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注重的几个问题
2019-01-10何翔舟杨佳华
何翔舟,杨佳华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乡村,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乡村的发展,出台了许多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意见与战略规划。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征,赋予了其新的内涵。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主要矛盾、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1.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1]。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目的在于统筹发展乡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地区平衡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战略选择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一直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 39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3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23倍,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严重阻碍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农村发展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为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战略设计和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要且及时,有利于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推动我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2]。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无形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联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3],乡风文明实际上是对乡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更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3]。
2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注重的几个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不少地区依靠乡村振兴实现了脱贫,乡村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各地特色乡村品牌不断涌现,但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中,需要注重以下的问题。
2.1 战略规划如何透明科学
战略规划是行动落实和最终目标达成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保证战略规划的透明性有利于群众对乡村振兴实践的理解,减少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需要。但是在许多乡村地区,相关组织负责人在群众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指点江山”,制定了“宏伟蓝图”,开展各项建设,群众的了解度和参与度均较低。因为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便出现了民众与基层组织或是政府的冲突。群众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往往会表现出担忧、焦虑及对政府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领导、负责人“拍脑袋”进行决策,缺乏相应的科学评估、专家评估和民意调查,很多决策在实施过程中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既增加了政府投入,同时也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加深了群众与政府间的不信任感。
2.2 战略规划如何与文化自信相对接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需要顺应现代生活的变迁,需要继承与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战略规划需要与文化相融合。文化不论在国家发展还是地方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的文化不仅对经济起着促进的作用,更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
乡村振兴战略中,一大要求便是产业兴旺。产业要兴旺,产业的定位很重要,而文化则是产业定位与选择的重要参考点。当前许多地区都提出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而特色常常与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有些地区对“乡土文化”认识不够,导致乡村规划落上了“高大上、看不懂、难落地”的恶名[4];还有部分地区缺少文化自信,固执地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盲目照搬、照抄外国发展模式。一个有特色的产业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扎根乡土,需要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特色和优势,引领未来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自信,将战略规划与传统文化相对接,突出地方特色,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文化对于稳定人心、凝聚人心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能更好地使民众团结在一起,更好地将相关战略规划落实下去。
2.3 战略规划如何与培养人才相对接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关注教育振兴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在农村地区的贯彻与落实。
人力资源永远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资源。当前,农村青壮年人口多选择在外务工,农村“人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教育振兴。因此,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合理分配农村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制度、教育设备,建设乡村人才培养体系,将战略规划建立在教育振兴的基础上,实现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相对接。
2.4 战略规划如何与繁荣乡村公共产品相对接
公共产品按照形态可划分为有形公共产品和无形公共产品,有形公共产品主要包括公路、学校等,无形公共产品则包括法规、制度、政策、政府服务等。“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体系的完备是地区产业发展的硬性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乡村公共产品的繁荣实际上为了满足农村人民经济、文化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强调公共产品的繁荣有利于我国主要矛盾的解决。
3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基于上述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索了相关对策建议。
3.1 顶层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顶层设计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方向,其正确与否、完善与否决定着整个乡村能否振兴的问题。因此,顶层设计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首先,政府相关人员在进行规划前,一定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抓住发展过程中的痛点,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求相关人员对当地乡土文化要有深入的了解,明晰过去几年该地区的发展路径。其次,采用听证的制度,了解民意,尊重民众的意见。贯彻落实协商民主,完善村民议事制度,使农村基层组织成为连接政府与村民或者利益相关者的平台,一方面上级政府可以通过基层组织及时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意见,做到下情上传,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基层组织向公众宣传和解释政策信息,做到上情下达[5]。最后,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完成后,应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估。
3.2 做好资金使用中不同群体的解释工作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当资金投至当地的产业建设、道路建设或者公共产品供给中时,其成果短期内难以发挥作用。如果不及时对这部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解释说明,就会造成民众的不解与困惑,从而造成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的不配合。并且一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在付诸实践过程中,群众的受益程度不同,做好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同群体的解释工作尤为重要。
以浙江省湖州市的DG村为例。DG村是一个传统的水乡小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该村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旅游产业。为了系统地开发该产业,DG村计划对在主游区的居民房屋进行修缮,保持水乡马头墙的古镇特色,主游区的居民在这项工程中是最大的受益方。根据“理性人”假设,每个群众都是理性和自利的,他们的目标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主游区之外的居民极易产生一种嫉妒和不公的心理,严重降低了部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激发了民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矛盾,甚至延缓了整个工程的进度。分析原因,政府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也没有在人民群众中做任何的解释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计划工作时,务必要对不同群体做好资金使用的解释工作。首先,村干部可以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将资金的使用告知各个代表,并询问村民的意见;其次,要清晰地列出资金的使用情况清单,进行公示;最后,对于那些获益较少者一定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解释说明的工作。只有做到资金的公开、透明,才能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
3.3 必须调动乡村全员为振兴做贡献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实践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和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实施主体就是亿万农民[6]。乡村振兴仅仅依靠政府组织是无法实现的,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要确保农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受益者、建设者和治理者。
当前,许多农民的乡土意识十分薄弱,而且因为看不到明显的利益成果,他们往往不愿意改变,对政府的乡村振兴实践不关注不关心。共同利益是人们合作的基础,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做好宣传工作,强调共同利益,帮助农民树立长远的目光,让他们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收益。同时,政府和基层组织人员要充分保证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民众的意见和疑问不可置之不理,应成立相关的志愿队伍来解决农民的疑问,关注农民的诉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使更多的知识青年留在乡村,充实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对于从事有利于乡村发展产业的村民,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并提供他们相关的技术支持,使人们积极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