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琴课程实施浅议

2019-01-10李澜澜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古琴

李澜澜

摘要:当代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设置之古琴相关课程,不但是古琴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非华夏文化圈古琴文化传播者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按照专业特色,采取1+2+3的办法:以《古琴演奏》一门课程为基础,以《古琴文化概论》、《古琴名曲欣赏》两门课程为选修,以古琴文化与其他课程对接、鼓励校内古琴社的成立与活动、促成高等院校间的古琴文化交流三种形式来丰富古琴的学习交流氛围。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应使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在具有汉语教授能力之外,并具有在海外推广以古琴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古琴;中华传统文化;高等院校;汉语国际教育

古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弹拔乐器之一,据《史记》记载,古琴的历史不晚于三代之尧舜,至少有三千年以上。在中国古代,琴位居“文人四友”之首,长期以来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悲欢离合、情怀思想、人生感悟,早已脱离了单纯的乐器,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综合性的文化甚至能够在国际上代表中华民族的形象。正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那把“太古遗音”所展现的古朴自然、平淡天真,又或者早在1997年美国“旅行者”号太空船带上宇宙的“地球之音”中管平湖先生那曲《流水》蕴含的内敛含蓄、天人合一。

一、古琴相关课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古琴进入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院校先后开设了古琴专业;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也引入古琴课程,这些举措使高校成为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汉语国际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当中的一门新兴专业,是在国家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提升之前提下,应国际社会对于对外汉语教育师资需求而设立的专业。在此专业中古琴课程的开设,既有高等院校之古琴课程的共性,也应有其专业的个性:

(一)古琴文化的接受者与传承者

当代古琴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民间琴馆为平台,以传统师徒相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另一种即是以高校相关课程开设为主要载体,以专业教师为传授者,以现代教学方式为主。高等院校之古琴课程,以演奏技艺与文化结合的全面性、课程开设稳定性强、教学方式现代化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代在大学生范围内的古琴文化传承。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当代高等院校之重要专业,是古琴文化接受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二)非华夏文化圈古琴文化之传播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汉语教学培养师资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所要负担的,是在非华夏文化圈传播汉文化、汉语言的责任。因此,他们不仅仅是古琴文化的传承者,还是域外古琴文化的传播者。在此專业开设的古琴课程,需要考虑的就不只是对于大学生的古琴传播,更加要考虑如何传授学生将古琴文化在陌生的文化圈中推广开来的方法。因此,所授曲目要以简短、易上手、文化特征鲜明突出为主,并应鼓励学生将古琴演奏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使古琴文化的展现方式更加的生动、鲜明、多样化。

二、古琴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的实施设想

古琴文化发展至二十一世纪的当代,有如下几个层次:古琴演奏技法、古琴形制内涵、古琴历史、琴派风格与传承、减字谱识读与琴曲打谱、琴歌朗诵与吟唱,以及可作为生发的琴曲内涵与传统哲学、文人气质,琴曲琴歌与传统诗歌等。这些层次的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简而言之,可以采取1+2+3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一门课程为基础

在古琴文化的课程设置中,《古琴演奏》是基础性课程,涵盖演奏技法、减字谱识读、曲目思想情感解读以及综合展示。在相关课程当中,古琴演奏处在基础与核心的地位,安排16周教学、32-48个课时较为恰当。

具体的课程内容方面,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为基本技法讲解:弹琴坐姿,右手指法(包括四组八个右手散音基本指法摸、挑、勾、踢、打、摘、托、劈,小撮、大撮,轮指,滚拂等),左手按音(包括姆指、中指、无名指)、走音(普通走音、绰上、注下、进复、退复等)、吟揉,泛音,以及左右手协调训练。这一部分安排6-10个课时,并应安排大量的课后练习。

第二层次为减字谱识读:减字谱的构成原理,减字谱基本识读方式(上部份为左手指法,下部分为右手指法),右手指法减字(基本指法减字、复合指法减字),左手指法技法减字(基本指法减字、续部基本技法减字),关联技法减字,注释符号减字(1)。这一部分安排4个课时左右,并应与基本技法部分交错进行。

