是以导入“花的结构”为目的而设计的。不同的是,前者引用的是古代文学作品,后者引用的是现代文学作品。可看出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适度引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使教学语言富有魅力,充满美感。将优秀文学作品恰当地引入教学语言离不开教师的广泛阅读。因此,通过教学语言中引入文学作品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不仅有益于教学,对教师自身的学识增长、眼界开拓也很有帮助。

2 结语

纵观各学科优秀教师,无一不具有高超的艺术化教学语言。在教学中,通过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述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可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4]。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教学语言这个信息载体来实现。初中生物学教师若能致力于教学语言艺术化,既有益于自身成长,又有益于学生发展,收获教与学的双赢。

猜你喜欢

弗莱明蜂鸟青霉素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埋头做事
埋头做事
蜂鸟——致苔丝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青霉素发现者的两字经典
两个字的发言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蜂鸟鹰蛾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