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综述*
——基于对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的统计分析
2019-01-11孙全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215028
孙全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28)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每期会从中学政治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精选、转载高中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以下统称“中学政治”)优秀教学论文,这些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够较好地展现我国中学政治教学的研究进展、突出成果及发展趋势。本文以该刊全文转载的中学政治教学论文为研究样本,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总结我国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梳理年度研究重点,并据此展望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路向(本文在标注引用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与其他各科教与学》所转载论文时,均采用了夹注的方式)。
一、2018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共设置了14个与中学政治教学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3篇中学政治教学论文。论文转载数量较多的栏目有:专题、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学科视点、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师发展、课改探索。其中,专为中学政治设置的“专题”栏目有6次,分别为:“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评析专题”“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科学精神”“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教育”,从中可以发现,2018年我国中学政治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是“高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中学政治教学论文来源于25种不同的期刊。其中《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学月刊(中学版)》等三大学科专业期刊被全文转载论文的篇数较多,共计50篇,占转载总量的53.76%;此外,《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也少量转载《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上海教育科研》《基础教育课程》等教育类综合期刊发表的中学政治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往往反映了中学政治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3.转载论文的基金项目分析
基金项目是科研管理部门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经过专家论证后获批立项的科研课题、基地项目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的93篇中学政治教学论文中,有基金项目支持或属于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共计28篇,占转载总量的30.11%。由此可见,课题研究与项目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与论文写作水平。
4.论文第一作者情况分析
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转载的中学政治教学论文,从论文第一作者所处地域看,共来自全国16个省份,排名前五位的地区是江苏(26篇,占27.96%)、北京(19篇,占20.43%)、广东(8篇,占8.60%)、上海(7篇,占7.53%)、浙江(5篇,占5.38%)。从中可以发现,论文第一作者分布地域较广,但两极分化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从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系统来看,有39篇(占41.94%)的作者来自中学,有29篇(占31.18%)的作者来自教研与出版单位,有25篇(占26.88%)的作者来自高校。从中可以发现,一线教师仍是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主体。
二、2018年度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重点梳理
1.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2018年1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本次新课标的一大亮点是凝练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对于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看到“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多元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遭遇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中新课标将“政治认同”列为学科核心素养之首,旨在培育“有信仰”的中国公民。“认同不可能在强迫下获得,只能依靠唤醒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李寒梅,2018.06);在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中要“强化政治认知、丰富政治情感、付诸政治行为”(金飞鹰,2018.06);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精选素材,找准切入点;预设情境、营造氛围,抓住着力点;巧妙设问、引导互动,开发生长点;拓宽渠道、多元评价,明确落脚点”(谢亚蓉,2018.06)。科学精神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其独特价值在于培育“有思想”的中国公民。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精神“不是与人文精神相对而言的思维方式,而是与‘非科学精神’相对的指向人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取向,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李晓东,2018.08);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适切的情境”,精心设计“有思维张力、蕴含价值冲突的思辨性”问题,引导学生“与教材、同伴和老师及自己开展有效对话”,让他们的思维在“交流、碰撞、争锋”中走向深处(李晓东、王晓娜、李杰、张玲、张志红等,2018.08)。法治意识的独特价值在于培育“有尊严”的中国公民。高中新课标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与过去的法律知识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不再单纯追求传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容量,而是全面培育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陈大文、朱秀蓉,2018.09);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要让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成为教学基础,注重思维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实现知行统一”(李晓东,2018.09)。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归宿,其独特价值在于培育“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现状不容乐观,意识淡薄、缺少机会、能力不足,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在课堂和校园日常生活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还必须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围绕议题,组织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设计与探究”(许开红,2019.10)。
2.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
自2016年秋季起,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起始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结构、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教材分析”栏全文转载了12篇关于教材解读的论文,其中有10篇是关于初中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与使用建议的论文。就统编教材的解读方面,教材编写组的核心成员撰文对教材整体的编写理念与设计思路做了介绍,指出“教材明确以学生的个体经验为起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个体经验的表达、分享、交流、碰撞、扩展等为线索,以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助于道德的知识为脚手架,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实践知识)的生成”(钟晓琳、朱小蔓,2018.08),“教材编写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彰显国家意志、坚定文化自信、培育道德人格等方面,全套教材的编写贯穿了生命、生活、知识三条逻辑线索,三条逻辑彼此影响,共同推动和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展现和健康人格形成”(杨一鸣、王磊,2018.07)。此外,顾润生、任海滨、张祖涛、戴慧等作者分别撰文对分册教材做了解读,都指出了新教材的编写“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育”。就统编教材的使用方面,不同的作者都强调尊重教材文本的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线教师应该“读懂教材,挖掘文本背后的立意;理解留白,发挥留白设计的功能;明确栏目,优化栏目在教学中的作用”(金利,2018.02)。
3.学科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当前中学政治课一直饱受诟病,究其原因,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低效、无效”与“假学”现象。为了改进课堂教学,许多研究者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教学理念与目标追求方面,“教师的教学思维与方式,要从以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整合到‘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来,教师所有的课堂行为都要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李寒梅,2018.12)。在教学实施方面,高中新课标提出了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范式,坚持“目标设计整合化,以素养为导向;内容设计活动化,以议题为抓手;活动设计内容化,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设计辨析化,以价值为引领;师生交往关系化,以互动为特征;评价设计综合化,以行为为表征”(庄卫军,2018.09)。当前,情境教学已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一种常态,却普遍存在“碎片化”现象,割裂了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孙圣斌、袁成、何忠锋等作者都提倡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一例到底”的主题式情境,这是“让学习走向深度”的有益探索,能够“实现情、境、理的交融”,但很多时候典型的、真实的“一例”难求,部分教师就会生硬编造虚拟情境,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课堂教学的信度与效度。高中新课标中提出的“议题式教学”是对主题情境教学的深化和提升,“议题教学将统整教学内容的逻辑线索从外在的主题化情境变成了内在的中心化任务”(张翰,2018.10)。问题设计是连接情境材料与教材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但当前普遍存在的“明知故问、请君入瓮、漫无边际、完美无瑕”等四种“伪问题”给中学政治课教学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诱思、导辩、引趣、激情”,把问题设置在“最近发展区、思维矛盾区、生活感悟区、情感体验区”(朱小为,2018.03)。
