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地区民族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9-01-10梁爽,吴秀彩,朱华

中国市场 2019年36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

梁爽,吴秀彩,朱华

[摘 要]文章通过民族医药发展的历史回顾,针对民族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阐述民族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广西民族医药文化国内外交流合作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广西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广西民族医药文化自身具有的优势,为寻找广西民族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民族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想,提供具有应用价值和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医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6.032

1 引言

当今,为顺应世界经济、政治、外交格局的新变化,中国着力推动共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沿线53个国家94个城市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达到合作共赢目的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民族医药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传统和独特的医药理论和诊疗方法。壮医药是壮族人民经过长期钻研和时间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民族医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壮医药为广西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把壮族为主的民族医药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方向和重要突破口,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平台,加速自身医药产业步伐,以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

2 广西地区民族医药与“一带一路”的渊源

“一带一路”是一条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一般是指西汉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逐渐形成的西北丝绸之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从运输方式上分为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是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与“一带一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广西北海合浦就开辟了通往印度、斯里兰卡的航线,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之一。[3]

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也是我国致力于实现亚欧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与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时空,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供应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由于历史渊源和民族文化渊源的优势,广西民族医药文化主要是与亚洲进行交流与合作,与东盟交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它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东盟地区聚居着2000多万华侨华人,是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合作和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中新加坡的华人华侨占该国人口比例的75%。这无疑使中国“在东盟传统医药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合作者,更是推动者”。此外东盟地区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还聚居着从广西迁徙至东南亚的壮族、瑶族。这便使广西以壮族为主的民族医药文化和东盟交流与合作更具优势。民族医药资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得天独厚的一大优势,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本土医药的特点,让民族医药奉献社会,弘扬民族文化,发挥地方特色,为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大广西地区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 广西地区民族医药发展概况

3.1 壮医概况

壮医是我国民族医学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壮医历史悠久,有自己的特点。壮医诊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多以家庭秘传和传徒师授的方式流传于民间,特别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聚居的南宁、柳州区流传较广。壮医简便易行,疗效良好,因而历千年而不衰,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受到壮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百色地区的500多名壮医,每年为群众诊治疾病就达60多万人次,相当于3个中等以上的县级医院门诊量的总和。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门診部,也是新成立的小规模的门诊部。他们开展了壮医目诊、药物拔罐、针挑和大针疗法等项目,区内外患者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外国友人慕名前来求诊。壮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有腹诊、甲诊、脉诊、望诊,陶针疗法、角吸疗法、骨弓疗法、针挑疗法、药线点灸疗法、艾灸和灯花灸疗法以及药物内服、外洗、熏蒸、敷药、药利、药垫等。用简便的工具、少量甚至单一的药方和简单的方法,即可把病确诊、治疗,方便、准确、节约。这些丰富有效的诊病治病方法,是壮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广西对壮医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和大量的验方秘方进行研究整理,探讨壮医的基础理论和诊疗规律。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如《陶针疗法》《壮族脉诊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族民间用药选编》《壮医源流综论》《关于壮族医学史的初步探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等,相继出版和发表。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名老壮医,如百色地区德保县86岁高龄的名老壮医罗家安,擅长针挑疗法,行医60余载,自著有《府症针方图解》一书;南宁地区宁明县80岁高龄的名老女壮医陈建英,擅长于骨弓疗法、灯花灸疗法,自著有《灯花灸穴位图解》一书;马山县76岁高龄的名老壮医农秀英(女),擅长腹诊,诊治妇科各种疾病;柳州地区著名壮医龙玉乾,擅长药线点灸疗法;河池地区河池市104岁高龄、行医80余载的名老女壮医莫五妹,擅长火针疗法,治疗各类风湿性疾病等。据不完全统计,广西70年代已有壮医药人员2188人。

近年来,广西的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相当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新的可喜的局面。全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和门诊部、广西民族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门诊部、百色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融水、大新、天等、龙州、罗城、金秀、忻城等县(自治县)建立了民族医院或门诊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县中医院增设了民族医诊病科室。黄汉儒(1987)对壮医的目诊、药物拔罐、针挑、药线点灸、陶针、推拿按摩、捏脊、气功等的研究,做了许多探索,取得可喜的进展。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主任黄瑾明副教授(壮族),在发掘研究整理壮医药线点灸法经验的同时,在该院壮医门诊部和其附属医院推广运用于临床。经大量临床验证,药线点灸疗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疾病中,凡属于寒、热、肿、瘦、痛、麻、痒7个范畴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颇受患者的欢迎。药线点灸疗法是著名壮医龙玉乾献出祖传的宝贵经验。黄瑾明副教授和黄汉儒、黄鼎坚等,将此疗法进行系统整理,编撰成专著《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书出版,发行全国,并将疗法的具体操作及治验情况,拍成《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科教录像片和电影,在区内外进行广泛的宣传,目前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275个医疗单位和港、澳两个地区以及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了这个方法,对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治疗疾病给予赞许和好评,广西壮族的药线点灸疗法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3.2 壮药的概况