第三层次为古琴曲目分析、解读与综合展示:减字谱分析及指法对应,曲目基本思想与情感的解读,琴曲的演奏与综合展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选择之古琴曲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曲目要以简短、易上手为主,避免过长、过难而导致学生畏难情绪增长,也不利于曲目演奏在域外非华夏文化圈向零基础受众推广;其二,曲目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鲜明的汉文化特色,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品格与风骨,甚至有相对应的背景故事,使琴曲推广能摆脱单纯乐器的范围,有更深广的文化意义;其三,侧重于选择配有琴歌吟唱的曲目,不但利于对琴曲的理解,且使得曲目的展示综合化、多元性。可从《秋风辞》、《凤求凰》、《阳关三叠》、《关山月》、《酒狂》等琴曲中选择。这几首都属入门级曲目,演奏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曲中所蕴含的分别是相思、爱情、知己、戍边与思乡、风度与气节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当中有代表性的情怀与思想主题,曲调气质冲和含蓄、天真自然,深合汉文化中“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特质,且有与琴曲相配之琴歌,可在演奏的同时伴以吟诵或吟唱。这一部分安排30左右的课时为当,并应设置相当的课外练习。

(二)以两门课程为选修

在开设《古琴演奏》的基础上,可辅以两门选修课:《古琴文化概论》、《古琴名曲欣赏》。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与拓展。

1.古琴文化之拓展:《古琴文化概论》

古琴并非单纯的乐器,而是一门综合性文化,仅仅关注于琴曲的演奏是远远不够的。《古琴文化概论》课程是《古琴演奏》的伴生课之一,尝试从文化入手对古琴进行讲解,或者说,从古琴入手,阐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代表特性与气质。

此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古琴音乐概况、古琴形制内涵、古琴历史与琴派传承、古琴文化与古代文人、古琴与传统思想等。在具体的授课中,以下几方面应作为重点:其一,古琴形制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二,琴曲背后的史事件、人物逸事;其三,古琴作为“文人四友”之首的地位,古琴对文人情怀的表达与阐释。另外,在授课内容的设置中,应尽量避免内容太过深入枯燥,避免专业性考据性太强,而应以趣味性与文化性并行为原则。

本课程安排8周,16个课间为当。

2.古琴曲目之补充:《古琴名曲欣赏》

《古琴名曲欣赏》主要针对《古琴演奏》课程中涉及不到的传统名曲,如《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大胡笳》《流水》等。这些曲目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最能代表中华文化与中华气质(比如,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所携带的“地球之音”唱片中,代表中国传统音乐与可能的外球文明进行交流的,就是管平湖大师的一曲《流水》),但由于曲目过长、指法过难而不适于在汉语国际教育的《古琴演奏》课程中涉及。故此课程作为古琴曲目的补充,是《古琴演奏》的伴生课之二,可放在《古琴文化概论》课程之后进行讲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下:

其一,对传统经典名曲的赏析。这一教学部分针对有一定古琴相关知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内容是对《广陵散》、《潇湘水云》、《梅花三弄》(民间称“古琴三大难曲”)、《高山》、《流水》、《大胡笳》、《忆故人》、《醉渔唱晚》几首极有代表性的琴曲的赏析,所选取的版本是《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此版本被琴人爱称为“老八张”,1956年录音,是中国最后一代传统古琴大师的作品,包括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9大琴派,22位琴家,53首琴曲(2)。这是古琴名曲欣赏的第一层次。

其二,对曲目创作之时代背景、伴生之故闻逸事、蕴涵之思想情感进行解读。这是理解琴曲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使琴曲能更加生动、更加引发共情的一个部分。如《广陵散》(又称《广陵止息》)之琴曲,初听此曲,“纷披灿烂,戈矛纵横”(3);待进一步学习琴曲所描绘的聂政刺韩王的历史事件,更能领悟其雷霆风雨、激昂愤发并幽怨隐恨等复杂情感;若在此基础上,疏理琴曲的传承历史,了解魏晋时嵇康之不与时同流,“广陵散绝”、从容就刑的典故,则又能感怀历代琴人所寄兴之宠辱不惊、风姿骨气。这是古琴名曲欣赏的第二层次。

其三,同一琴曲,在欣赏“老八张”传统演奏的基础上,又可选择当代不同琴派的不同版本进行拓展。当代名家如李祥霆、龚一、李凤云、曾成伟等先生,在老一辈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又有能以开宗立派的气度发展自身的特点。可将当代琴家的演奏与“老八张”进行对比赏析。甚至可选择其中演奏方式不同的片段让学生反复弹奏,加深对琴曲的领悟。这是古琴名曲欣赏的第三次层。

其四,作为补充,可安排一些新编琴曲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当代名家针对现代歌曲打出的减字谱,比如龚一老师的《古琴新谱》(4)将《茉莉花》、《天路》、《梁祝》等曲撰为新谱,使之能以古琴演奏,这些曲目曲调为大众所熟悉,在域外有一定的影响,更能推动古琴的传播。第二方面,是当代琴人以古典诗歌为词,自行作曲打谱减字,如贾建军《学古琴  唱古诗》(5)一书,将《静夜思》、《春晓》、《忆江南》、《泊船瓜洲》、《芙蓉楼送辛渐》等国人耳熟能详、在非华夏文化圈也有一定影响的诗歌打谱。这些曲目,曲调简单,指法基础,能伴以吟唱、汉舞、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最适于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讲授。这是古琴名曲欣赏的第四层次。

