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他们眼望上苍》人物研究
2019-01-10王晓姝王路遥
王晓姝 王路遥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最为著名的小说,其以女主人公珍妮追求自我的反抗历程为主线再现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活状态。对其研究大多从女性文学、小说特征、成长小说等方面展开,而目前鲜见从荣格集体无意识角度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试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的原型理论出发,分别从阴影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原型来分析文本人物形象。
关键词:《他们眼望上苍》;集体无意识;阴影;人格面具;阿尼玛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亦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活跃分子。《他们眼望上苍》是赫斯顿最著名的小说。小说以女主人公珍妮的三次婚姻为主线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勇于发声,勇于发现自我并勇于追求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打破了长久以来女性处于无声状态的现象。然而,当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高潮逝去,以理查德·赖特为代表的黑人“抗议文学”成为当时黑人文学的主流,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因其超前的叙述手法和女性主义的主题思想而饱受责难(何娜30),最终被湮没。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黑人权力运动兴起和黑人民族主义意识觉醒,赫斯顿才重新为人们所知,她的《他们眼望上苍》亦同样为人们所接受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他们眼望上苍》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评论界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研究维度逐渐丰富,研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期多局限于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简要提及与介绍,如董衡巽等人编著的《美国文学简史》(30)。第二阶段,国内评论界对赫斯顿和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视角逐渐丰富,女性主义批评,种族主义,主题、人物、叙事策略、作品与作家关系,赫斯顿对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如:陈光明《〈他们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主题》,程锡麟《〈他们眼睛望着上帝〉的女性主义意识》,《谈〈他们眼睛望着上帝〉的叙事策略》等(30)。第三阶段则是近几年的研究,此时对赫斯顿和作品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方向更加广泛多样,如从成长小说题材、电影互文性和男性形象分析等。
国外,《他们眼望上苍》自1937年出版便争议不断,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可爱的书”,“一部美好的书”和“近乎完美的书”(程锡麟270)。但由于其异于当时主流黑人文学,对其评论也是贬大于褒。理查德·莱特曾评论它是“没有主题,没有信息,没有思想”的作品(270)。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评论界开始重新认识并挖掘这部作品,而他们的研究方向也多集中在女性文学和小说的形式特征上,比如金森的论文《〈他们眼望上苍〉的隐喻、转喻和声音》和伊丽莎白·蜜丝的《〈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口述性和文本性》(30),此外部分学者聚焦于小说中的黑人文化民俗方面。
综上所述,对《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大多从女性文学、小说特征、成长小说、民俗文化等方面展开,目前鲜见从荣格集体无意识角度对其的相关研究。
二、原型理论下的人物分析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造者,他认为人类无意识中存在一个比个人无意识更深的层次,即集体无意识。荣格将集体无意识定义为完全得自遗传的、人类普遍拥有的、不为意识所知的无意识内容,它经过一代一代的遗传而成为人们的本能。荣格的原型概念与其集体无意识关系十分密切,他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是原型(申荷永56),即集体无意识通过原型表现出来。荣格发现了许多原型,他认为“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荣格90),例如,儿童原型、母亲原型、出生原型、死亡原型、月亮原型等等,主要的则有阴影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等,其对人们性格和行为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
(一)以“阴影”分析阿妈的选择
荣格用阴影来描述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67)。其组成大多是负面的,令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难堪的内容,并且这些令意識自我不满的、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性往往会被我们投射到其他人尤其是同性身上。阿妈将阴影投射到珍妮的身上,并想方设法规避阴影带来的后果。
