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体化策略的小学英语知识整合能力提升

2019-01-10庄镔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核心素养

庄镔

摘 要: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侧重阐述学习能力这个素养,结合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能力中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符合时代需求,于是结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整体化策略对提升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出浅薄看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整体化策略

2017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修订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学习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做好英语学习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普通高中课标,2017)可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学习及未来发展影响之深远。然而小学英语的学习能力有哪些?课标中并没有给出详细的陈述。而学习能力的分类有很多种,笔者认为在当今信息量爆炸的年代下,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整合能力是势在必行。因此,本文结合核心素养中教学整体化策略的实施,针对知识整合能力这一学习能力进行探析。

一、小学英语知识整合能力的定义和原则

知识整合是以信息整合为基础,以知识组织体系为支撑,组织资源知识结构中概念及概念关系的一种整合能力。笔者认为小学英语知识整合即以小学英语教材为支撑,按知识的话题种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等为主方法进行归类排序使小学英语知识有条理、有秩序、有融合、有升华。而这样的能力培养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长期渗透从而使学生慢慢习得这一能力。然而,英语知识的整合也不是说整合就能够整合的,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教师通过若干方法对知识进行有逻辑、有结构科学的统整。表现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符合小学英语专业知识的发展脉络和知识整合之后以正确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际为科学依据。(2)主题性原则。主题性原则是根据小学英语知识和教材的特点所需(以小学英语外研社一起教材为例),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进行主题分类。要求教师应强化主题的主线作用,按照主题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3)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指在不改变教材编者初衷的前提下,教师按照知识整合的需求对知识的先后呈现顺序、增加删减等进行灵活处理。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整体化策略理论概述

余文森教授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几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其中第一个策略是整体化策略。他认为整体化有三个意思:一是联系,二是组织,三是统整。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笔者对整体化策略在提高学生小学英语知识整合能力实际运用中有以下看法。

1.联系。联系即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是多种多样的。英语知识的联系也是不例外的。孤立的英语知识是没有可能存活的。刘庆昌教授认为:每个知识都有自己的“近亲”和“远亲”,“近亲”是与它联系最紧密的,“远亲”与它的联系则依次渐远。而联系也是一种常常让人忽略的能力。这个能力意味着学生要能辨别出英语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学英语知识的教学是以主题为主线的教学。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点都是较零散的,更需要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统整小学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融会贯通小学英语学科内的知识,在梳理整合时最好要呈现知识的“家谱关系图”,清楚地提供给学生整个英语知识的脉络。

2.组织。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何新旧知识能够相互联系和作用呢?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因素。所以同化机制就是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效应(余文森,2017)。因此,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没有与当前新学习内容相似的观念。小学英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是有储备的。而他们脑子里装了什么英语知识?这节课能用的有哪些?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法预判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知识,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来重新建构当前新学习的知识内容。

3.统整。余文森教授强调,整合是“化学反应”。他认为学科知识应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和谐结合以及学科知识学习应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这是知识整合的升华阶段。跳出了英语学科内的知识整合,与其他的学科知识及品格素养进行整合统一,为培养综合型和多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条件。

三、小学英语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具体措施

1.“实”——巧用Mind-map,充实知识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吉桂凤,2015)。思维导图的属性也恰好符合教师对小学英语知识整合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演示,对小学英语的知识按照主题进行梳理,将零散、杂乱的英语课本知识整合到各个主题中,按层级分类,清晰明了。

例如,小学英语中以Animals为主题的知识点(小学英语外研社一年级起点),纵观整个教材,涉及的有Animal color(一年级上册Module 5 Unit 2),Animal body(一年级下册Module 4),Farm animals(一年级下册 Module 5 Unit 1), Animal appearance(一年级下册Module 5 unit 2, module 6),Zoo animals(一年级下册 Module 6),Animal ability(三年级上册 Module 4 Unit 2), Special dog (五年级上册 Module 7)和Animal habit(六年级上册Module 7),零散的知识点分散在8个子主题中的不同课本上。学生上完六年的英语对Animal这个主题不陌生,但告知已经学过了跟Animal相关的知识点有8个,就不是所有学生能清楚地梳理整合出来,连学过哪些知识都不清楚更别说充分提取相关信息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因此,在教学与Animal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有必要先帮助学生整合出相联的知识点(如图1)。

图1 以Animals为主题的知识点整合Mind-map

通过该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地呈现整个有关Animal的知识点脉络,并且告知学生已学知识或新学知识。根据学生认知发展,1~3年级的学生可以由教师提供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知识点整体性的印象,初步培养学生英语知识整合能力;4~6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三年教师的引导和铺垫,开始自己整合知识点,可以是动手画思维导图,利用软件制作等等方法,学生在长期思维导图线条的串联下,将知识点整合成有机整体,为以后运用语言提供必要的素材。

