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梁祝》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探索中西悲情故事内涵

2019-01-10徐喜梅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异同

徐喜梅

摘要:《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为中西方悲情故事的巅峰之作,存在善用爱情故事、善于描绘女主人公反抗情节等相同之处。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和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悲情故事,主人公对爱情的表现方式、徇情的方式存在较大不同。

关键词: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西;悲情故事;异同

周恩来总理于1954年率领中国政府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当时代表团带去了越剧《梁祝》。越剧《梁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拍摄的首部越剧,如何让越剧《梁祝》吸引外国人的眼球以此推介中国文化成为代表团十分揪心的问题。后来,周恩来指示工作人员在柬上写上:“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出所料,《梁祝》获得了外国观众的普遍喜爱,甚至还有外国人赞叹说《梁祝》比《罗密欧与朱丽叶》还要更感人。中国《梁祝》与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属于经典爱情悲剧,其在悲剧母题上有着许多相似相通的地方,按照悲情故事的内涵对两者之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实现在悲剧题材上实现中西方文学艺术的跨文化研究,对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底蕴大有裨益。

一、中西悲情故事的简介及其差异的文化根源

中西方悲情故事即中西方各自的悲剧故事。西方的悲情故事最早源自古希腊时期,到目前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涌现出西方著名的诸如柏拉图、贺拉斯、席勒、尼采等研究悲情故事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使西方悲情故事的理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中国古代的悲情故事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追溯到古代的神话故事,比如“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神话充满了感动人心的悲情意识,而被人们千古传诵。中国古代的悲情故事中多数以杂剧、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表现出来。上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的部分文艺理论工作者按照西方的悲剧理论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进行探究,部分文艺理论家通过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古代并无悲剧。笔者认为,我国古代虽然没有“悲剧”一词,但是存在“悲剧”的意识。我国明朝时期的“怨谱”以及清朝时期的“苦戏”等均具有“悲剧”的相同内涵,称呼上有所差别。随着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和对悲剧理论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文艺理论者能够站在更高的跨文化高度上去审视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特征,对我国古代的悲情故事理论和古代悲情文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令人十分欣慰的研究成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赞同中国古代存在悲剧的观点。

作为文学艺术的悲情故事,中西方的悲情故事,具有相同的内涵,其相同之处甚多。同时,由于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两者之间也不乏差异性。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悲情故事大部分系在叙述一般百姓的不幸之处,其特点是十分注重通过悲情故事进行伦理方面的道德教育。西方国家的悲情故事和我国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擅长描绘英雄性格的毁灭过程,让人从中获得美学和哲思方面的启迪。中西悲情故事存在差异的背后,有着相应的文化根源,这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经典悲情故事中便可探知究竟。《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所折射的,就是不同的环境下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性格。显然,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根源所在,这个地方的土地十分贫瘠,为了求生而迫使人们发展航海业和商业,甚至有不少人成为海盗,这些环境培育了西方人独立、个性、自由、敢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国的情形却与此不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培育了国人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注重和谐稳定、追求天人合一和将家族家庭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民族性格,儒家的中庸之道也成为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上述中西方文化的根源所在,均在《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获得了十分明晰的体现。

二、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悲情故事的相同内涵

无论是西方的悲情故事,还是中国的悲情故事,均善于通过爱情主题来进行故事情节的安排,以打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均善于描绘女性的反抗情节,因为中西方的悲情故事的男女关系中,女方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描绘女性的反抗精神、反抗情节容易取得良好的渲染效果,让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一)中西悲情故事均善用爱情主题

