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保护的机遇与挑战
2019-01-10张信杰
张信杰,贾 刚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29)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稳中推进,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林业资源建设与开发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林业生态保护中的问题依然突出。
1 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1 林业生态保护事关低碳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低碳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在追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确保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目前国际公认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能源高效节能、能源优化、产业优化、碳汇尤其是林业碳汇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体现大国担当,我国早在2009年便提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前提是低碳可持续,林业由其自身独特性,必然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森林是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人们一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离开林业生态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势必成为无源之水。另一方面,森林具有低碳的天然优势,是低碳发展的重要渠道。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汇资源,在世界碳汇总量中,森林碳汇占到46.37%,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方面作用显著。
1.2 林业生态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有机整体,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建设是基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在地球现有的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中,森林是主体,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动机、转化器和调节器”[1],林业生态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尊重林业发展规律,探索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点。
1.3 林业生态保护事关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本质是环保、低碳、无污染,在绿色发展中,林业既是原料库,又是能源库。一方面,作为一类重要的原材料,林木相对于水泥、钢材的典型差异在于绿色、可再生,选用林木投入经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绿色、环保的代名词,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林木资源的有限性,在开发中要尤其做好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森林因之自身“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2],成为新的能源宝库,从而成为国际上重点研究和开发的能源重点。目前,我国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储量达到3亿t,可折合标准煤2亿t,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的国际形势,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森林新能源,势必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2 林业生态保护的机遇
2.1 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由于森林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上的突出地位,有关如何保护森林和林业生态的问题从来都没停止。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自1980年开始,世界范围内每年毁掉的热带雨林规模达到1 130万hm2,与之伴随的是每年丧失掉8 000~28 000个生物物种。尽管我国森林覆盖率世界排名居前,但是人均拥有量明显不足,随着荒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的出现,加大林业生态保护,推进林业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在“木材生产、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社会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多重功能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3],已经成为一种国家共识。
2.2 林业生态保护的制度日趋完善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带队参加,并从战略高度积极筹划我国的森林可持续性发展行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明确提出要重视并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党的十八大制定了“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要从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次将生态与环境保护摆在了战略发展的高度。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国生态建设的制度建设日趋成熟,体现在林业生态保护方面,主要有:其一,林业立法更加健全,目前已建立了《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核心的林业资源保护法律;其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林业建设的方针,“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4];其三,林地保护与管理的制度更加完善,建立了林地用途管制、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林权管理制度、限额采伐与凭证采伐等管理制度。
2.3 经济与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林业生态保护离不开经济与科技的支撑,其中,经济是后盾,科技是手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建国时期的全球排名倒数第一,跃升至世界排名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世界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投入数千亿元资金,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为林业生态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涌现出诸如分子生物技术、森林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等先进的林业领域的应用技术,科技在林业勘探、管理、保护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4 林业生态保护的成效十分显著
当前,我国林业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林业资源在整体态势上,呈现出“总量持续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的良好发展格局。截至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建国之初的8.6%,已上升为20.36%,整体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2个百分点[5]。通过多年的造林护林,2017年,我国森林覆盖面积位居世界第五,达到631 200平方英里。通过不断改革和调整,目前林木种类和结构也得到了优化。
3 林业生态保护的挑战
3.1 现有林业资源相对量有限
实践证明,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林业资源建设成效显著,林业建设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不可否认,林业建设的形势也依然严峻,突出表现为“绝对量大而相对量小”的矛盾。尽管通过多年的人工造林工程,我国目前的森林覆盖面积排名世界第五,但是,从人均拥有量来看,我国森林面积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面积占有量的20%,人均森林储存量只占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人均森林相对量小的问题凸显了我国林业资源匮乏的窘境,无形中给林业生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佳
林业生态建设质量不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系统性不足、科学性欠缺两个方面。林业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讲究全局性和科学性,全局性即要从林业生态全局的高度,遵守林业自然规律,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资源的良性发展,而科学性指要科学处理林业建设和生态保护中涉及的“生物—生物”、“生物—环境”、“人—环境”的各种关系,统筹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而在实践中,表现的却并不理想。一段时期以来,林业生态保护被曲解,片面化地理解成“增加林地面积”,导致面积虽然增加了,但是整体质量却较为堪忧。同时,林业生态保护中对于结构、效益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考虑到树种、林种的关系,导致树种单一、林种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3.3 林业生态保护压力巨大
认识不到位、乱砍乱伐、需求大是悬在林业生态保护上的三把利剑。当前,人们认识中将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分割开来,没有认识到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无形中为重开发、轻保护埋下了祸根。同时,乱砍乱伐一直是林业生态保护中的棘手问题,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乱砍乱伐且生态修复不及时的问题时有发生,时刻危害着林业生态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于林木这类基础性原料的需求日益增大,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对于林木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林业生态保护的矛盾,已经变得日益突出。
3.4 减排承诺的大国担当带来的现实压力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明确承诺,到2020年之前,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2005年,要下降40~45个百分点,在践行这项承诺中,林业必然承担着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从国情来说,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的能源和经济结构下,生产力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给林业生态保护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