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2019-01-10答会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个体

答会明

(1陇东学院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陇东学院学报编辑部)

主观幸福感是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指标〔1〕。研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探索维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社会关注和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家庭的和睦、健康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本文主要综述近10年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1 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特征 主观幸福感作为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它特指评估者依据自己对幸福感所设定的标准,对其现实生活质量所做的全面性、整体性评估〔2〕。它主要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能力,是一种综合衡量主体现实社会生活质量的心理指标。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与其对现实生活质量的满意与否及满意程度的高低有关。因此,主观幸福感是由需要、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刺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有以下特点:①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指标。②主观性。主观幸福感注重以个体的感受为标准来评价其生活质量,因此,个体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最为重要。③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主要反映主体长期以来对其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及其影响,虽然主体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会受到当时情绪与所处情景的影响,但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3〕,也就是说它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改变。

1.2主观幸福感的维度 主观幸福感是评估者依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程度所设定的一个标准,目的是对其生活质量做全面性、整体性的评估。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主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的心理指标,具体由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及负性情感3个维度构成〔3〕。①认知评价。指主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包含工作领域的满意度、家庭领域的满意度、休闲领域的满意度等。②正性情感。包含欢喜、振奋、觉得生活有意义等积极的情绪体验。③负性情感。包含羞愧、悲伤、焦虑、担忧、孤独、厌烦、难受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情感障碍和神经症等引发的情绪体验不在其列。

1.3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机制

1.3.1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强调,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其所设定的某种标准与现实社会生活条件对照而获得的一种主观感受。通常情况下,若生活的现实条件优于所设定的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则升高;如果生活的现实条件不及所设定的标准时,主观幸福感则降低。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来看,判断理论以其所依据的判断标准不同,可分为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3种〔4〕。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用其他的个体作为判断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准,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生活现状优于别的个体,则会产生幸福的感受。研究表明,与比自己幸福的人作比较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即向上比较),与比自己不幸的人作比较则会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即向下比较)〔5〕。适应理论是指个体拿自己的现在和过去作比较,是以时间跨度来衡量其主观幸福感的。即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个体就会感到幸福;相反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差,则会感到不幸福〔6〕。价值期望理论则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以自我概念的标准进行评估的,其指出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产生矛盾冲突会使个体产生不好的情感体验,因此,高期望的主观幸福感对个体是一个重要威胁〔4〕。

1.3.2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指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源于其需要是否被满足,个体所设定的目标是否被满足则是其主观评判的基本指标〔7〕。精神分析理论也强调,人类个体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其本能感受,尤其是性本能的极大满足。但是,随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舍弃了本能的快乐,将追求目标主动或被动地指向所设定的个体或集体的文明准则上,也因此降低了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感受性。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也指出,当个体的特定需要被满足后,其相应的主观幸福感也会提高,进而会提升所追求的幸福感受的层次或水平,这也是马斯洛构建自我实现理论的实证依据。

1.3.3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则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本身就能产生主观幸福感,并非是源于活动的目标。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生命就是运动,每一活动皆完成于快乐”〔8〕。“流溢论”也认为,当人们进行一项难度与能力相对应的活动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情感体验〔5〕。

1.3.4特质论与状态论 特制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本身就会用一种积极的性格倾向去体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人天生具有快乐的素质。具有积极性格倾向(或快乐素质)的人一般都习惯于以一种快乐的方式去对待自己所面临的生活环境,这就是主观幸福。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证实,人具有积极的记忆网络和消极的记忆网络,因此,人们总会以积极的记忆网络或消极的记忆网络去对刺激事件做出相对应的评估和反应〔1〕。

状态理论认为,每个快乐因素的简单相加就是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就相当于快乐减去痛苦。快乐事件的减少将会导致抑郁的产生,但是如果用自我意识去努力减少短暂的消极性行为,则能够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受。因此,状态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1.3.5动力平衡理论 动力平衡理论认为人格并不是完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所有的生活事件都会使主观幸福感发生变化〔9〕。因此,动力平衡理论强调个体的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平衡与否的关键点在于个体是不是具有稳定的个人特点。也就是说,如果生活事件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时,主观幸福感也就不会发生变化,相反的,只有当生活事件处于失衡时,主观幸福感就会发生变化。但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能平衡这种暂时的偏离,从而使主观幸福感和现实生活事件处于平衡状态。

