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下的财会人才培养
2019-01-10刘艳
刘艳
[摘 要] 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实施以来泉州的小微企业受益最大,盘活企业的信用资产,使得社会、企业对金融筹融资人才的需求增加。在泉州不断深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改革过程中,对会计人员的技能会赋予更高的要求,不仅具有会计技能还要具备金融投资、筹资等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把握机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适应泉州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泉州金改;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复合型人才
一、泉州金改对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2018年是泉州金改深化拓展、提质增效的重要一年。泉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五个泉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坚持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相协调,大力推进创新金融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和关键环节突破,着力打造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区域性实体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泉州金改“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2019年进一步推进泉州金改区建设,打造金融资源集聚区,包括争取设立民营银行,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综合化经营管理试点等。同时,打造资本运作集中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在产融结合、民间融资等方面继续探索[1]。
1.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泉州地区民营经济占比高达90%,有着数万家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后备企业和挂牌企业是其中坚力量,然而当中不少企业以家庭作坊式、家族企业为主,资金安排的不确定性大,在担保难融资难的背景下,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泉州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生的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规范发展民间融资。
2.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分析
泉州市小微企业均为民营企业,管理思维和管理水平相对灵活,对人才的需求也要求灵活全面。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很多都设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財务人员,(即使有部分小微企业是通过专门的代理记账公司负责会计核算,也会设有基本会计人员满足日常需求)。随着泉州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动,使得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特别是融资)多样化,灵活化,丰富化。从企业人力成本的角度出发,对于小微企业财务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有所调整,由具有基本的会计日常核算转变为“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构建面向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泉州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
在泉州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超过80%都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因此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一定要紧跟企业的需求。
泉州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比较相似。总的来说: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能够从事财务会计、出纳、审计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能够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实行终身学习的计划。从培养目标上看,强调了会计的专业性和技能性,没有考虑泉州金融改革对小微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特别是为解决小微企业的筹资瓶颈提供新的思路和平台)。没有紧跟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没有注重“会计核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
2.复合应用型教师的缺乏及培养
在早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评聘主要以论文、科研、课题等学术研究性要素为指标,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秉承“只有应用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学生”的理念,逐渐重视教师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应用技能,特别是在一线企业的实践。“双师型”教师的判认定也加入了企业社会实践的考量要素。对于许多“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只有接受“真实”的实践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近年,随着泉州金融改革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又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还要求具有金融管理、资金管理的复合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并且建立一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工具、税法、经济法的复合应用型“双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实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模式。许多学校根据办学情况实行“校企共育、三课堂联动”、“五合”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办学模式。这些都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形式,实现校企合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教师“双师”队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和稳定性而言,大多都是无法长期稳定的实施,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归根究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院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双赢”,使得校企合作在实施中,总显得“学院一厢情愿,企业热情不足”的窘况。从企业需求,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服务社会的同时融入课程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落后,与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但是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两年半的在校学习期间,其中大一都是人文类、知识类的基础必修课,专业课程开设只有一两门。而大二基本都是专业课,实践类的课程开设较少,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不足。同时,课程教材缺乏特色。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大多都是现成的教材,理论性较强,缺乏实际应用性。高职院校应以教研室为单位,对实训课,专业课自行编著教材,突出专业特色和实践性。
5.教学环节的监督考核滞后
教师的评价首位应该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效。但是在实际中,教学环节只有监督,难以考核,或者是教学环节的考核流于形式(大多院校的教学环节考核都是学生评价,而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
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应泉州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应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培养提高会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会计复合型人才内涵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培养人才的类型,以及应该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先确定了会计复合型人才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与之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类型的定义非常重要。
高职院校要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应找出其与一般人才的差异区别。“会计复合型人才”具有“技能”、“ 復合”、“ 创新”三个基本属性,按照“人才——技能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创新人才”来分析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变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技能”借助于知识、经验、学习能够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上。
“复合”就是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其特点是在各个反面都能有一定的能力,在某一具体方面能够出类拔萃。复合技能型人才与“专才”相区别,应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有很好的学科迁移能力,应变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在会计这类的社会协同群体工作中,具有组织和协调沟通能力。
“创新”就是富有开拓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冒险精神。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创造性贡献。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求知欲,有一定自我学习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拥有良好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能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克服困难[2]。
由此可见,会计复合型人才属于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会计基本知识和账务处理专业技能,同时具有财务、金融、税法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学科迁移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团队协作并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人民政府
[2]地方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以泉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为例.陈一洪.经济界.2017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