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知识向语文思维转化的有效策略
2019-01-10张冬梅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向语文思维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理解过程中产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关键。在充分分析小学语文知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语文知识向语文思维转化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知识;语文思维
思维是学生对于客观事物在脑海中的反映,而语文思维则是将学生思考过程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更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语文思维是理解与消化语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小学阶段学生具备语文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进而掌握更多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和技巧,实现综合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因此,讨论与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与课题。
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
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充分活跃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思考是学生了解与探索未知事物的基础,更是解决学习问题的关键。而思考方式的不同影响着思考结果,决定问题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要想完成知识到思维的转化,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式,更好地提升思维的转化效率,以促进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在具体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先为学生设置思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问题的产生原因。最后教师可进行指导与点拨,引导学生完成对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掌握更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同时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在深入梳理课文场景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画出能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语句,并作批注。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过后,教师将回答与思考方式进行联结,并恰当地进行引导,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考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思考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地完成知识到思维的转化奠定基础。
二、保持语文知识产生过程与学生思考的同步
语文课程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点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利用有效的指导手段,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思考问题,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到思维的转化。例如在学习《春夏秋冬》一课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不同季节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文章第一段,并提问学生:“你能夠在阅读中找到不同季节的特征吗?”并引导学生重点思考“吹”“落”“降”“飘”四个词,为学生提供思路的点拨。继续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思路与知识产生过程同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春天小草发芽变绿,秋天花朵变红,夏天鱼儿游泳,冬天燕子入林的景象。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第二段课文的内涵,更好地体会四季到来的景象和特征。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着不同季节的感受,来读出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想象四季场景的同时,总结整体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
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学习习惯
评价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存在问题,并找到有效解决方式的手段,也是学生应用思维回顾整体学习过程的方法。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思维,不但能完成对知识的巩固,还能实现思维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要想更好的发挥评价的作用,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利用有效评价手段激发学生评价热情,只有学生乐于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价值与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小组单位,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在相互帮助与相互促进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学习与思考的全过程,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充分沟通,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学习的思维,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到思维的转化。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渐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实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协同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京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9(32):31.
[2]王娜.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知识向语文思维转化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64.
作者简介:张冬梅,1980.9.30出生,女,汉族,吉林长岭,本科,一级教师,语文教学,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