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培养为视角探析预防兽医学专业课内外一体化实践创新体系
2019-01-10王丽荣张守平董永军李任峰王三虎
王丽荣,张守平,董永军,李任峰,王三虎
(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高校教学中对应用技术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技能型人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也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人才的要求与呼声越来越高,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代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启发和诱导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内容。动物医学预防兽医学专业是学生的必修课,是联系基础兽医与临床兽医学科的胶水,其实用性强,与实践关系十分密切,而目前在预防兽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较低,课内课外脱节,学生自学能力参差不齐,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欠缺等.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探索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时代所需.河南科技学院预防兽医学教学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广泛调研,因材施教,提出探索、实践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员工“零适应期”的自然转变,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2]。
1 预防兽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现状
预防兽医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兽医寄生虫学》以及《动物传染病学》,本课程群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疫病检测、病原鉴定、疫病防治、诊疗等.但现有的教学模式并未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存在课内外脱节、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滞后的实践内容、疫病检测方法,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存在实践内容简单交叉、重复;同时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知识脱节现象,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如《兽医微生物学》实践知识,可后期在《动物传染病学》中不会应用等现象广泛存在。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构建一个基于预防兽医学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有针对性地把专业所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专题,以课内专题讲座为主体,课外研究探索为补充,将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内课外浑然一体.课内教学精讲主要知识点,采用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将主要的理论融会贯通.课外针对专题的内容,利用图书馆、校园网等,查阅资料,研究讨论,带着问题亲临现场,如到实习基地“实战”,在“实战”中应用理论,消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强化理论、拓展知识、创新发展的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突出教学训练的研究性、试验性,让各种思路、方案、概念、设计碰撞交汇,让人的创造潜能在允许失败、允许反复的良好氛围中激发成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利于学以致用.
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预防兽医学专业的实践
培养能独当一面的技能型人才,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采取“不间断”教学方法,使预防兽医学科课程群实践教学环节不孤立、不脱节,学生达到实践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建立起预防兽医学科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内容完整性、系统性。
3.1 建立课程内外一体化“大教学系统”观 预防兽医学课程多,更主要的是临床实践性强,再加上当前动物疫病种类增加、范围扩大,严重威胁迅速发展起来的畜牧业及其经济贸易,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急需大批的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于我国的兽医事业.
本教学团队广泛调研,调查统计各高校预防兽医学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删除滞后的试验项目如传统的灵敏度不高的检测方法等,补充新的技术、更加灵敏的检测方法,对学科之间简单重复的实验项目进行合理改革,根据专业特点、知识的梯度来考虑实验项目设在哪门课程,如《兽医微生物学》中的“琼脂扩散试验”应开设在《动物免疫学》课程中,《兽医微生物学》中的“药物敏感试验”应开设在《动物传染病学》;在学生学习完成《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及《兽医生物制品学》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知识后,紧密结合我院动物医院、动物实训中心,就临床病例开展教学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动物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综合性实验,突破“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观念;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学生提前预约教师、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病例随时来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诊断等,建立课程内外一体化“大教学系统”观,实现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零适应期”的自然转变[3]。
3.2 贯通教学 即课程群实践内容的衔接、统一,使实践内容系统、完整 探索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各学科间不脱节,建立知识系统完整性,使学生学习应用实践内容的系统、完整,各学科之间不孤立,达到相互促进。
如《生物制品学》中学生制备了抗原,改变以往学生试验结果看后就处理掉的教学理念,尝试将学生制备的抗原应用在《动物免疫学》课程中,学生免疫接种使用,接种后效果的检测与《动物传染病学》中利用HA-HI试验诊断新城疫等的衔接等等,使学生学习应用实践内容的系统、完整,各学科之间不孤立,达到相互促进.在一些重要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预防兽医学相关课程实习》等安排了1周集中课程实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单项操作技能,如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动物疫病的诊断检测等;同时紧密结合实习基地如动物科技学院实训中心、动物医院等,针对具体病例,现场讲解疫病的诊断、检测、治疗及预防,现动物实训中心、动物医院已成为我院学生实践教学重要基地[4]。
3.3 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的水平 预防兽医课程群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平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学”与“用”脱离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学”理论课,在专业技能活动上是“用”.通过 “用”将课堂上教师所教知识、技能在课外通过专业竞赛活动得以延续与应用,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最大程度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平台.调查统计96.2%的学生认为,通过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实习基地的实习等可以弥补实践机会少的缺陷。
本教学团队勇于科学探究、锐意创新,既注重第一课堂(课内)跟进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进行理论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也重点突出第二课堂(课外)的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专业技能大赛,配备高层次人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带队参赛,如组织学生参加“生泰尔杯”、“挑战杯”等大赛,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学院开展的专业技能大赛如“动物心脏采血”、“小鼠的灌胃”、“小鼠尾静脉采血”等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及独立学习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开展探索性研究。
3.4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预防兽医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疫病的检测、诊断、治疗,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特点,重实践,教学实践模块多,动物医学专业实践环节分为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6个模块;课程实验、课程实习等重在培养学生实验室操作技能;社会实践、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是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检验兽医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每年暑假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队下,亲临“实战”现场,指导养殖户,并可时时接受教师的指导。
3.5 将科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吸收大批在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并将取得的科研新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专业兴趣,同时也将遇到的科研难题引入教学,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根据教学环节、具体讲授内容结合科研实例进行讲解,从而增加真实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也将科研意识渐进性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时时引入最新病原、疫病动态,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等;以及近几年发现的主要食源性细菌进行介绍,如单增性李斯特菌,对其进行讲解时应结合主要毒力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以及ELISA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检测的程序、手段及先进的方法,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检测的基本方法,又了解了学科的发展动态[5-6]。
4 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申报专业科研课题
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动物医学专业,在学生学习预防兽医课程群理论知识和单科实验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国家或校级大学生课题研究基金或参加教师的科研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大学生专业课题,将理论知识升华,学以致用,近3年来由河南科技学院预防兽医学教学团队教师指导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总结运用,也为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6].
动物医学专业预防兽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着重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出发,为社会提供一批具有综合性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