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回归”背景下成功原则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2019-01-10张玉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成功英语课堂

张玉梅

[摘 要]提高英语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每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教师需要讲究点艺术,让课堂教学富有“黏着度”。在“四个回归”背景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六原则,旨在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提供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成功”六原则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6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2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提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为高校开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尽管课改不断,但仍备受诟病,“费时低效”“模式陈旧”“一言堂”等[1]现象仍然存在。有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尚不达标,毕业生在职场真实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不能满足职场需求。魏兴、吴莎、张文霞在对中国职场领域通用英语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56.25%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国际的单位对近期招聘员工的整体英语水平评价较低或很低[2]。

笔者认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不外乎是两大行为主体: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而在这两个关键性因素中,教师的教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讲要靠老师建设“金课”,向每一个45分钟要质量,着力把握课堂教学“成功”六原则(见图1),让课堂教学富有“黏着度”,“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思想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3]。

一、“简约(S)”教学语言和内容,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们似乎已经习惯短、平、快的学习节奏,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言堂”“面面俱到”的模式亟需调整。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维持只有10分钟,且注意力具有选择性,“大脑容量只分配给环境中的少数事物”[4]。如何充分利用每10分钟高效教学?教师要把握“成功”第一原则——简约。

简约,首先是指内容不繁复、不烦琐。45分钟课堂教学需要剥丝抽茧,寻其精髓。尽管围绕一个主题可能有多个要点,但多个要点要根据轻重缓急排序,找出核心的一项内容作为重点击破,让其他内容随着核心的击破而自行瓦解。

简约,其次是指授课语言要可理解,避免晦涩难懂。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产生习得;教师要把握教授语言的难易程度,“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5]。有研究表明,语言输入难度过低或过难,学生都会因此而产生情感屏障——焦虑情绪,减少语言的有效吸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在45分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10分钟是一个教学时间段,教师要注意時间的分配和调整,要用“简约”的语言围绕“简约”的内容开展各个教学环节:热身—前测—讲解—后测—总结,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黏着在教师和教学内容上,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创设“意外(U)”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内驱力

一场剧透的电影将会无人问津,一部猜到结局的电视剧必定索然无味,同样,波澜不惊的课堂只会让学生哈欠连连。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握“成功”的第二原则——创设“意外”。

意外,是指意料之外,料想不到的事情。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追求新颖、惊喜、复杂的动机;学生亦是如此,具有好奇心内驱力,即求知欲[6]。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提问,制造意外、神秘、惊喜等,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第一好奇心,既可维持学生注意力,又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如何通过有效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呢?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体系,问题可分为高阶问题(分析、评价、创新)和低阶问题(记忆、理解、应用)。低阶问题是对原文的重现、解释和使用,属于事实性问题,答案具有唯一性或固定性;高阶问题是比较、论证和创造,属于观点性问题,具有开放性和不定性。 所以,相较之下,高阶问题能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各抒己见,维护自己的观点。各方越辩越明,有效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另一层的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将其即将新授内容比对后,找到先后的认知缺口或冲突,然后围绕授课精髓设置高阶问题,制造意外或惊喜,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三、布置“具体(C)”任务,习得真实的语用能力

2018年,我国首次颁布《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指出: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英语专业人才,明确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具备在真实语境中沟通的语用能力。那么,如何保证学校的“学”和职场的“用”不是“两层皮”呢?教师要把握“成功”的第三原则——具体。

具体,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这主要指教师在授课讲解抽象概念时,可借助教具,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将概念具象化;第二层含义是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特定的。在英语教学中,真实性包括“创设真实的环境、使用真实的材料、执行真实的任务,习得真实的语言能力等”[8]。

按照美国学者爱德华·戴尔率先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学生如果单纯听老师讲解,两周后的学习保持率只有5%;通过图片或声音学习,两周后的保持率为20%;但学生的学习内容经实际演练后,两周后的学习保持率75%;如果展示教授给别人,学习保持率为90%[9]。

可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好“具体”性原则,将课堂教学的目标具象化、真实化、任务化(简称“三化”),通过布置学习、生活或工作的真实性任务,如采访、演讲、辩论、调查、展示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利用真实的材料,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性任务,展示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即可保证语言学习的效果。

实际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如果能够切实将英语课堂的教学目标“三化”,需要教师本身在真实的文化语境、职场情境、生活环境中有所经历,仅仅纸上谈兵似乎很难打出“跨文化交际”的胜仗。

四、增加“可信度(C)”,“先尝后买”体验式学习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在1980年与吉米·卡特的总统竞选辩论中谈到经济衰退的问题时,他本可以引用大量的数据证明过去的4年经济下滑的情况,但面对普通的美国民众,他只是简单的问了一个问题让选民自己琢磨:请大家想一想,今天你家的经济状况有比4年前好吗?结果一场辩论里根赢得了大量选民的投票[10]。

课堂教学如同总统竞选辩论,需要赢得选民(学生)的投票(信任),才能使得英语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达到交流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只是依赖传统的师道尊严,依仗书中多年前统计的数据,恐怕在知识大爆炸、现代科技满天飞的今天,无法赢得学生——这批“原始网民”足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所以,英语课堂教师传达的观点、教授的方式要把握“成功”的第四原则——可信度。