爱情是人世间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东西,爱情也就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无论古今中外皆如此。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均十分渴望追求并获得甜美的爱情,追求并渴望获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这些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古代却存在所谓“爱情与婚姻的禁区”,在十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众多的男男女女由于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而无法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婚姻,为此还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中国的《梁祝》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情故事均以爱情为主题,两者均成为各自文学艺术体系中达到巅峰的名作。在这两部故事中,情侣们为了爱情而不顾生死,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乐章,此种坚贞不屈的爱情观念让社会世俗之中的人们为之动容。因而,《梁祝》与《罗密欧与朱麗叶》均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歌咏,描绘了人世间最为真挚的情愫。《梁祝》中,当祝英台知道自己深爱的梁山伯离开了人世后,便奋不顾身地撞到其坟墓上追随而去,化作一对蝶飞向天空。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同样有着较为相似的情节,罗密欧认为晕过去的朱丽叶已离他而去,遂自杀;而在朱丽叶醒来后发现自己深爱的罗密欧已离开人世,感到自己也不想苟活于世而拔剑自刎,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双双在另外一个世界相亲相爱。

(二)中西悲情故事均善于描绘女性的反抗情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这两部故事中的女性均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她们弱小的身躯和其他“强大”的事物尤其是封建礼教相比较而言显得无能为力,中西悲情故事均善于描绘女性的反抗情节,祝英台和朱丽叶均通过死亡的方式来和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衡,以此表达自己的反抗精神。反抗行为无效时,女主人公只能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最后反抗与挣扎,证明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屈。这两部故事的两对情侣均出生于有世仇的家庭,《梁祝》中的情侣出生于地主员外家庭,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情侣出生于贵族家庭,两个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均被迫被自己的父母许配给所谓“门当户对”而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且均描绘了女方逃婚的情节。

三、从《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悲情故事的不同内涵

由此可见,《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均善用爱情主题和善于描绘女性的反抗情节。但由于中西方之间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会背景、自然环境等的差异,这两部故事均体现出中西悲情故事中不同的内涵。

(一)中西悲情故事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表现存在不同

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从《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中可以看出,中西悲情故事中主人公对爱情的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和西方国家民众较为直率的性格相类似,西方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表現也是直截了当、直率而为的,对于和爱情相关的爱恨情仇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和中国的民众较为含蓄的性格相类似,中国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于和爱情相关的爱与恨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得较为含蓄,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深藏不露,令人难以猜透。当然,情绪累积到极限后,即便是中国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会让自己的爱恨情仇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中西方悲情故事中主人公对于爱情表现方式的这些不同之处,在《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获得了极佳注解。朱丽叶与罗密欧两人在晚宴中邂逅,便一见钟情,但是双方的家族之间长期以来有着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两大家族的人决不允许他们结为夫妇,两人便直接冲破家族的偏见、矛盾决定在一起并举行了婚礼。由此可见,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表现方式是大胆、热情、奔放的。从《梁祝》来看,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表现方式方面,显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有别于西方悲情故事主人公的大胆、热情和奔放,祝英台与梁山伯之间虽然相互爱慕却不敢直接表白,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暗示。

(二)中西悲情故事中主人公徇情的方式存在不同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两个悲情故事中,虽然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了中西方的不同差异性,但是两个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均将爱情看得非常重要,均将自己所深爱的人视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对方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两个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看到自己深爱的人离开自己奔向另外一个世界的时候,都由于太过于绝望而选择自杀,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徇情,这是中西方悲情故事情节中存在的相似之处。然而,中西悲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徇情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在《梁祝》中,祝英台见到自己深爱的人死亡之后,自己的心也迅速死去,绝望地、万分悲痛地跪在自己的爱人的坟墓之前,两人最后化成蝶双双飞向天空,此种凄美、悲壮而浪漫的徇情方式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特征,使中国民众“好人好报”的观念在悲情故事中的体现,悲情故事之中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比向往与追求。和《梁祝》相比较而言,《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徇情的方式显得较为沉重,无浪漫情怀,而是让美好的事物在人们面前重重地摔碎,产生巨大的悲剧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志勤.从地方文化到中国、世界文化的梁祝传说——兼及民俗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2]佟秋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异同研究[J].芒种,2013(4).

[3]刘雪莲.浅议《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共同点及对当代人的启示[J].现代妇女,2014(6).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异同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