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进展

2019-01-10董月秋吴文笛姜莉云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脘胃脘白术

董月秋 李 垚 吴文笛 郑 玉 姜莉云

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云南 昆明 650500

胃脘痛是指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疾病有急 ( 慢) 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其主要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劳逸所伤,或因药物损伤,或素体脾虚,"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 是胃脘痛的基本病机[1]。胃脘痛的辨证应首分虚实、寒热的不同。据吴文笛[2]研究表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中医胃脘痛病中多发常见证型,而临证中笔者亦有此感,因此将近年来脾胃虚寒型胃脘病的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机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两者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景岳全书》言:“盖三焦痛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胃脘痛多见于中老年人,以慢性、反复发作者居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随着年龄增长,肾气渐衰,出现肾阳不足,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进而影响到脾阳亏虚,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寒湿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病机实为脾肾阳虚,寒自内生。

2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辨证论治

2.1 证候及治则 证候:胃凉隐痛,喜按喜温,遇冷痛重,得食痛减,纳少便溏,畏寒肢冷,口淡流涎,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迟。治则:益气健脾,温胃止痛[3]。

2.2 治疗方法

2.2.1 单纯中药汤剂治疗

2.2.1.1 黄芪建中汤方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的常用经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如彭勇华等[4]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27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9%,疗效良好。付强等[5]以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3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研究表明黄芪建中汤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赵建平等[6]以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60 g,大枣、党参、白芍各20 g,枳壳、炒白术各20 g,茯苓、桂枝、紫苏叶、法半夏、槟榔各15 g,炙甘草、干姜各10 g)治疗消化性溃疡55例,临床治愈22例,有效2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09%,表明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证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不低于常规三联疗法, 在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和降低复发率上效果优于常规西药。

2.2.1.2 理中汤方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有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之功效。如清代吴中名医王旭高,在治疗痛证方面有独到之处,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来治疗“九痛”, 对于脾胃阳虚的胃脘痛,常用附子理中汤治之收效良好[7]。吴瑞春[8]认为胃脘痛中医辨证常见外邪犯胃、肝气郁积、脾胃虚寒三大类,但无论何种原因,日久不愈均可转化为脾胃虚寒型胃痛,必须以温补中焦为主,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制附片(先煎)、炮姜各10 g,党参、焦白术各12 g,砂仁6 g,丁香2 g,甘草5 g)治之。林琴[9]以理中汤加减治疗虚寒型胃脘痛161例;单纯脾胃阳虚者加附子或者加大干姜、白术的用量;胃脘隐隐作痛,纳呆,食则胃胀满加黄芪、吴茱萸、砂仁;泛酸者加乌贼骨、半夏;挟食积者加山楂、神曲;治愈26例,好转1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8. 82%。杨婉芳[10]以理中丸加味(党参30 g,干姜10 g,炙甘草10 g,白术15 g,黄芪25 g,陈皮10 g,木香10 g,香附15 g,砂仁10 g,茯苓15 g,法半夏12 g,白芍15 g)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病例60例,3个疗程后治愈35例,好转21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3.33%。

2.2.1.3 其他方药 除以上外,尚有一些以中药汤剂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报道。如张兴健[11]以参附黄蒲汤[制附片5~15 g(先煎),蒲公英30 g,党参30 g,炒山药15 g,炒大黄15 g,乌贼骨15 g,炒白术15 g,神曲12 g,延胡索15 g,陈皮10 g,炒香附12 g,甘草10 g,广木香10 g]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36例,治愈14例,好转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56%。黄梅等[12]以温胃止痛方(白芍15 g,桂枝10 g,大枣10枚,甘草6 g,白术15 g,黄芪20 g,高良姜10 g,制香附12 g,百合15 g,乌药10 g,丹参15 g,砂仁6 g,五灵脂10 g,蒲黄6 g)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45例,痊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有效率95.50%。王亢[13]以厚朴温中汤(白芍炭、厚朴、陈皮、茯苓各15 g,桂枝、草豆蔻仁各12 g,炙甘草10 g,木香6 g,干姜3 g)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60例,治愈38例,好转16例,未愈6例,有效率为90.00%。曲建强[14]以吴茱萸汤(吴茱萸6 g,人参9 g,生姜18 g,大枣4枚)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良好。

2.2.2 中医药物与非药物结合治疗 刘静凌[15]认为以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可加速患者病情的消退,又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机体生理机能。梁燕妮等[16]认为以艾灸(取神厥穴、中脘穴、双足三里穴 、双公孙穴)配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优于单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罗青峰等[17]以黄芪建中汤联合热敏灸(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穴和所探查的热敏部位进行悬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明显。周锦德等[18]认为以穴位贴敷(药用干姜、公丁香、大茴香、花椒、补骨脂、五味子、桂枝、肉桂、肉豆蔻、吴茱萸、制附子制成帖敷剂,帖于双足三里、中脘、双肾俞及双脾俞穴位)联合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可降低胃脘痛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2.2.3 中医非药物治疗 潘东洪等[19]采用黄芪建中汤做成粉剂,再予生姜汁加黄酒将药粉调制成泥状进行穴位帖敷(取穴中脘、关元、双三阴交、双脾俞、双天枢、大椎、双膈俞、双胃俞、上脘、下脘、气海、双足三里),配合温经姜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50例,痊愈13例,有效35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0%。盛国滨等[20]研究表明隔姜灸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疗效良好,可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温通气血,温散寒邪的治疗目的,与传统针刺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疼痛刺激小等优点。王双珠等[21]以黄芪注射液各2 mL分别于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同时配合艾灸(取穴神阙、中脘)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邓兰芬等[22]以自制的热奄包(制厚朴、大腹皮、粗盐炒制成),加热后置于病人的上腹部、脐周热敷,配合帖敷丸(吴茱萸、生姜制成)进行穴位帖敷(取穴中脘、气海),总有效率95.7%,疗效确切。聂斌等[23]以雷火灸(取穴神阙、双足三里、中脘)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总有效率86.7%。黄蓓[24]采用中药蜡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将自拟暖胃方(方药组成为花椒、黄芪、高良姜、桂枝、白芍等)研成粉末,用鲜榨生姜汁调制成糊状,制成中药块,放在患者胃脘部,再将医用石蜡加温至45~50 ℃,倒入专用袋塑形后,放置于中药块上外敷,能充分发挥石蜡的温通及中药温里散寒双重功效,总有效率90.60%。

3 讨论

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多伴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读如痞)满。”不仅阐述了寒邪凝胃作痛的机制,还指出素体阳虚是易发胃脘痛的内在病因。在临床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很常见的一种证型。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加之忧思劳累,饮食不节,易损伤各脏腑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阳气渐衰,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故先以肾阳亏虚为主,后导致肾及脾,脾肾阳虚,寒湿内生,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实际临床中,应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胃脘痛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但纵观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内治法,多以温补脾阳为主,似少追本溯源,若从温肾扶阳,补火生土方向探究,可能更切合“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旨。

猜你喜欢

中脘胃脘白术
白术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