本课程安排8周,以16个课时为当。

(三)以三种形式来丰富

仅有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在课下,除了相当时间的练习以外,还应有三种形式来丰富高等院校中的古琴文化,在专业中营造古琴文化的氛围。

1.尝试古琴文化与其他课程的对接

古琴为古代文人之友,与古代诸多文化相通。因此,在当代高校课程当中,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中国通史》、《中国文化概论》、《唐诗宋词鉴赏》等课程能够相互感发。这些课程在授课时,可适当引入古琴作为辅助。如,讲解“竹林七贤”之风骨情怀、矛盾感伤,可辅以阮籍之琴曲《酒狂》;讲解司马相如、卓文君之典故旧事,可辅以琴曲《凤求凰》;讲解南宋之痛苦郁闷,可辅以琴曲《潇湘水云》;讲解《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节,非古琴不能传达孔明之从容淡定、算无遗策;传统思想、传統哲学,可从古琴的形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古代文人中庸内敛、含蓄冲和的人生态度,也是古琴琴音所传达的境界……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古琴文化课程应打通与这些课程的壁垒,完成授课对接与相互感发。

2.鼓励校内古琴社的成立与活动

社团活动是高校文化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高校教学的丰富与完善。以校内古琴社的方式对古琴课程进行补充,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琴曲日常习练。古琴琴曲的弹奏是一个学习、练习、巩固、理解与感悟、综合展示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不能仅仅依靠课内的时间,而需要大量的课后习练。在琴社习琴,同学之间能相互鼓励,弹奏方式上可相互交流纠错,在对琴曲的理解与指法的处理上可以相互启发,胜于单独练习,闭门造车;

第二、定期雅集。在进行日常习练的基础上,琴社定期举行小型的雅集,以演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琴艺展示的舞台。促进琴艺的进步为其一,丰富校园文化为其二,锻炼学生舞台展示的能力、推广古琴文化的能力为其三;

第三、与其他社团合作,尝试古琴与诸多艺术形式结合。之雅琴社先后与西南科技大学国学社、汉服社、京剧社等社团合作,尝试古琴与箫、埙、吟诵、书法、汉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使古琴文化与诸多艺术相通,使古琴的展示形式更加的生动、鲜明、多元化。这样的形式,是非华夏文化圈的受众更加能接受的,也是更加喜爱的;

第四、与民间琴馆进行适当交流。民间琴馆是古琴文化当代推广的重要渠道之一,民间琴人有着高校古琴系统不尽相同的传承与风格,民间古琴文化有着超脱体质之外的生机勃勃。与民间的琴馆进行交流,相互参加雅集,邀请民间琴人讲座,都是促进琴艺,加深对琴曲的理解,推广古琴文化的良好途径。

3.促成高等院校间的古琴文化交流

高等院校之间的古琴交流是琴人相互切磋提升技艺的重要方式,是高校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也是古琴文化推广的重要途径。当前,这些交流可通过文化节、名家讲座、古琴音乐会等方式来完成。

2008年11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松风古琴社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大学生古琴音乐会,至今为止,“全国大学生古琴音乐会”已经举办九届;2018年5月20日,四川师范大学古琴社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四川省大学生古琴音乐会”。笔者所在之高校于2017年成立琴社之后,均派出代表。其中,连续两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活动当中,与各高校琴人技艺切磋,参与节目的演出,与参会的留学生古琴爱好者进行文化交流,并尝试将古琴文化向社会推广,受益匪浅。

三、结语

当今高等院校所设置之古琴课程,是现代化音乐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古典音乐传承的重要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推广的重要方式。而在漢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当中开设的古琴文化课程,则更是与国际汉文化传播紧密相关,有着现实的意义与价值。这一课程的开设,应当使汉语国际教育的毕业生在具有汉语教授能力之外,并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气质,以及在海外推广此文化的基本素质。

注释:

左、右手指法减字分类详见龚一《古琴新谱》.

龚一.古琴新谱.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46-58页.

管平湖、吴景略等.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1994年.

顾梅羹引北宋《琴书·止息序》.

顾梅羹.琴学备要.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519页.

龚一.古琴新谱.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

贾建军.学古琴 唱古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9年.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古琴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