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实: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的样态*
2019-01-11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00
李 勤(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江苏海安 226600)
“简实”一词最早出自宋代罗大经著的《鹤林玉露》第十卷:“建炎中,大驾驻维扬,康伯可上中兴十策……五请删内侍百司州县冗员,文书务简实,以省财便事。”最初是用来描述文书质量的,《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简要切实”。
简实教学把“简实”与“教学”结合起来,用“简实”描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样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简化和实化处理,让简约务实的教学活动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真学习、真发展。
思想政治课简实教学是基于对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教学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和目前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剖析,把简实教学理念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特质融合起来的学科化表达,是简实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简实教学是对“简”的教学思想的扬弃
1.简实教学首先是“简”的教学
2007年前后,以“简”为主题的教学研究开始兴起。在中国知网查询,相关教学研究论文的数量连续十多年递增。此轮关于“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课堂出现繁琐化倾向、教学变得丰富而肤浅的问题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删繁就简,以简驭繁,向课堂要效率”,强调要摒弃课堂教学要素中的冗余,去除一切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形式,努力以教学要素投入的“下限”换取教学效率的“上限”。“简”的教学思想及其与之对应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其积极价值是值得肯定并需要继续发挥的。
2.简实教学更突出“实”的教学
简实教学是对“简”的教学思想的扬弃,一方面保留、吸纳了与“简”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中的积极因素,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克服、摒弃了其成果中存在的诸如“功利主义价值误区”“技术主义操作误区”“形式主义表现误区”等不足,用核心素养教育观统领教学,研究运用“形简质实”的策略体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简实教学走出功利主义价值误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文献研究发现,不少相关“简”的研究成果中,引入了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产出比”衡量教学效果;有的研究把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把好的教学归结为“用时少,学得多,考得好”。这类研究某种程度上是把教学变成了满足人“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手段,极容易导致“成绩有效背后的兴趣缺失,教学有效背后的教育缺失”,其本质是教育功利主义。简实教学纠正了“简”的研究中出现的“功利主义”目标偏差,不只研究如何“形简”,更研究如何“质实”,突出对教学目标指向和教学效果的研究,突出从学生成长本原上找生长点,从学生素养形成上找落脚点,从学生可持续发展上找效益点,研究如何通过形简质实的教学策略实实在在、富有实效地服务并推动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第二,简实教学走出技术主义操作误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目前相关“简”的教学研究中,关于“简教”策略的研究较多,较少有关于“真学”的研究。在“简教”策略的研究成果中,“教学目标不得超3个”“课堂导入必须在2分钟之内”“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教学案例不超过3个”等操作规范并不鲜见。曾风靡全国的杜郎口中学“10+35”教学模式更是直接对课堂环节做时间上的“量化”,课堂严格按流程展开,每个流程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可以想见,这类课堂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是处在教师的精确控制之下,形式上一定是简洁的,其效率也可能是很高的。但这类教学与工厂中的流水线作业又有多大程度的不同呢?学生被安排在标准件生产的效能逻辑中,主导权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怎么能够真正得到关照和尊重呢?学生是被赶着学或拖着学,真学、乐学、能学、会学又怎能真正发生呢?简实教学不只是研究“简教”的策略,更研究“真学”的方式方法,研究怎样把“简教”的思想变成科学施教的行为,教学生会学、想学、能学;不只是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形成再学习的能力,学会用内化了的学科核心素养理性分析周围的人与事,高质量地解决问题;不只研究教学的过程,更研究教学的本质和目的,研究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否真正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简实教学走出形式主义表现误区,以学有实效为根本。“形简”是“简”的教学的显性特征,可以从外观上呈现和观察。也正因为此,“简”的教学又很容易从“繁”的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不顾教学实际,偏离教学目标要求,一味求简,走进了形式主义表现误区。事实上,简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简出教学育人功能的倍增、育人品质的提升,才能算简出了效果。简实教学是求“简”更重“实”的教学,不只是要把繁的抓简,更强调凝虚化实,把虚的抓实。当下教育教学已经进入到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准确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路径和方法让素养教育真正落地,让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得到落实。一方面,核心素养培育不应重走上轮课改之初的“繁琐化”老路,应力求用简约化的教学策略推进素养教育;另一方面,要聚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之实,把简与实有机融合起来,简为实所用,实为简所至,实现结果和过程、效率与动机有机统一。
二、简实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应然要求
思想政治课简实教学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这个根本教学宗旨,研究如何通过简省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是匹配思想政治学科特质的要求
从课程内容看,思想政治课揭示的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思维等领域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高度的抽象概括性,与生俱来具有“求简性”。从课程的性质看,“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表述学科育人的指向明确,有鲜明的“求实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思想政治学科与生俱来的“简实”特质,要求教师实施与之相匹配的“简实”教学行为,把思想政治课真正上出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和味道来。
2.是素养教育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考察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素养教育正逐步得到落实,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思想前卫”的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翻新,把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简单地上成了学生自由讨论课或课内外实践课,热热闹闹的背后,教师很辛苦,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似乎并没有真正地达成”[2];与之相对的是,也有一些教师故步自封,死守传统教学思想和方式不放,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从头讲到尾”,学生“课上圈圈画画,考前读读背背”的现象仍很普遍。核心素养教育是大势所趋,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变革,探寻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相匹配、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简实教学始终围绕促进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展开,教师的工夫花在课前精妙简明设计上,功力发在课堂精当点拨引导上,课堂中没有教师无休止的讲授,没有繁杂教学资源的简单呈现,没有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没有错综复杂的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支持下,在自主辨析的思考或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主动学、深度学,自觉地寻求发展。
