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语文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19-01-10马菊梅
马菊梅
摘 要:现代社会背景下,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只是一味地埋头死学,轻信他言,盲从现状,那么这个学生的大脑就不能真正成为消化加工以及创造知识的工厂,而只能是一个暂存知识的仓库。语文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让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独立思考;培养
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学生唯有深度思考,学生才会展开知识的探索总结;学生只有展开了知识的探索总结,才能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
一、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导学案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前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生会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展开独立的思考、探索与总结。
例如《科里亚的木匣》,教师要在导学案中呈现清晰的学习目标,识记并理解课文中的字词,流利朗读课文,感受科里亚的人物性格,明白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索。如科里亚是怎样埋木匣的?从中可以看出科里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如科里亚的妈妈顺利挖到了箱子,但是科里亚挖木箱的过程顺利吗?科里亚是如何挖到自己的木箱的等。学生会在独立思考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主旨。课堂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
二、通过问题加强互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恰当的问题犹如平静湖面上的一颗石子,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能够促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并与学生展开课堂互动,但是几乎每次都是相同的几个学生展开作答,班级中的其他学生或是人云亦云,或是游离于课堂内外,或是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是也不会公开表达。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到班级中的所有学生,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具有开放性,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展开积极的思考。
例如《幸福是什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幸福”这个词语,但是幸福这个词语对于学生而言又稍微有点抽象,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有些学生并不是很清楚。阅读过这篇文章后,学生会明白,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要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悟体会,促使学生分享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时刻。教师要鼓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展开作答,并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与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幸福。
三、仿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仿写就是引导学生仿照文章的句子、段落、写作特点或者写作结构展开写作,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仿写过程虽然会有模仿的成分,但是同样需要学生展开一定的思考与创作。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仿写活动,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首先,是句子的仿写。如这样的句子“如果我是阳光,那么我将用全部的光和热温暖大地。”这句话中的典型词语是“如果……就……”,而且语句中的“太阳、光、热”也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那么学生仿写出的句子中也要有“如果……那么……”,语句中的某些词语也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可以写作“如果我是一棵树,那么我将用树干和树冠给人带来荫凉。”整个仿写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认真的观察、体会与思考。
其次,是段落的仿写。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写了桂林的山与漓江的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文章中的段落写作特点,选择另一处景物,展开仿写。学生可以写花园中的花,可以写公路两旁的树木等,从而在独立思考中将排比、比喻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加以巧妙地运用。
再次,是文章体裁的仿写。如《陶罐和铁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简短的故事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学生同样可以展开想象与思考,展开寓言故事的仿写。学生的写作内容可以是“老式手机与智能手机”,可以是“左手与右手”,可以是“勺子与叉子”等。文章仿写过程中,学生需要设计故事情节,需要思考文章的整体框架等。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教学,结合问题加强课堂互动以及组织学生展开仿写活动等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彩鳳.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6(4).
[2]贺国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贯彻生本理念的最佳途径[J].学周刊,2015(32).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