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笔记体小说的繁荣与现代传播
2019-01-10王思敏
王思敏
摘要:笔记体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言叙事文体,这种文体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唐宋时期则是笔记小说发展史上的辉煌时期。唐代笔记体小说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内容详实、叙述生动有趣,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与较高艺术成就,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代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重点对唐代笔记体小说的繁荣进行讨论,并对这一独特文体形式的现代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笔记体小说;文言叙事文体;唐代社会生活;现代传播
笔记体小说兼具笔记与小说的特征,既具有笔记体式自由的形式,也有着必要的故事结构,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其特点在于篇幅短小、内容繁杂。唐代是笔记体小说的繁荣和辉煌时期。唐代的笔记体小说不仅在数量上大大超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成就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的志怪、轶事派笔记体小说,还出现了国史派,如《隋唐嘉话》、《唐国史补》等,专叙一代轶事,志在补史。这一时期也是笔记体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峰。
一、唐代笔记体小说的繁荣
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孕育阶段、汉代的初步尝试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熟阶段,唐代出现了笔记体小说创作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众多的编撰者,而且作品创作也极为丰富,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较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唐代笔记体小说之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其与唐王朝盛行的文化风尚直接相关。
唐代科举士子应试前多以小说行卷,即向名公显贵和主试官投献文卷,行卷之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笔记体小说的繁荣。对于唐代人以小说行卷的情况,在唐宋笔记和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唐代“文备众体”的特征、唐朝人“好奇”的审美心理也决定了以小说行卷存在的可能性。鲁迅先生对唐代科举士子以小说行卷持肯定态度,并认为这是唐中叶以后小说盛极一时的原因所在。
唐代的笔记体小说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时,很多都与现实中的科举风尚相联系,由科举线索牵动展开。段成式创作的笔记体小说集《酉阳杂俎》中“李秀才”一篇就记述了科举士子与僧人交友聚会的趣事。在唐代,科举登第是对读书人价值的一种最重要的社会认同形式,其中以进士科最负盛名。唐初进士考试主要是考究文辞。高宗永隆二年起,进士考试改为试贴经、杂文、策文三场,加大了文艺的比例。中唐以后进士考试顺序改为杂文、帖经、策问,使得诗赋显得更加重要,故唐朝人干脆将进士科考试称为“词科”或“文学之科”。唐代读书人推重进士,进士科重詩赋杂文,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在科举士子中形成一种重文尚辞之风,这种风气是唐代笔记体小说得以繁荣的必要条件。
小说因其是小道不经之说而得名,本是乡间城坊、黎民百姓间流传的俚俗、怪异之事。闲话一般是笔记体小说创作的重要基础,唐代笔记体小说的一个重要作用即用于谈资。这使得御史活动成为了唐代笔记体小说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
唐代御史专事监察工作,弹劾奸佞、巡查天下,职事活动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正好是闲话的内容之一,为笔记体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御史台记》中便记载了一些文士在御史台期间广为流传的文学活动,一些具有出众文学才华的御史成为了笔记体小说的记叙对象。还有一些笔记体小说作品的内容是由御史出使、御史巡查等职事活动生发而来的。如《三梦记》中就有关于记叙元稹御史生涯的内容。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其重用酷吏,御史活动更成为唐代笔记体小说竞相记载的对象。如《大唐新语》中就记载了很多酷吏的劣迹。
唐代笔记体小说数量众多、内容各异,但记叙御史活动则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从《朝野佥载》、《御史台记》等能够确定作者身份的笔记体小说来看,一些创作者本身就是活跃在唐王朝政治舞台上的御史文士,凭借对自身丰富多彩御史生活阅历的记叙,丰富了唐代笔记体小说的门类。随着唐代御史制度的成熟及完善,御史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导致与御史相关的传闻增多,有关御史笔记体小说也大量出现。《御史台杂注》、《御史台故事》、《御史台记》等笔记体小说的不断涌现便是例证。同时也从客观上说明了唐代笔记体小说产生的现实背景、文化环境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唐代笔记体小说的现代传播
唐代笔记体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文体特征,同时又因其形式及内容上的特征而在现代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今时代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语境下,唐代笔记体小说可借助与影视、网络、移动媒体等现代传媒的联姻,使之大众化、视觉化,既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需要,又有利于唐代笔记体小说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一)唐代笔记体小说现代传播的内容优势
在新的文化语境和科技环境下,通过影视改编等手段对唐代笔记体小说进行再阐释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是古典文学作品当代传承和现代转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年轻一代的受众来说,他们更愿意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宝贵的古典文化遗产。唐代笔记体小说的内容故事性浓郁,其中不乏反映唐王朝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作品。安史之乱爆发后更是出现了许多缅怀开元盛世、反思致乱根源的作品,也有专门记叙明皇轶事、开元天宝期间历史遗事的作品,内容丰富、天马行空、浪漫主义气息浓厚。这些均可以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丰富素材,通过影视戏剧化手法反思历史,折射现实,古为今用,给人启迪,丰富和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传统文化素养。
(二)唐代笔记体小说现代传播的形式优势
在数字化传播的背景下,小说的阅读呈现出极强的互动性,双向沟通使阅读群体逐渐趋向大众化、平民化,同时要求传播内容更加简短化、碎片化。唐代笔记体小说由于其“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文章精炼,短篇居多。语言形式多为散体,多四字句,句法较整齐,朗朗上口,更加利于阅读。
借鉴于易中天品三国、刘心武揭秘“红楼”的成功,利用电视品牌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品牌价值,不仅可以引领新的社会风尚,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做出特殊的贡献。唐代笔记体小说同样也可以凭借主流媒体、网络传播、网游转化等数字化传播方式对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资源进行整合,以时尚、轻松、亲民的方式化解晦涩难懂的古代语言,提高大众对唐代历史和文学的兴趣,为读者提供多路径、多点向的链接。让唐代笔记体小说瑰丽的时代价值不再沉睡在厚重的历史典籍里。
三、结语
唐代笔记体小说是我国古代笔记体小说发展的高峰。唐代社会总体上政治开明、思想解放、士人畅所欲言,宗教的发达、女性的解放、藩镇的割据等均为笔记体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其繁荣是包括科举制度、御史活动在内的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是包括御史文士、科举士子在内的唐代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加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演变、叙事诗歌的繁荣、古文运动的开展、文人的自觉创作与编辑等均为笔记体小说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唐代笔记体小说对唐传奇以及后代文学的影响甚远,成为了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也成为了后代白话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汲取题材、人物、艺术方法永不干涸的创作宝库。因而通过大众传媒语境加强唐代笔记体小说的现代传播,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促进古典文学的繁荣复兴以及现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陈文新著.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