2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人格特质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最具核心力量的是人格特质。对个体来说,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积极体验或积极的主观感受,它主要是根据个体对自身所设定的幸福标准进行的,具有主观性特点。个体的人格会影响生活事件并进一步影响其幸福感〔5〕。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其所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也各不相同。

2.1.2认知模式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会借助于主观分析和建构、预期和回忆、评价和解释的方式去对待所面临的所有生活事件,而不是被动的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做出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过程”〔5〕。个体对快乐结果的认知判断过程与其幸福感有显著的关联性。有幸福感受的人,在解释生活事件时的思维方式会促进其幸福感与积极自我观念的产生,相反,不幸福的人在解释生活事件时的思维方式,则会增强其不幸福感和消极自我观念的产生。

2.2客观因素

2.2.1人口学因素 研究表明,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男性〔10〕;刘亚芳〔11〕研究显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但不同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家庭和睦、子女贤孝程度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P<0.001)。在年龄方面,近10年来国内的研究结果出入较大,也出现了许多矛盾的结论,如孙鹃娟〔12〕研究表明:70~79岁年龄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强;曹坚等〔13〕研究显示:60~69岁年龄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最低;但马艳等〔14〕研究认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年龄差异不显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也许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工具、选取研究被试的差异有关。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具有较高学历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学历的老年人〔8〕,徐伟等〔15〕研究指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也高。在婚姻和谐度方面,腾洪昌等〔16〕研究表明,配偶键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较丧偶者高(P<0.05)。

2.2.2经济状况 经济条件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直接因素。从现实生活来看,较高的经济收入可以保障老年人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样重要的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家庭居住条件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会相应提升老年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因此,对于那些经济收入相对不济的老年人来说,较高的经济收入能够显著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17〕。这也是社会养老方面,政府加大经济救助的理论依据所在。

2.2.3健康状况 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是息息相关的。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体验就越高〔18〕。在积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视野中,个体对自己健康的主观评价要比客观的健康状况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要小〔19〕。

2.2.4家庭生活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家庭生活因素主要有与子女的关系、婚姻质量、休闲安排、医疗条件及居住安排等。老年人与子女的关系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这也映射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即是否受到子女的尊敬与爱戴。有研究表明,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普遍较低〔20〕,其原因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或无力照顾老人,致使长期缺少亲人关爱的老年人产生孤独、抑郁和被遗弃感,这类负性情绪体验无疑是消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罪魁祸首。因此,老年人与子女共同生活且融洽相处,对维持老年人的高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3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工具

人格特质、理论期望及任务情境是研制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工具(量表、问卷)所要特别考量地指标。

3.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21〕(GWB)由33个题项构成,划分为6个维度,分别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兴趣”“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与紧张”。量表的第1、3、4、8~14题项采用6级评分(从1~6),第2、5~7、15~19题项采用5级评分(从1~5),第20~22题项采用3级评分(从1~3),第23~32题项采用“是、否”选项作答,而第33题项则采用7级评分(从1~7),受测者对题项的评分越高其幸福感也越强。该量表分性别(男生、女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910、0.950,3个月后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50,证明量表信度良好。

3.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5〕含有“自我满足感”“生活满足感”和“家庭适宜感”三个维度,共23个题项,采用5级评分(“完全符合”记5分,“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6,折半信度系数为0.906,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 0.784~0.887,表明问卷信度良好。效度方面,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838~0.927,各维度间的相关在0.633~0.683,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3.3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AE) SWBSCC-AE是邢占军〔22〕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量表共20个题项,采用6级记分(“很不同意”记1分,“不同意”记2分,“有点不同意”记3分,“有点同意”记4分,“同意”记5分,“非常同意”记6分),分为身心健康体验(包含身体健康体验、心理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5个二级因子),享有发展体验(包含社会信心体验、知足充裕体验、目标价值体验、成长进步体验、自我接受体验5个二级因子)两个维度。量表10 个二级因子能够联合解释主观幸福感总变异的73.555 %;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48;量表的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χ2/df、拟合指数(GFI)、调整后拟合指数(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比较拟合指数(CFI)、增殖拟合指数(IFI)、相对拟合指数(RFI)、残差均方根(RMR)分别为3.25、0.94、0.91、0.87、0.87、0.91、0.91、0.83、0.05,表明量表构想效度良好。