可信度,是对人或事可以信赖的程度。是指根据经验对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为真的相信程度。教师需要在45分钟课堂之外添加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先尝后买)的环节和机会。教师可以借鉴里根总统的做法,调动学生的以往相关经验,或者在课堂与教师就基本概念进行讨论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实地考察、调查、采访等,然后再回到课堂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

笔者在美国学习期间,老师讲授了一篇关于美国本土膳食主义者的文章:美国本土膳食主义者认为当地农产品有营养、口味鲜美、环保(无运输燃油污染)等,所以从来不在超市购物而选择去农夫市场或去农家亲自采摘等。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后,将学生带到了农夫市场,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份市场调查:应季的水果和蔬菜有哪些?哪些水果和蔬菜在超市有而农夫市场没有?买一份蔬菜回家做晚餐,比较一下与超市买的蔬菜可有区别,等等。通过这样“先尝后买”的体验活动,学习者亲身经历并感受理解了本土膳食主义者的概念,且学习后保持率非常之高,至今印象深刻。

五、调动学生“情感(E)”, 引发学生自主探索参与

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今天,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师生课堂互动的成败。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与学习观念的影响,学生主动性的言语参与活动,如“主动发言”“课堂提问”“小组交流”的参与度不高[11]。那么,如何让学生打破多年学习习惯,自主自愿参与到课堂言语互动活动中来?答案是以“情”动人——第五“成功”原则。

以“情”动人是指教师基于事实性材料,通过巧设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与主人公產生共情,以情感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探索,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或与作者产生共鸣,或激发自己的语言或行动行为,由此达到师生或生生言语互动的目的。

比如,在阅读课文《黄丝带》时,笔者在和学生总结完文章大意后,想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爱与责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男主人公入狱4年,没有照顾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可妻子还挂满树的黄丝带欢迎他回家?如果你是男主人公,你期待你的妻子这样做吗?如果你是妻子,你会和她一样做吗?然后请男女同学基于课文内容在思考30秒之后分别作答。在思考的30秒,整个班级都静了下来,每个同学都处于思索状态,不时学生轻轻的回翻一下课文。待30秒宣布结束,大家眼神都聚焦到教师身上,嘴角挂着自信的微笑。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七言八语,互相补充,不时争论,分析主人公细节之处的言语、动作、表情等,总结出了的人物性格特征,最后给出了大体一致的看法,自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很显然,是教师设置的“共情”性的问题发酵,引发了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设身处地感受男女主人公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相对笃定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乐于在同伴中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如前文所言,课本知识也许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课本内容与学生个人“情感”产生了关联,学生就会变得很在乎;一旦学生自主形成了自己的想法,那么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就变得积极了。

六、引导学生讲好“故事(Ss)”,促进知识、技能在应用中的迁移

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终极目标要指向沟通应用,如果只停留在知识教授、技能操练层面,那么事实上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不是实质性的沟通交流。只有当学生运用这些知识、使用这些技能,谈论双方确实意在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交流。在双语课堂教学环境下,沟通交流最好的起点是同辈人讲述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成功第六原则。

故事,情节连贯、语言生动、易于记忆和传诵,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往的教学研究中一直倡导授课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语法、句型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促进有意义学习,帮助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等[12]。

本文倡导教师将故事的讲述权交给学生,教师基于教学内容,通过巧设问题的方式相机而动,诱导学生讲述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人身上的故事。这样,有了主动权的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真实的故事讲述中来;且学生本身讲述的故事反映的是同辈学生自己的生活和喜好,也会带动同伴们讲述相似或不同的真实的故事,促进同辈生生之间的真正的言语交流;再者,知识与技能在故事情境中的反复再现,也会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类似语境中的自然地实现言语和行为迁移。

七、结 语

新时代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向外国语类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作为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师,首当其冲担负着改革的重担。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言,“名师出高徒”,老师的能力水平决定学生职业生涯的起点。教师除了道术、学术、技术、仁术外,还要精通“艺术”——“简约(S)”内容的艺术、创设认知“意外(U)”的艺术、目标“具象(C)”化的艺术、“营销可信度(C)”的艺术、调动“情感(E)”的藝术和引导讲“故事(Ss)”的艺术,真正推动英语课堂教学因为这个艺术的串联走向“成功(SUCCESS)”。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魏兴,吴莎,张文霞.中国职场领域英语能力现状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外语界,2018(1).

[3]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622/sfcl/201806/t20180622_340649.html,2018.6.1.

[4]何善亮.注意力曲线的内涵及其教学意蕴[J].教育科学研究,2017(5).

[5]Krashen, 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 Longman, 1985.

[6]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75.

[8]周树江.论英语教学中的真实性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9]韩玮,程琦.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7).

[10]Chip Heath & Dan Heath.Made to Stick [M].NewYork:Random House, 2010:17.

[11]张耀勇,梁建民,初良龙.大学英语课堂被动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12]曹艳,李红.论故事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实施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责任编辑:刘宇)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成功英语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英语课堂常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