3.是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课程改革之所以容易进入“繁琐化”误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教师自身还缺少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学素养。一些教师常常把课堂安排得很满,从头到尾不留空隙,教学时间能用的都最大化利用起来了,但到头来学生还是考不出。“我不都已经讲过了吗?”“这个问题我不是强调过很多遍了吗?”这时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听课态度和听课效率持怀疑态度,但很少怀疑自己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的。事实上,教师的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走进他们的课堂就会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在“复述课本”之外,加进了一些事例或是无须思考、翻书就能回答的问题而已,美其名曰“情境教学”“议题教学”“对话教学”。一些教师的教科书上虽然标注得满满的,仔细看看,无非是些小的注意点或者习题、案例之类,看似有深度也有广度,事实上只是囿于对教材某一内容、某些细节的“深挖洞,广积粮”,并没有把微观的知识放到宏观的知识体系中、带入到深层次的生活或社会问题背景中,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意义价值,到头来学生获得的仅仅是碎片化的、没有触及核心意义的知识,一旦面对能够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试题,当然无法应对。教学的效果出不来,根子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教师身上。教师只有真正埋下头来读懂读透课程标准,真正静下心来把学科知识的理性价值、应用价值、育人价值分析透彻,真正俯下身子分析思考学生的知能水平到了哪儿、需要突破的是什么、突破点又在哪里,在此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通过结构化情境和高质量的任务设计,把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成有结构的整体,才能达到发一问能带动学生深度学习探究,讲一点能贯通知识内涵外延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大水漫灌式的讲解和接连不断的发问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才能从因为年复一年、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带来的职业倦怠和无休止的担忧、埋怨、焦虑中真正走出来,享受到创造性劳动、教书育人带来的快乐。
三、思想政治课简实教学实施的三点建议
简实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追求。简实教学既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拒绝新潮的教学模式,它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考量达成教学要求的方法和路径能否再优化,考量学生、教师和课程的生长能否再深化,考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能否再强化,用充满政治学科理趣、社会生活情趣、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1.教学方法无优劣,精于选择
教学方法是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任务师生双方采用的手段,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奥苏贝尔指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只要教师教学得法,学生的学习就不一定是机械被动的。”[3]事实上,同样的教学目的可以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同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达成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要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和教学的目标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精心选择。
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积极倡导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在参与议题准备、讨论、展示等系列化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所期待的学科素养,让立德树人在政治学科真正得到落实。从目前已有的教学实践成果看,议题式教学是能够很好地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素养落实的,应该进一步推广。但我们不能因此把议题式教学和素养教学简单地画上等号,认为只有采用了议题式教学的才是实施了素养教育,否则就不是素养教育。事实上,素养教育和议题式教学应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不可以画等号。不顾实际,一味采用议题式教学,极容易出现教学繁琐化倾向,非但起不到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素养形成的教学目的,还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低下。
2.教学策略有讲究,巧于整合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一种综合性的、个性化的应用,与教师的教学观念、业务能力密切相关,是教师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策略设计教师个个会,但巧妙各有不同。形简质实的教学设计被大家普遍认可,整合策略、主线策略等是常用的策略。
崔允漷教授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主张,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4]。他强调要“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5]崔教授从宏观层面提出了素养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在某一课时的微观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整合策略。如把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等整合起来,通过创设结构化情境,融素养目标、学科任务、学习活动于一体。又如抓住基本观点、核心概念,通过思维导图把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教学内容“形”的压缩和“质”的提升。
品赏大师、名家的课,分析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中脱颖而出的好课,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课无一例外地都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把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有机串联起来。教师的教始终围绕主线展开,学生缘“线”而学、顺“线”而探、依“线”而联,结构简单,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教学主线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情境,可以是一个话题,如二胎政策、高考方案改革等;可以是一个观点,如人民中心、道路自信等;可以是一个案例,如中美贸易战、南海争端等。设计教学主线并非易事,需要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高度凝练,是一个“千淘万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过程。
3.教学理念有新旧,勇于转型
21世纪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教育要为人们提供可靠的指南针和导航工具,能够让人们在日益复杂和动荡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出路”[6]。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到了素养教育的时代,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理念中走出来,用与素养教育匹配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
一是从“育分”向“育人”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教学要走出功利主义教学观,走出技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泥淖,找准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阿基米德支点”,用简省的方式、路径、投入等,撬动“见分不见人,学生围着老师转、围着知识转、围着作业转,忽略思政课教学独特育人价值”传统教学样态的突破,真正立德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二是从“教—学”向“学—教”转变。杜威认为“教之于学,犹如卖之于买”,没有买家便无须卖家。在教学关系中,学与教之间应该是主与从的关系,有学才有教,教是服务于学的。我国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学—教—学”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新被关注和凸显。教师做好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助者、指导者和咨询辅导者,把教材变为学材,把讲堂改造成学堂,让学生真正回到课堂学习的中央来,参与到教学现场的合作、对话、探究、创造和分享当中来,知识变成素养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