3.4综合幸福感问卷(MHQ) MHQ是高红英〔23〕在整合主观幸福感量表(SWB)与心理幸福感量表(PWB)基础上编制而成的。问卷共50个题项,分为心理幸福感(包含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人格成长6个二级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包含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3个二级因子)两个维度,采用9级评分(1为非常痛苦、2为很痛苦、3为痛苦、4为有些痛苦、5为中等、6为有些幸福、7为幸福;8为很幸福、9为非常幸福),分数越高,幸福感水平也越高。MHQ的9个二级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73、0.816、0.846、0.912、0.859、0.713、0.871、0.771、0.692,说明问卷信度良好;问卷因子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χ2/df、渐进残差均方根(RMSEA)、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IFI、RFI、GFI、AGFI、NFI、NNFI分别为5.64、0.097、0.052、0.96、0.93、0.94、0.89、0.95、0.94,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3.5修正版社会生产函数幸福感水平评定量表〔SPF-IL(s)-CHI〕 SPF-IL(s)-CHI〔24〕量表共 15 个题项,分为 5 个维度(情感、行为确认、地位、舒适感、激励),采用4级评分,“从不”记1分、“有时”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分值15~60 分,分值愈高则主观幸福感水平也愈高。SPF-IL(s)-CHI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 0.914,量表5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 0.779、0.814、0.853、0.938、0.690,说明信度良好;SPF-IL(s)-CHI的结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χ2/df、RMSEA、GFI、塔克刘易斯指数(TLI)、IFI、CFI、简约拟合指数(PGFI)分别为2.142、0.072、0.907、0.941、0.956、0.955、0.604,表明结构效度良好。

4 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以“主观幸福感”并含“老年人”为关键词,时间限定在2007~2017年,借助于CNKI进行文献查新,共获取期刊文献126篇;硕博士论文43篇。其中,调查报告类实证文献约156篇,经综合分析发现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涉及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人际关系、娱乐活动、自我效能、体育锻炼、亲子支持、对死亡的态度等方面。

4.1性别与主观幸福感 潘杰〔3〕研究表明,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t=0.11,P>0.05);刘亚芳〔11〕研究显示,80.6%的男性和77.4%的女性老年人认为自己“多数时候是幸福的”,二者无统计学差异;贺志峰〔17〕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同结果。

4.2年龄与主观幸福感 徐伟等〔15〕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65~75岁组与>75岁组)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4因子上差异显著(t=2.52、-4.12、5.20、-4.82,P<0.05、0.001),表现为65~75岁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75岁组老年人(t=4.67,P<0.001)。

4.3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 陈彤〔5〕研究指出,不同收入水平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生活满足感、家庭适宜感、自我完满感3因子上差异显著(F=54.588、15.129、3.566,P<0.001、0.01),说明低收入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高收入者。陈蔓琳〔2〕通过对参加音乐学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现,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组与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上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3.448,P<0.05),表现为收入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则越高;对经济压力的多重比较显示,无经济压力或经济压力较小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较经济压力较大组高(F=26.422,P<0.01)。

4.4婚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徐伟等〔15〕研究发现,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4因子上差异显著(F=19.17、19.61、24.67、22.34,P<0.01)。牛桂芳等〔20〕的研究也取得了同样结果(F=9.676,P<0.05)。

4.5文化程度与主观幸福感 王翠〔4〕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及负性体验的差异显著,表现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老年人的正性情感、一般正性体验显著低于其他文化水平的老年人(F=6.49、2.61,P<0.01、0.05),高中文化水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负性体验显著高于其他文化水平的老年人(F=3.19,P<0.01)。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差异显著(F=4.84,P<0.001),表现为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主观幸福感越趋向高于低学历的老年人。

4.6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刑全超等〔25〕研究指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其人际关系及其因子“友谊”“婚姻”“大团体”显著正相关(r=0.195、0.297、0.465、0.458,P<0.01、0.05、0.01),说明老年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4.7娱乐活动与主观幸福感 李莫訑等〔26〕研究显示,从事不同娱乐活动(放松休息、消遣、发展、创造)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不同,表现在满足体验与发展体验维度上差异显著(F=4.57、3.90,P<0.01、0.05),在知足充裕体验、成长进步体验和总分上差异显著(F=4.08、4.81、3.97,P<0.05、0.01、0.05)。事后检验发现,选择放松休息类活动和选择发展、创造类活动的老年人,在幸福感得分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选择消遣类活动的老年人和选择创造类活动的老年人,在幸福感得分中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