壮族聚居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繁多,山地广阔,岩溶密布,矿藏十分丰富,是座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药物品种达4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就有3600余种,是我国四大天然药库之一。自古以来壮族地区就出产了大量的药物,如我国最早有药物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就记在有壮族地区的许多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逸周书王会解》中有壮族地区用名贵中药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的记载,有些壮药因疗效好而被传入中原为汉民族所用。在著名的《神农本草经》里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杜桂、薏苡仁、丹砂、钟乳石等,尤其是125种“下药”中,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其后《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壮族地区动植物级矿物药,大部分成了中医的常用药,并沿用至今。

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 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壮族民间每逢传统节日,也开展药市交易。广西靖西县根据端午节壮族药市调查,整理出药市壮药名录246种。

4 壮医药受限制、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1)民族医药还处于发掘整理阶段,还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平衡、不够完整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壮医药的发展。

(2)民族医药资源保护不当。

(3)发展规模较小,速度较慢,难以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民族医药制造业发展滞后。

(4)医疗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不足,民族医药不能得到很好地继承与发展和保护,壮医药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5)壮医药理论研究和文化传承研究比较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壮医药的跨越式发展。

(6)产品开发科技创新不足,民族医药药品研发、评审审批难,质量标准体系缺失。

5 促进广西地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5.1 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口结构和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高,新型疾病不断出现,由疾病因素导致的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风险不断增加。人民群众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我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存在发展缓慢、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等问题,因此将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壮医药发展纳入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实施壮医药振兴计划纳入广西医改重点工作范畴志在必行。

5.2  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西是我国中草药资源大省区,中草药物种多达46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得天独厚,为此构建广西民族药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壮瑶药的国际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以制度安排谋划民族医药发展大格局;进一步加强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振兴民族医药撬动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积极为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为健康中国、健康广西作出新贡献。

6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规范民族医药教育体制,加强壮医药学研究的人才培养

应培养一定数量能从事壮、汉语研究的高级人才,总结壮医药学的传统理论和经验,找出壮民族与邻国相似民族共用药物的差异,对历代壮文献使用的药材加以发掘、整理;要发展民办教育, 充分发挥民间医生的作用。[4]

6.2 應调查壮药在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种类和蕴藏量

首先从壮药的主流品种入手,进行使用历史、医疗用途和可能的生产量等的比较,确定药用的主要品种,不能十几个或二十多个植物种来做一味壮药使用。只有药物的种源清楚,产地、产量明确,才能扩大生产,深入研究开发。

6.3 加强临床基地的建设

要充分发挥广西民族医院和广西壮医院的功能, 加强其内涵建设, 加强管理, 突出特色, 发挥优势, 完善设施设备, 使之建设成为民族医学临床实验基地, 千方百计提高疗效。其次以靖西、德保、大新、天等为中心, 建立壮医壮药开发基地;以大瑶山和金秀瑶族自治县为中心, 建立瑶族医药开发基地;以大苗山和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中心, 建立壮族医药开发基地。[5]

6.4 加大科研投入

当前民族医药存在的落后状况, 归根结底是科研不足造成的。政府要加大对民族医药科研的科技投入。广西民族医药要抓住机遇, 在短期内争取快速发展, 政府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是重要条件。

6.5 组织人力修订、增补壮药标准

当前标准的内容都很简单,尚缺许多质量监测的项目。建议组织人力、物力来完善壮药标准,使壮材及其制剂能有一个客观检验标准来监控药物的生产和使用。

6.6 组织股份制, 建立药业集团

首先应考虑让经济势力强大, 技术先进, 效益良好, 并愿意进行资本扩张的医药集团控股或参股, 依托其知名度和品牌, 进行产品调整, 扩大产量降低成本。

6.7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和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加强对民族药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力度,制定新药开发与民族药现代化 科技产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积极应对国际专利竞争。[6]

7 结论

总之, 民族医药是祖国医学中一颗璀璨的珍珠, 其中蕴含着宝贵的医疗经验和潜在的应用开发价值, 壮医药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医药体系的一部分,壮医药的发展意义重大,壮医药虽具备上述特色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其发展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模式, 还存在前进中的困难,只有充分发挥壮药特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将具有悠久历史的壮医药完整地保留下来。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翁泽红.“一带一路”视角下创建贵州民族医药文化交流与合作有效途径探研[J].贵州民族研究,2017,7(38):171-178.

[2]刘爽,方俊涛,郑艳梅.广西壮医药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7,4(488):80-82.

[3]梁启成.广西壮医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7):68-70.

[4]贾敏如,张艺,杜娟.藏药特色与可持续发展[J].中草药,2010,2(41):326-329.

[5]唐学明.广西民族医药的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J].民族经济研究,2003(1):105-108.

[6]高原静.论云南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创业,2009(3):108-110.

[基金项目]广西重点学科(壮药学)项目(项目编号:桂科教研〔2013〕16);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项目(项目编号:桂科基字〔2014〕32);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项目(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13〕20);“中药创新理论与药效研究”八桂学者项目(项目编号:桂科政字〔2013〕25号);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质量标准项目(第二卷)-山苦荬。

[作者简介]梁爽(1986—),女,汉族,吉林四平人,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药、民族药活性成分;通讯作者:朱华(1957—),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中药品种、质量及资源开发。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