4.学科考试命题研究
研究中、高考试题,分析试题特点与命题趋势,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8年高考政治全国卷及部分地方卷都较好地体现了“一体四层四翼”的理念,试题能够“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巫阳朔,2018.11)。在向新的高考模式转型之际,“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包括新授课与复习课)都要坚持以素养为导向,构建以‘议题引导—情境素材—问题设置—问题解决’为特征、思维深度足、探究开放的活动型课堂来衔接新的高考模式,策应‘一体四层四翼’的新高考评价体系”(赵季生,2018.11)。近年来,中、高考命题都越来越重视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这类试题不仅能对中学政治课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常见的开放性试题,就其命题特点而言可分为“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方法开放型与综合开放型”四类,开放性试题的设置要求中学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真实的、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不回避争议性话题,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科逻辑推理能力”(林峰,2018.11)。道德与法治主观题中开放性试题的评价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SOLO分类理论对各学科中、高考试题进行评价研究,“利用SOLO分类法对开放性试题评分的信度较高,对道德与法治主观性试题的评价可融合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SOLO分类法和以基本要素分析评定为基本特征的PAT量表法两种质性评价法的优点”(胡金兰,2018.10)。
三、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路向展望
1.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研究
高中新课标的正式颁布对广大中学政治教学研究工作者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激发自身科研创造性的难得机遇,必将带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新热潮。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题名,搜索出2018年发表的论文仅有10余篇,其中被2018年《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的有5篇。如王锦飞老师总体分析了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八大特性“政治性与教育性、科学性与学科性、实践性与操作性、全面性与综合性”(2018.05);李晓东老师就一线教师理解高中新课标提出了“低头走路:立足文本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抬头看路:用课程标准的根据认识课程标准定位;回望来路:用过程的观点理解课程标准价值”三个视角(2018.05);刘一俊老师则从逻辑与内容两个维度将高中新课标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做了文本比较,对变化之处进行了梳理与分析(2018.10)。对新课标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一是比较研究,既可以开展新、旧课标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新课标与国外部分国家的公民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二是整体视角研究,可以通过研究评述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三是局部主题研究,可以选择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或实施建议中的某一主题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就新课标中的某一理论突破为研究点,如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建构、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等;四是使用评价研究,广大中学政治教学研究工作者可以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事实依据论证新课标的实施给学科教学带来的新变化,也可以总结使用新课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与完善的建议。
2.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研究
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涉及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就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已发表成果中更多的是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构成、水平划分的解读,对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科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联、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如何测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等深层次问题都有待研究者不断思考和深入研究。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教育部尚未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但部分研究人员已经未雨绸缪,先行探索。如徐开颜老师“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纵轴,以道德与法治四方面(心理、道德、法治、国情)内容为横轴,纵横交织,概括提炼,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健全学生人格品质,由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个性品质五大综合要素构成,细化为公共价值、积极心理、讲求实证、实践创新等十八个基本要点”(2018.02);王有鹏老师则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以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为中心,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健康生活、法治观念等三个基本点”[2]。也有研究者直接移植、套用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但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要主动地关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发展,思考其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结合点,更要基于初中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通过反思切实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质和独特价值,积极探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3.中学政治新教材的研究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教材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提出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专门成立了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指导管理教材工作。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市所有年级将全部使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当前我国教材基础研究比较薄弱,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教材研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中学政治教师不应只做新教材忠实实施者,更应成为新教材的建设者。对新教材的研究,我们应当坚持“质”“量”并重、“纵”“横”贯通、“动”“静”相宜等原则。“质”“量”并重:既要注重研究项目的显性数据量化统计,同时要重视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推理,揭示数据背后的隐性信息。“纵”“横”贯通:纵向既可将初、高中的新教材与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也可开展初、高中新教材教学内容的教学衔接研究;横向可开展中学政治与其他学科教材学习内容的融合研究,以发挥各学科综合育人的功能。“动”“静”相宜:教材研究需要静态的文本分析,研究的视角可以是新教材的栏目设计、知识点呈现方式、情境创设、活动设计、语言特色等;同时要开展对新教材的动态分析研究,可以将初、高中新教材的研究置于课程实施的背景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探讨新教材与教师、学生、教学目标、课堂环境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对新教材的内容大胆质疑、指瑕批判、严谨求证。
4.中学政治深度学习的研究
“深度学习”的提出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3]。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检索,可搜索到的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深度学习”的论文不足20篇,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深度学习”的论文不足5篇,且已发表的论文成果大部分都是围绕课例总结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一些观点和做法有其合理之处,但并未真正关照主题,深度学习只是被“标签化”。开展中学政治深度学习的研究无法回避课堂教学实践,首先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深度”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深”并不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也不是无限制拔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学习之“深”当然与“浅”对应,但“并不在程度的‘深’‘浅’,而在性质之‘深’‘浅’”[4]。那么,中学政治课中的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其次,深度学习指向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初、高中政治课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分别有哪些构成?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确定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习得的教学目标?又有哪些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最后,深度学习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深度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可视化工具?如何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