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与校园创业文化培育

2019-01-11柯嘉仪刁生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

教书育人 2019年33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柯嘉仪 刁生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也是创新创业大发展的最好的时代。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创新创业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另一新出路。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途径就业,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培养技术型、专业型、服务型专项人才,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就业风气。[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新动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有利于社会创业风气盛行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一 当代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紧迫性

首先,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21 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国家对高等教育日益重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各地高校不断扩招,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超过2100 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很容易出现“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毕业即失业”亦不仅仅是一句戏言,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残酷的就业竞争。既然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就职路径已经严重堵塞,那么披上战袍去为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也是一种选择。据《2017 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持续高涨,26%的在校大学生有强烈或较强的创业意愿,相比去年又有明显提升。“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体现自身价值的突破口,创业实践具有紧迫性。

其次,互联网时代与经济全球化,为创业提供契机。在科学技术快速更新迭代的新时代,人们的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循规蹈矩,而互联网与经济全球化则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让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得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从中能够自主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借鉴到各方的经验进而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地球村的形成为当代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合作平台,全球化也将创业的雪球越滚越大,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维,有利于支持创业初期寻找合作伙伴。在互联网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一个好的创业点子就有可能做大、做强,因此更需要创业实践的锻炼。

最后,国家的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我国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这与我国政府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青年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体系息息相关。[2]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又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再次唱响这一口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健全就业创业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可见国家大力支持毕业生创新创业。此外,我国还专门为创业设立了相关的基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时至今日,落地的创业支持政策已不在少数,细至创业培训、场地支持,大至税收优惠、资金支持,都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极大鼓舞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大学生更迫切需要创业实践。

二 当代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园创业氛围的淡薄化。校园文化是陶冶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而传统的校园文化将大学生的思想束缚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之中。创业氛围的培育离不开日常的课程教学,经调查发现,仅少数专业有教授创业课程,且缺乏细致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缺乏成熟的评价体系和实践体系,教师们只教授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会有意地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业。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气氛平淡、毫无感觉。在日常教学中,创业教育几乎被忽略,大部分专业并没有关于创业的教学课程,而专业老师在授课中也很少提及创业,更多的只是传授专业课程内的知识。此外,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推广力度上明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不太了解,甚至没听说过。不言而喻的,支持性的政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力度是十分大的,同时也是许多初创者的资金来源之一,不了解政策支持也使许多有潜在意向的大学生对高风险、高难度的创新创业敬而远之。在传统的“好学生”文化影响下,创业看起来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这必然压抑了学生们的创业激情,不利于创新创业的磁场也就此扩张。

其次,创业教育的任务化。大学生创业被任务化,学生“被创业”这类现象不在少数。学生为完成学院分配的指标任务而被强制要求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热情的扼杀,尤其是对于有明确的就业计划的学生而言更是一种盲目的干扰,使创新创业在他们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并不利于在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程序化的、走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是对创新创业本质的曲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误导。创业教育应该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为培育“双创型”人才而存在的,任务化的创业教育将导致大学生无法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最后,优质师资的缺失。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而现实是,即使是有创业课程教学的专业,其授课教师一般为辅导员或行政人员,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课程本身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程度也是值得商榷的。对大学生进行的创业指导基本仍停留在书本教材的理论层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仍需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使学生习得策划、风险分析、文书写作等能力。再加上引导资金的限制使得学校无法聘请企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进入学校开展创业教育。[3]此外,创业教育的受众容易局限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师资的分布存在不合理性。在调查中发现,本科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中,仅有经管类设置了创新创业的课程。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可想而知倘若非经管类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有兴趣,却没能有相应的老师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其创业的旅途将是异常艰辛的,成功率也将随之大打折扣。

三 如何培育校园创业文化

首先,增添浓厚的创业新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创业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和谐校园建设和创新文化的营造。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坚持正确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途径,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其浓厚的创业氛围对于熏陶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点燃其创业思维的火花、激励其创业的动力以及在创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方面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具有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优势,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环境。学校要积极弘扬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唱响主旋律,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增添学校的创新创业气氛,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其次,加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的不同特质,进行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改变“唯分数论”的风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与调动各类专业的创业教育资源。除了设置专门创业教育课程外,还需要在专业课程上向大学生解说当前创业真实形势,并在专业课程中适当加入相关的创业实践,让大学生切实接受创业锻炼。高校还需要重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与意见反馈,切实为大学生开展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创业教育,以引起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此外,将创业教育与创业比赛相互融合,推动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在比赛中挖掘相关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创业能力,让学生真正懂“做人”、会“做事”、能“立业”。

最后,培养优秀创业师资队伍,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校内优秀的创业导师是影响学生创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团队的创业质量,因此建立和培养优秀创业导师队伍,提高校内创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性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将创业导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或对创业有深入研究的专职教师,将创业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对创业知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引导学生往创业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进行创业政策的解读并提供长期的创业指导。除了日常授课外,学校应组织专职教师进行定期的创业教育交流会,加强教师间互相分享交流教学经验,同时共同学习国内外当前最新的创业资讯、政策。第二类是由创业成功的公司创始人、公司高管以及法律顾问等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他们自身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通过分享自身创业的经历以及创业成功的经验,不仅能让学生信服,鼓舞更多学生加入创业的行列,提供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还能以他们自身的创业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4]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