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探讨教学措施
2019-01-10鲁秀芳
鲁秀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完善,小学课堂教学越来越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需求。师生互动教学,启发学生的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回答问题中得到知识真谛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措施
师生互动教学,可以说是启发学生的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回答问题中得到知识真谛的有效方法,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觉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手段。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措施,在此谈几点自己的总结,与大家分享。
一、师生通过表演进行互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适合分角色表演的课文,这些课文如果老师像以往一样一句一句讲解,学生不但不太理解,而且也缺少生动性,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呆板,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如果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课文的生字、生词时引读了课文内容,再运用师生共同表演的互动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更加深入课文内容,还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清晰和牢固,对细节有更深的体会。比如,在学习《小树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时,采用老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对课文中大树对小树的爱护和希望,学生肯定不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做大树,学生做小树苗,老师与学生进行表演,对话,并在对话中恰当掌握语言、语气、动作、神态等等,学生不但能更加直观地体会课文内容,还能真切感受到课文中大树对小树的关心,这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情感体验,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经验,使课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与全体学生,也可以是与一组学生,还可以是与一个学生进行对话表演,如此,不仅能搞活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的强烈意识,非常有利于语文教学。
二、师生通过问题进行互动
问题是教学的灵魂,也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可以运用问题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四处飘散的心思定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认真学习。当然,问题不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课堂教学的航向标,有问题就有方向,有问题就有目标。所以在师生互动探讨式的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促进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通过问题的互动方式,促进师生在课堂上交流与沟通,让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或者思路进行提问,或者给学生设置问题任务,使学生在探索中,对不会的、不懂的地方询问老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当然既然是问题,有问有答,才能形成互动,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一层层剥开知识的面纱,靠近知识的本真。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需要老师通过提问进行引导,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往往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这个问的过程中又有追问、候答、反馈等多个环节,使知识更加明了、清晰,使学生容易掌握。比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岛》的讲解时,依据文中“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段中的总分总结构,抓住中心,给学生进行问题的设置,如,“该段中主要描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等等”。通过这样的问题互动,既能让学生深入内容,又能达到教学的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三、师生通过讨论进行互动
在新课标改革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了大大发挥,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也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大胆地参与其中,与老师讨论问题,更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还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等等。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围绕教学内容,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实现课堂上的交互活动,解决问题,增长学生的见识。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的互动,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非常有用,也能强化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更加准确,对知识的掌握有自己的独特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规则。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问题讨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其次,在讨论过程中即使没有对问题确定的、百分百的答案,也要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靠近答案等等。这样在课堂上的开放性问题讨论,才能实现其意义,也能达到全面促进学生进步的教学目的,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极大的推动。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增长学生各方面学习能力以及增加学生自信的主要手段。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种互动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运用表演、提问、讨论、游戏等方式,促进互动,加强探讨,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梅,马爱.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145-146.
[2]王红芬.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61-162.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