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俗旅游资源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与影响
2019-01-10李会宁
摘要:与众不同、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对于文化产业有重要影响及作用,旅游和文化两种产业关系相辅相成。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本文聯系河南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阐述了其在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资源;河南文化产业;影响与作用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一)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二)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菊花花会;少林、太极等。
(三)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河南,并通行全国。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三、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一)河南民俗旅游是提升河南文化产业的良好手段
中原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河南旅游的文化内涵是提升文化产业的良好手段。
(二)民俗旅游品牌有利于树立文化产业形象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民俗文化能突出河南的“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满足他们的“求奇、求异、求乐、求和”的心理要求。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再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游客进入园区就进入了宋代都城“汴梁”,展现出清明时节宋都繁华的民间景象;还有《大宋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有七百多演员参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
政府有关部门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及部门、行业、所有制相分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深度挖掘合河南民俗文化,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同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发展民俗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措施。
四、整合民俗旅游资源,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一)以河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横向整合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河南的文化产业。
祖根文化游。联合淮阳太昊陵,新郑轩辕故里和安阳内黄二帝陵,建设祖根文化旅游区,形成常年活动的文化载体,策划大型文化活动,使祖根文化活动与节事旅游活动相结合。
武术文化游。联合登封少林和焦作温县打造“武术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提升中原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展时间长短不等的武文化健身游;建设武术博物馆或武术文化苑,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
中原庙会文化游。河南各县每年的庙会数量少者百余,多者盈千。无论从规模或从数量上看,这在全国都是非常惊人的。
(二)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借助一些知名的民俗节事向国内外推广、宣传,扩大河南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借此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大学报,2007,24.
作者简介:
李会宁,1982年8月,女,汉族,河南省安阳,本科,山西财经大学,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讲师,旅游专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