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2019-01-11张莉
张 莉
●江苏省泰兴中学
家国情怀指的是学习和探究历史时应该具有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学生要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并对国家和民族形成一种认同感,主动地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探究该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名人案例、影像资料、社团活动等多种不同方面入手展开分析,尝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一、借助名人案例,探求价值关怀
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仅将抽象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可以借助著名的历史人物鼓励学生探究其给人带来的启发。学生会发现,不少历史人物的身上都体现出坚贞不屈、淡泊名利等优秀的品德,也表现出爱国爱家的伟大情怀。如果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而探究其中的价值关怀,便能逐步提高家国情怀。
《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鸦片输入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到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史实,了解林则徐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进行虎门销烟的正义举动,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带来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林则徐的事例展开分析,并引导学生分析林则徐的行为。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林则徐的事迹,然后围绕林则徐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如:林则徐为何要开展虎门销烟?鸦片进入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鸦片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力,造成民众的精神和体能的弱化,因此林则徐才要销烟。教师继而可以再次提出问题:林则徐是否考虑到了虎门销烟的后果呢?学生在联系历史后认识到,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原因,这是错误的,这只是对侵略行为的粉饰。不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了鸦片战争,而是英国不满足于中英贸易的现状而主动挑起了战争。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弄清楚了鸦片战争的始末,更理解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优秀品质。
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要有一定的家国情怀,而借助历史人物的事迹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有所感悟,进而意识到自己要为国家发展、民族兴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二、活用影像资料,熏陶心灵情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会采用直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影像资料,给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氛围,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使其更好地进入特殊的氛围中,进而感受家国情怀。
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纪念抗日战争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军民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的强大决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纪录片和阅读课文内容后进行总结,说说我国是如何展开国共合作、形成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首先,可以鼓励学生从影像资料中获取信息,了解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其决定因素、主导因素和推动力量分别是什么。其次,可以安排学生着重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几次重大战役,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分析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分别取得了哪些胜利,而人民群众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影像资料的帮助下,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不仅了解了和抗日战争有关的知识点,而且还认识到了抗战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尝试思考要如何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只有祖国强大,人民的生活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开展社团活动,萌发报国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者进行实践调查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参与资料调查和采访活动。在实物熏染和情境再现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萌发,产生想要保家卫国的意识。
在教学《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下人们对于当今世界格局的看法。通过调查,很多学生都认识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而且认识到国家越是强大,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就越有发言权。教师继而鼓励学生展开深刻的思考,考虑作为一个学生能为国家的富强做出怎样的贡献。
总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结合实际需要,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进而发展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