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化情境下生命体验的潜在表达

2019-01-10宋艺焱

北方文学 2019年36期

宋艺焱

摘要:《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的抒情散文佳作,正是在书写静谧闲适的审美体验中,对读者间接抒发出个人的苦闷心绪,在抒情感怀间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抽象暗合的“共鸣情感”。在“情绪结构”的营构、“平民视角”的观察和“补偿心理”的投射中共同营造出诗化情境,经过读者个人的情感过滤之后,其自伤自怜的惶惑心境就又加入了一抹惆怅之色,而生成出内在的诗化意蕴,潜在表达出失意伤怀、无以言说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情绪结构;诗化意境;补偿心理;平民视角

一、在情绪结构中生成诗化情境

“散文是美的心态外化的功能载体,是美的流动的情绪结。”散文的书写,是不以景物时空布局做为内在核心,而是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情绪结构。身处于19世纪末的社会历史风云之中,周遭环境充斥着衰败之感和国民党白色恐怖营构的步步紧逼之势时刻侵袭着作者疲惫的内心,1926年爱子的离世使得作者的心境倍加苦涩,双双平添出孱弱而命运无力把握的生命体验。此时的作者从杭州到达北京仅停留了四天的光景,与北平长久的离别却无形间增深了个体对古都的感伤追怀之情。于是目光所及都成为情感投射的完美归属。一堆凌乱的生活素材,在情绪的流动中盘结为美的秩序和艺术位形,并在层层营构的艺术位形中渗透进作者如秋意般清净悲凉的生命体验。

品读全文,我所见得的“北国之秋”总是少了那么一点清和悲凉,感到那般秋意特有的“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潜藏于深层意境之中而不易察觉,萦绕镌刻在心间的是清冷的玉泉之月、幽冥的钟声。动静相衬之间却淡化了严厉苦涩之味,院中品茶、驯鸽飞声、斑驳日影、破壁腰中静对朝荣蓝朵,无不是畅然恣意的诗化般生命体验的自然映射。无所谓远近也无关之俯仰。所见之处皆是作者诗化心境的外化和细腻审美遐想的投射,作者潜在意识中的情绪体验生成情绪结构,并最终生成诗化意境。《美学》中提出“艺术最重要的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体现心灵反方面的重要意趣,还有真正意韵的情境”。而所谓的情境在隐士气息和感伤氛围的营造中,就進一步演化成是“美的心态外化的动力支点、美的流动图景的情绪结、控制作家的情绪过程及其艺术位形的情韵情调所形成的审美焦点和诗的魂眼。”《故都的秋》生成的美学境界中,在意象结构内顿生出清廖静谧、闲逸隽永之感。感伤纤细、敏感多思的心境在清丽的文笔间外化,渐生对于故都的秋的眷恋,更是对命运遭际无力把握、寂寥惶恐的隐秘细腻无处言说。

二、在补偿心理中映射诗化审美体验

在《孤独的秋》中,强烈的表层外化抒情倾向却被潜意识内的补偿心理所取代,却是补偿心理在非合理化情境下的一种合理化显现。郁达夫作为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积极投身民族富强高呼呐喊的文学创作事业,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在上海、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虽不趋名逐利,但也绝非超然于物外。然而却生出对退避世间纷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淡泊、恬然自适、笑看滚滚烟尘的平逸达观。正是面对客观现实的催逼险恶、如履薄冰的生存状态和造化弄人的绝望处境,早已背离作者向往的理想化的生存哲学和生命境界,于是内心的极度疲惫、极度忧伤苦涩就反向转化成对种种烦扰苦难的有意疏离,而生成由内向外的审美距离,从而映射出意蕴丰厚的诗化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但这种补偿终究是难掩作者过度怅惘的落寞心绪,以致“铺陈满地的槐树落蕊”、“细密清闲的丝纹”、“不绝啼唱的阵阵蝉声”,万籁俱寂、悄若无人的美学境界中渗透进主体心绪的落寞与深沉。那份难以言说的孤寂无助、落寞失意、疲惫倦怠的冷寂心境无声的倾吐着,遥想起古人“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倒是和李清照曾吟说“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颇为相近。北方的果树奇景是那样的俏丽迷人,萦绕在秋日奇景间的尽是“鸽子蛋”、“小椭圆形”、“淡绿微黄”,在清新爽利、沉静寡淡的布景之下,客观环境中异常压抑窒息的气氛无孔不入地挑拨着作者脆弱的灵魂,挑战着此时疲惫的意志、敏感的神经,一切的一切都将潜藏于作者意识深处那份无处言说的无奈暴露于外。对于江南的秋与故都的秋的两相对照,“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的江南秋景,或许相较于北方的秋景,不能满足当时作者内在生命体验的投射的深层美学需要。

三、在平民视角中营构内在诗化心境

作家为此必须要培养自己善于寻找能够引起读者必要的情绪、必要的心境的节奏、词汇、语句。节奏、词汇、语句毕竟是作家隐秘心里的表层呈现,深层却驻留于内在心境的营构。北方的秋是处处潜藏着那抹秋意。声色嗅味皆流淌于北国之秋。清扫槐蕊在树影下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独卧闲听秋蝉的蝉声、在秋雨凉风中“缓慢悠闲的唱和问答”、“尘土灰沙之后,享受柿熟枣红的清秋佳日”。这通通都在于作者以平民视角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院落的一处一景都是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中乞求身心归于宁静安逸、平淡闲适的自我况味。在看似颇为散漫中给予细腻真切的描摹,仅仅是作为平民真切体验古朴淡雅的诗化情境,感受秋意的氛围和清细寥落气息的弥漫,凝聚起了浓重的秋气。以平易晓畅的书写中造出古典文学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情调。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的引用,古典诗词的吟咏增生出身后的古典文学修养。结尾处“以自身寿命换作秋的零头”的真诚慨叹,可谓是文人心性的别样表达。黑格尔曾经指明情境基本定性情境就是更特殊的前提,本来在普遍世界情况中还没发展的事物实现真正的自我外现,是一种推动力,使艺术彰显的内容得到有定性的表现。郁达夫的文章有意将情与境相互贯通融合,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上焉者意与境浑,或以境深,或以意浑,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悄怆幽寂、清邈淡远的诗化气息始终缭绕不止,信步闲走于院落、听闻细雨风声、感受钟鸣虫鸣,三两笔中转换着视角,连动切换间始终不变的是其真性情,也就是《人间词话》中所指的“作家主观性情的真,或本性的纯真”。在自然万物中体会秋味,“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不仅自然本身的真、故都之秋的冷寂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从烦闷危急的人生处境中抽离再归于“返璞归真、见素抱朴”的精神境界的理想和生命体验也寄寓于深层的艺术世界之中不易察觉。

《故都的秋》在清细而又略带苦味的诗化意境中呈现出含蓄内敛、忧郁感伤的美学气质,在情绪结构的营构、平民视角的观察和补偿心理的投射之下共同营造出恬淡安逸、苦涩伤怀、寂寥郁结意蕴于其内里的诗化情境,并进一步实现了对别样生命体验的合理外化与潜在表达。

参考文献:

[1]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兼谈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几个困惑点[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9-102.

[2]《郁达夫全集》第五卷[M].花城出版社,198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