2.“用”——迁移已学,运用知识

迁移是由两种学习的刺激和反应的类似性而产生的。上述理论提及学习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迁移就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当然在学习中要积极发挥正迁移的主动作用,规避负迁移的消极影响。通过正迁移作用,学生可以重新组织建构新知识内容,从而对新旧知识进行全面整合。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先确定学生所学,根据学情确定所学程度;确定今日新知与学生已学知识的关系可否迁移?预设学生所想学,解决学生心中疑问;通过引导重组知识,最后整合总结整个知识点内容。

例如,教授外研社六年级下册Module 7 Unit 2 Helen Keller,该文本情景介绍Helen Keller 的生平事迹,从中感悟Helen Keller身残志坚的精神。首先分析整个模块的主题为Famous Person, 在Module 7 Unit 1 中学习的是杨利伟这位名人,因此笔者认为两课知识点存在相似性,即名人。通过该相似元素,开始考虑如下问题:(1)通过学习杨利伟生平事迹的模式,该模式的学习可否迁移到学习Helen Keller的生平事迹中?(2)学生对Helen Keller了解多少呢?(3)对于Helen Keller的事迹学生还想了解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大胆实践以下设计。课文的导入热身环节,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杨利伟,让学生来谈论杨利伟;再归纳总结出我们已经了解杨利伟的Name,Age,Nationality,Incidents这几个方面。自然引出今天所学的另外一位名人Helen Keller,通过学习杨利伟生平并归纳的几个方面,铺垫Helen 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但在这之前笔者尝试询问学生“What did you know about Helen Keller?”学生的答案竟出奇精彩,“She is a writer. / She is blind. /She is famous. /She is an American...这些答案说明学生对Helen并不是全无了解的,他们对其是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于是我继续追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elen Keller?”讨论之后,学生展开了五花八门的疑问“ When did she die?/ How old is she?/  What did she write?/ Why is she blind?/ How did she write?/ Whats her famous work?”于是,筆者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设为新知,带着这些问题来解答今天所学。融合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知识,通过文本的学习,引导学生整合新旧知识,重新建构出了Helen Keller 这位名人的知识框架(如图2)。整理出这个知识脉络让学生来复述Helen Keller的生平事迹就不是难事了。最后,点拨学生如果是其他名人呢?从杨利伟到Helen Keller,如此的学习迁移模式,学习其他名人的模式也是一样的,不知不自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类似的知识整合,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便不断累积提升。

图2 “Helen Keller”新旧知识重新建构整合图

3.“宽”——跨越学科,拓宽知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科间知识点整合问题,不单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可否在学英语的同时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例如,教授外研社四年级下册Module 4 Unit 1 Dad played the erhu,该文本情境是Lingling 描述昨日她的父母参加表演了一场中国式音乐会,爸爸演奏二胡,妈妈演奏琵琶。同时Lingling 向Amy介绍了二胡和琵琶这两种乐器,分别像极了西方乐器的小提琴和吉他。最后Amy 试听了一段中国音乐,Amy也爱上了中国音乐。该课是很明显可以融合音乐学科知识的经典课例。倘若该文本的教学还是过分强调过去式的运用,那么学生将错失对学科间知识融合的机会。首先,笔者对该课中能够进行英语和音乐融合的知识点先进行梳理准备。如“单词concert,句子Dad played the erhu. It looks like a violin. Mum played the pipa. It looks like a guitar.” 这些细节可以融入大量音乐知识。“concert” 学生对音乐会的概念不会不明白,现在流行的音乐会很常见,但是对于中西音乐会的区别,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这就是融合音乐知识的最佳时机。于是通过一段微课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中式音乐会需要的经典乐器有编钟、古筝、琵琶、古琴、二弦琴、鼓、锣等;西方音乐会必须到场的乐器有圆号、短号、大提琴、管风琴等。这段微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会中乐器的了解,并且分辨出中西音乐会。当教到“Dad played the erhu. It looks like a violin. Mum played the pipa. It looks like a guitar.”时,violin和guitar都是新单词,笔者设计先从听觉开始,让学生对乐器的分辨,再来解释Why does the erhu look like a violin? Why does the pipa look like a guitar?这时渗透音乐方面的知识,乐器有 string instrument(拉弦乐器)和plucked instrument(拨弦乐器)之分,而二胡像小提琴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拉弦乐器,而琵琶像吉他是因为它们都属于拨弦乐器。接着,让学生做动作(拉和拨弹)来理解这两种乐器,再让学生拓展所知的乐器有没有属于这两类乐器,最后再谈及还有如percussion instrument(打击乐器),wind instrument(吹奏乐器)等。通过这些小设计,学生无形中整合了英语和音乐的知识,从而拓宽了知识面。与学科整合的课例需要老师深度挖掘材料,抓住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机会,适当整合知识进行教学,从而升华单方面的知识,给学生带来学习上更多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也就是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的重要责任。结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关注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植入的观念,并且一点一滴渗透实践于每一堂英语课中,为形成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吉桂凤.思维导图与小学英语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核心素养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