作为黑人女性的阿妈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她在遭到男主人的强迫后无奈生下了自己的女儿,并且最后被无情的抛弃,而她的女儿亦重蹈她的覆辙不得不生下了珍妮。于她而言,男性意味着掠夺、抛弃与不幸。男性对她们的肆意践踏与抛弃造成了阿妈心中对男性的恐惧与厌恶,并且成为她的阴影。所以,当她看到珍妮与泰勒亲吻,仿佛往昔重现,“老人的声音里没有命令和申斥,只有彻底的幻灭”(赫斯顿12)。她隐藏于内心的阴影被刺激、显现并无限扩大,于是她将自己内心的阴影投射到珍妮身上,她担心珍妮会步她们的后尘,所以她极力劝阻珍妮,并且着急地为珍妮物色了一个有土地的男人,在她看来这是唯一避开心中阴影的方法。
(二)以“人格面具”分析珍妮的暂时沉默
“面具”最早是演员用来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带的面具,“人格面具”就是我们所戴上的假面、“是我们所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68)。其并非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在于迎合外界的期望,得到认可。每个人都有各种“人格面具”,因为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身份,并且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珍妮亦根据他人的要求来戴上她的人格面具,但是她并不开心,因为这并不是她真正的自我。
珍妮是小说中唯一获得自我意识觉醒的黑人女性,她有自己的“地平线”,她有自己的判断与见解,她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沉默的、麻木地做男人的奴隶。所以,珍妮在对第一任丈夫和婚姻失望后,选择出走,并嫁给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但是婚后她却没有获得爱情,相反的,她不得不选择“忍气吞声”。乔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在他看来女性的位置在家庭里,妻子不能忤逆丈夫,更不应该在外面抛头露面,所以他禁止珍妮外出;他命令珍妮裹住她秀丽的头发不给外人看;他禁止珍妮在门廊上和别人说话,更禁止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是珍妮想要的生活,所以她努力想要“发声”,而这换来的结果是乔的谩骂与殴打,最终她不得不选择戴上“人格面具”,即不发一言、足不出户,去迎合乔,成为乔让她成为的人。乔讨厌、厌弃着黑人,于是他禁止珍妮与这些“黑鬼”说话,以免她自降身价。珍妮戴上她的人格面具,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样子,即使她内心渴望着与他们在门廊里尽情交谈。而珍妮也成功的将自己塑造成了人们眼中的高人一等的人的形象。对珍妮而言,“人格面具”是她避免乔的责骂、侮辱、争吵、甚至殴打的保护伞。
(三)以“阿尼玛”分析珍妮的三任丈夫
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60)。她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的女性形象,亦是男人对于女人的个人情结。每个男人心中的阿尼玛形象都不一样,男人总是倾向于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对象那里寻找自己心中的阿尼玛投影(60)。珍妮的三任丈夫亦拥有自己的阿尼玛,从而被珍妮吸引,并试图改造珍妮,使其更契合自己心中的阿尼玛形象。
洛根心中的阿尼玛形象应该是和“骡子”一样勤劳能干,所以他将自己心中的阿尼玛投射到珍妮身上,甚至试图将珍妮变成这样一个人,正如他所说“我以为能娶你,就能把你变成个像样的人”(赫斯顿30)。所以,他对珍妮只待在家中而不出去劳作不满,他指使珍妮做家务,为珍妮买骡子让她犁地,试图让珍妮成为他心中那个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女人。同样的,乔心中的阿尼玛形象是一位在家中沉默的美丽女性。珍妮无疑是美丽的,她年轻的容颜、海藻般的长发、对于黑人而言较浅的肤色等都符合他心中的阿尼玛形象,所以乔在途经珍妮时被她美丽的长发所吸引,停住脚步,最后更决定要带她走。在婚后,乔更是着力试图将珍妮培养成他心中的阿尼玛,即在家中默默无闻的、听话的美丽少妇。在他看来“她是个女人,她的位置在家庭里”(42)。所以他禁止珍妮出门,命令珍妮用头巾包裹住头发,禁止她向外人展露她的美丽,禁止她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珍妮违抗他的命令时不惜利用暴力使珍妮屈服,更在众人面前侮辱珍妮以此来凸显自己的主导地位。“甜点心”心中的阿尼玛形象应是美丽的、温顺的、听话的,如母亲一样温柔的,所以他被珍妮吸引,即使珍妮比他大十二岁。当他打了珍妮之后,他甚至获得了许多男性的羡慕,因为珍妮没有反抗他,只是楚楚可怜的哭泣。珍妮这一楚楚可怜的形象更是获得了几乎所有男性的共鸣,这就是他们心中的阿尼玛。
三、结语
原型是荣格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该理论分别从阴影原型、人格面具原型、阿尼玛原型分析了阿妈、珍妮以及珍妮三任丈夫的形象,使读者能够从心理层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同时产生共鸣,帮助自己获得心灵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David T,Wellman.Portraits of White Racism.Britain:Cambridge University,1993.
[2] Zora Neale,Hueston.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New York:HarperCollins Publishers,1990.
[3]程锡麟.赫斯顿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何娜.赫斯顿《他们眼望上苍》国内研究评述[N].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30).
[5]谭永.论激进女性主义的婚姻观[N].社会报,2011.
[6]李晓君,黄皓明.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特征分析—以电影《浪潮》为例[N].河北: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
[7]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8]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王晶.以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呼啸山庄》中的西斯克里夫形象[N].大众文艺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