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实验班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1-11郝萍萍山东华宇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郝萍萍 (山东华宇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为高等学校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核心的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力争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创新实验班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和先导,是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道。基于“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原则,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养优良,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跻身所学专业相关领域一流科技创新、创业队伍潜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提升创新实验班的班级文化,在创新实验班的建设过程中与普通班级文化建设又有着怎样的不同?本文根据创新实验班的特点对于创新实验班文化建设提出了“质疑”眼光、“碰撞”意识、“动手”能力几点思考意见。
本校的创新实验班是在双创背景下经过“专业认知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创新能力、机会创业能力”四种能力的潜力评测遴选出学生。选拔时间一般设在入学后第二个学期,根据各专业所属学院的专业特点制定详细的生源选拔方案。学生根据自己意愿提出申请,学院可通过笔试、面试等手段进行选拔,按“自愿、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录取。创新实验班采用灵活的机制。平时按照正常的课程安排进行学习,课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专项培训,采用虚拟实验班形式进行管理,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小组,采用“1234”(一个体系、两全师资、三类资源、四种实践,其中一个体系即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两全师资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类资源即利用好人才库资源、校企联盟资源、政府政策资源三类外部资源;四种实践即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企业入职锻炼、创办企业入驻创业基地或项目孵化中心四种方式来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实践指导进而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班内成员的选择和培养模式都与传统的班级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培养目标的定向性,使得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能直接套用传统班级的模式,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创新。
一 养成“质疑”眼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告诉我们,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必须做到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创新就是从疑前人所不疑开始的,而质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创新。一切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哥白尼正是钻研过托勒密的著作后,对他的“地球是宇宙中心学说”提出了疑问,通过实际观测到的天文现象证实了“太阳中心”学说,促成了天文学的彻底变革。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不惧牛顿的权威,大胆质疑,才提出了光的波动学说,指出了牛顿的“光是由一道直线运动的粒子组成的”错误理论,为近百年时间停滞不前光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们要养成“质疑”的眼光,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敢于向经典、权威甚至是权贵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轻信和不盲从,才能做到开放思维和独立思考,才能够实现创新。
具备了“敢于质疑”精神,同时还应具有“善于质疑”的素质,做到不是盲目地质疑,不是毫无根据地怀疑和猜忌。正确的质疑应该对一件事物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多次的实践后提出的疑问。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正确的质疑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掌握好专业知识,只有对本专业的知识做到“烂熟于心”,才能具备“善于质疑”的素质,做到真正的质疑,提出正确的问题,实现科学的创新和进步。
二 形成“碰撞”意识
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的思想。”这句至理名言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的交流可以产生1+1 等于2 甚至大于2 的合力,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才能相互交融,实现多元化的共同发展。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都是经过遴选出的人才,除了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之外,在创新和创业能力方面也都有着各自的潜力。创新实验班的主旨就是“创新”,“创新”不是一个人埋头“闭门造车”,创新的思想如同火石一样只有在相互交流、碰撞与冲突中才能擦出创新灵感的火花。
创新实验班应当在本班的文化建设中注入“碰撞”的意识,对于一个方案不同设计方法的“碰撞”、对于一个案例不同解决方案的“碰撞”、对于一个事件不同决断思路的碰撞,碰撞的是思想,而凝结的是智慧。在这一次次的碰撞中,每个人都各抒己见,每个人都给出一种观点,每个人面对别人不一样的观点都能提出自己的思考见解,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的思想都能表达出来以供别人参考思想。另外,思想交流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吸纳别人知识、别人经验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应该使自己能够有所收获。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出他们的协作意识。
三 提高“动手”能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由此可见“动手”能力的重要性。提到“动手”能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手来实现某种操作,比如操作机器、流水线装配等等,其实的它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它既包括各行各业的技术成果,又包括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我国高校的很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我们培养的是创新创业人才,不是搞理论研究的学者,更不是仅有动手能力的技工,而是具备了专业知识的素养,将来在企业内能够直接参与到一线的技术创新,能够实现自主的机会创业的人才。
在本校创新实验班的培养途径里,提到了四种实践:校内专业实训、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企业入职锻炼、创办企业入驻创业基地或项目孵化中心,通过强化这四种创新创业实践才能让学生练就一身真本领,真正地实现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学生应该在这些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无论是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为生产力,还是最终的自主创业都需要在“动手”实战中检验自己的能力。
四 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以后,与相关院系的具有硕士学位、高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进行双向选择,选定自己的专业导师。每名导师可指导4~5 名学生,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科研兴趣培养,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论文写作、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专业导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教、科研项目中。
同时学校还会建立校级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团队是由各行各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组成。各个高校应该仿效国家的做法,建立校级的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学术特色聘请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当地的优秀企业家等。学校还可以组织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成后进入导师人才库。并且制定考核和淘汰制度,切实发挥导师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帮扶作用。
创新实验班实行“优进劣汰”制。在每个学期末,针对思想政治表现不佳、学习成绩排名靠后者予以淘汰,再从其他班级选拔学习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确保创新实验班的学生生源。
五 结语
本文从本校双创环境下设立的创新实验班的特点出发,从“质疑”眼光、“碰撞”意识和“动手”能力三个方面讲述了创新实验班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区别于传统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为特色班德育培养提供了实践支持,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其他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