4.8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 白兰〔6〕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现实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均显著优于理论常模;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586,P<0.01);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能显著解释其主观幸福感34.30%的变异(β=0.477,ΔR2=0.343,F=121.804,P<0.001)。

4.9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 王雪〔27〕研究指出,参加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气功等项目锻炼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正性体验显著优于参加蒙古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赛马、射箭)者(F=4.796,P<0.001)。不同锻炼强度(轻微、小强度、中等强度、呼吸急促但不持久)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差异显著(F=2.980、4.905,P<0.05、0.01),说明参加呼吸急促但不持久、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都有助于老年人产生正性体验、正性情感。不同锻炼时长(20~30 min、31~60 min、61~90 min、>90 min)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差异显著(F=5.387、4.932、4.203,P<0.001、0.01),说明61~90 min体育锻炼时长更有助于消除老年人的负性情感、负性体验,20~30 min、61~90 min、>90 min任一时长的体育锻炼均有益于老年人正性体验的产生。老年人的总体主观幸福感、负性体验会因每周体育锻炼频率(1~2次、3~4次、5~6次、>7次)的不同而显著不同(F=4.087、5.756,P<0.01、0.001),说明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负性体验会更少,每周参加5~6次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总体主观幸福感更高。

4.10亲子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罗扬眉等〔28〕研究显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与接受子女支持及其因子接受经济支持、接受服务支持、接受信息支持、接受情感支持均显著正相关(r=0.259、0.245、0.177、0.177、0.234,P<0.01);经路径分析发现,接受子女支持的接受经济支持、接受情感支持能够显著联合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方差总变异的8.30%。

4.11对死亡的态度与主观幸福感 崔静〔29〕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对死亡态度的死亡恐惧与焦虑、逃离导向的死亡接受、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死亡逃避显著负相关(r=-0.503、-0.513、-0.364、-0.393,P<0.01),与自然接受显著正相关(r=0.423,P<0.01)。孙梦霞等〔30〕研究指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所持死亡态度(面对濒临死亡及死亡现象时所持信念与感受)显著负相关(r=-0.510,P<0.01);通过路径分析,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以显著预测其主观幸福感总变异的31.00%。

5 研究展望

回顾10年来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就内容而言呈现广视角的特点,基本探明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既为科学构建我国老年群体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相应充实了我国老年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但是,过往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和缺陷,譬如实证研究过分集中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采用了方便取样,取样也多局限于某个地区、某种职业部门,代表性较差,研究类型过分集中于横断研究,缺少就一种、几种或多种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交互作用的历史性追踪研究,至于从积极心理学层面,给予特殊老年群体(孤寡老人、临终老人、养老院寄存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帮助技术的研发或实施则更为少见。又由于国内编制主观幸福感研究工具所依赖的理论多源于西方文化背景,有些不适用于中国国情。

5.1应加强取样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科学的研究结果、结论源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科学的研究方法离不开样本选取方法及选取样本的代表性。现有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多选用方便取样,但有背于随机抽样、严谨求实、科学客观的戒律,且研究处理的样本量偏少,致使样本观测值的代表性大打折扣,甚至得到了明显与经验相矛盾的研究结论。因此,未来研究应针对抽样的科学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进行思考。

5.2应重视主观幸福感研究工具的本土化研发 在引进异域文化背景或借用跨心理发展周期(已经过时)的研究工具时,首要的工作是本土化(解决文化适应问题)和标准化(解决科学性问题),否则可能不适用于本国国情,由此获得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得出的研究结论是难以概化的。

5.3应重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历史性追踪研究 随着心理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也已纳入动态性、发展性、全程性、多元性。而过去10年的众多实证研究,多选用横断研究类型,缺少了就一种、几种或多种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交互作用的历史性追踪研究,使研究过程丧失了动态性,进而导致研究结果未能揭示主观幸福感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因此,未来应加大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历史性追踪研究。

5.4应大力开展特殊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工作 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是服务社会实践,心理科学的研究盖无例外。国内学界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研究工具研发、应对策略等方面,至于跨学科的、服务社会现实的综合性干预技术及干预效果的评估技术、指标等的研究依然很少。我国已经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参与感、安全感、获得感及如何提升和改进,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多学科联合攻关方能解决的复杂社会问题,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等领域再也不能停留在纯理论研究的自说自话层面,理性的做法是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特殊老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工作。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个体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