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观下对传统相声文化创新发展的思考
2019-01-10叶晨王清平
叶晨 王清平
摘要:当前的相声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没落,为了使新时代相声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使其更好地传承,传统相声应该运用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进行创新。要创新传统相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大众化的新时代相声文化,赋予新时代相声文化“民族性”。分析了传统相声存在的问题、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模式,强调新时代在丰富人民内心需求的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相声;德云社;民族性;创新发展
一、文化自信思想下传统相声的生存背景及问题
(一)大背景下传统相声的传承现状
相声艺术的存在感或有或无。现如今相声这门艺术形式不再像是旧社会的艺人们在街头说着无关紧要的段子,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媒体报道而对其产生部分了解,将大众文化变成小众娱乐的文化,自然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而现在,在流行元素的影响下,相声、京剧、民间音乐、诗歌等,这些精神财富正在被普遍遗忘,尤其是年轻一代,这无疑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种缺失[1]。相声在中国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是相声的发源地,中国相声艺术的营养代代相传,相声曾有过辉煌而难忘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相声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文化之林。中国相声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表演形式,依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大街小巷里,男女老少都在谈论其中某个小段。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通俗片段和相声人物都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新时代传统相声的内在问题
传统相声演员内在素质较低。相声演员不务正业、表演形式存在“欺骗性”。作为一个相声艺人,也属于公众人物,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在相声艺术中,民众不应该成为被艺术的对象,而是应该在相声演员的表现中,使他们受到启发,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以及社会责任,艺术表现应该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道难以忘怀的美味佳肴,它不应该让观众感到受骗或恶心,媚俗是一种大众取向,但绝不能成为一种主流艺术。在了解媚俗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它的尺度,渐渐发展下去就成为了恶俗,这也成为毒害大众的一剂毒药,这也并非是耸人听闻的事件。
传统相声剧本缺乏“精品”。相声创作的言语缺乏艺术性,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爱好,出现了众多低俗的内容,运用大量的网络用语去堆砌一份毫无逻辑的相声剧本,导致快餐式的相声剧本批量化的生产[2]。比如说谢金、李鹤东在《相声有新人》PK赛中,就用了腿子活,为了表演《大话西游》最经典的情节,一个戴金箍,一个戴围巾,情节设计失实,没有准确可以表达的含义,自然也就失去了创新剧本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对于传统相声的创新意义
(一)立足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给予传统相声创新动力。想要立足于新时代就必须与社会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传统相声可以保持活力。如果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西化更多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的体现,那么弘扬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可以体现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必须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政府需要加大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力度,为相声的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重视相声文化的普及,弘扬民族正能量,激发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保证相声文化可以在创新中前进[3]。
(二)以文化自信思想为指导,赋予新时代相声文化“民族性”。民族传统也需要寻找新的契机,发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实现传统戏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交流,全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趋势已成为一个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这也是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凝聚力和活力,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它不仅基于中国的立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之间的关系,而且基于“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之间的关系[4]。文化软实力需要“硬”发展。相声在中国必须在坚持民族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整合世界文化的本质,在突破的创新发展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现状自满,和外国文化融合的阻碍,避免使文化创新之路越来越窄[5]。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文化都是时代的反映,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相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各种民族、地域、环境艺术的影响下,从产生到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影响。
三、文化自信思想下传统相声创新的逻辑内因及实践模式
(一)新时代创新传统相声的逻辑内因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相声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6]。德云社的相声可以渐渐成为传统相声的代表,最大的特点是对于传统相声的起到了复兴的作用。相声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因为表演者担心传统相声笑话陈旧,内容不适合现代观众,所以很多节目不再演出,这样也导致很多剧本在这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丢失。在年轻一代的相声演员中,能熟练表演传统相声的并不多,传统相声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人们思维倾向的考验,并通过了一代又一代相声表演艺术家的轮番演绎传承下来,它们的形式、内容、结构、包袱都体现了相声最大的魅力和特点,是传统相声的结晶,也是最能传达相声精神的不朽遗产[7]。
丰富新时代人民的内心需求。相声生在民间,然而,一旦相声被绅士化和精英化,它就失去了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壤,所谓的平民精神,相声艺术家应该以普通人为中心,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和乐趣。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相声演员的地位得到转变,造就了相声演员收入的增加,许多相声演员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缺乏真正的生活品位,这并不是在指责演员的生活水平,而是他们是否关注普通人的想法,他们的创作基础是否基于现实生活,这也是德云社的相声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原因。德云社的笑话既有时代热点话题,也有大众热点话题,还有老百姓的八卦和琐事,所以即使是传统的笑话也能让观众在这过程中产生亲切感和参与感。
(二)文化自信思想下创新传统相声的实践模式
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创新相声的演绎方式,扎根传统剧场。虽然观众已经习惯了坐在电视机前,但德云社一直走的是相声的剧场之路,相声是戏剧的基础,相声是真正属于戏剧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电视毁掉了相声,这种观点是有偏见的。毕竟,相声艺术已经通过互联网媒体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可以说是互联网媒体创造了现代相声,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固有的互联网媒体或多或少地侵蚀了传统相声的活力,让演员回到剧院的表演,观众回到剧院观看演出,对于演员和观众也有一定的心理满足感。当相声演员的表演将观众代入时,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被演员所表演呈现的内容所吸引,这就将整个剧场的氛围凝聚起来,不由自主地将演员和观众代入一种独特表现力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相声舞台可以进行积极互动的原因之一,只有在戏剧中自由应变,相声艺术家们才能真正理解相声其中通俗艺术的内在真理。这对于只在电视上表演的艺术家来说是很难的。演员的智慧和灵感在不断的互动中迸发和提高,观众在愈发自在的环境中得到放松和宣泄,在这种不断的互动,碰撞和激烈的激荡中,相声的光辉也将越来越灿烂。
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培训班”式传承。在传统的相声教学中,一个师傅可能只会收一个或者两个徒弟,相声讲究越早学越容易入门,而德云社目前为止收入家谱中共计八十三名徒弟,恰恰也是因为徒弟多,故不得不创新了教学模式,防止出现徒弟无人教或者教不精的情况出现,如今德云社最火的莫过于张云雷,云字辈队长,对于他的教学就属于大班式教学,严进严出,最大可能做到精品式教学,同时也运用了传统教学方法棍棒之下出人才,在童稚时期,记忆力好的时候,多记住一些台词,才能熟练于心,在以后舞台中才能灵活运用。
四、结语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无论是为了体现包袱还是为了关注情节的变化,而在过去主要从政治方面考虑,说一些空洞的没有含义堆砌的字眼,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社会中的表演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象征着文艺春天的来临,相声的表演内容从之前的假大空回到了它最初的根本,表演形式及其内容也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艺术,这是一种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是具有宝贵价值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必要条件。相声艺术形式在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中,充分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精华,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相声艺术的基础上在世界各地传播。
参考文献:
[1]郝沐琳,王辰.浅析相声现状[J].神州,2016年下旬刊,92-93.
[2]陈晓红.如何看待相声现状及郭德纲现象[J].艺术评论,2016(03):25-28.
[3]李晶晶.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
[4]康震.立足新時代,创新开掘传统价值[N].人民日报,http://www.guoxue.com/?p=49992(2018-04).
[5]钱景昊.浅谈相声艺术与发展[J].青年与社会,2014 (01):45-46.
[6]向适.论相声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8(03):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