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路径初探
2019-01-10郑永利樊纪亮
郑永利,樊纪亮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3)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振兴历史经典产业,发展乡愁产业,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当代农业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重要课题[1-3]。因此,立足浙江绿色农产品发展实际,积极创新思路举措,推动绿色农产品工作转型升级,对全国绿色农产品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1 高质量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
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对绿色食品做出过重要批示,指出“绿色食品是21世纪的食品很有市场前景,今后要在生产研发、生产规模、市场开拓方面加大力度”。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供给。”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要求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总书记的指示高瞻远瞩、意义深远,为我们做好绿色农产品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
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当前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与绿色农产品管理工作具有非常多的结合点,坚持以绿色食品认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载体,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发展,通过公共品牌带动,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和价值链,促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这是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同时,通过公共品牌引领,加快构建“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
1.3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农产品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与农产品数量供给不平衡、农业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顺应人民群众消费趋势的变化,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以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国家公共品牌背书的农产品是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主导产品,深入践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要求,加大绿色食品质量认定力度,主攻供给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扩大总量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绿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 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18年底,浙江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产品总数1 418个,比上一年净增长170个,同比增长13.6%。获证产品分布在茶叶类、果品类、水产类、蔬菜类、畜牧类、食用菌类、粮油类、初加工类、深加工类等产业。地域分布上,在全省11个地市中呈现北多南少,尤以湖州、杭州、台州、宁波4个市较多,占到全省绿色食品总数的1/2以上。当然,纵观近几年全省绿色农产品工作实际,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制约着绿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2.1 发展绿色食品的内在动力还不足
总体上看,前些年农业生产主体主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靠奖补政策的驱动来申请认定,缺少对绿色食品公共品牌的忠诚度。一些地方工作机构也是靠各类考核倒逼推动绿色食品认定工作,工作上无组织、无计划。
2.2 绿色食品产业分布还不够优化
2015—2018年,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数量排在前四位的产品类型依次为果品类、蔬菜类、茶叶类、深加工类,占比基本分别维持在35%、20%、16%、10%左右。初加工类和水产类产品数逐年减少,特别是初加工类产品减少幅度较大,从2015年的100个减少到2018年的19个,占比从7.8%下降到1.3%。
2.3 获证主体续展率还比较低
2016—2018年,尽管浙江省绿色食品续展率逐年提高,但是总体比例仍然较低。2018年比上一年提高了3.7百分点,也仍然只有66.0%。从产品上看,初加工类、畜牧类、食用菌类、粮油类续展比例较低,续展率仅有40%左右。
2.4 标志使用效率还不够高
总体上看,一些获证主体对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全省绿色食品精品包装率和带标上市率不高。一些生产主体存在冒用、逾期使用、不规范用标等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行为。
3 高质量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紧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浙江实际,全面谋划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总体思路。
3.1 坚持以满足群众需要为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以,绿色农产品管理服务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不断提供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以持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使命。
3.2 推进绿色农产品工作转型
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绿色发展大局,切实把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成为落实产业兴旺要求的重要载体,着力推动工作导向和工作重心转变。工作导向上要坚持“优结构、提质量、强品牌、增效益”的工作方针,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创设、技术保障、动能培育力度。工作重心上要从单纯以产品产地认定为主转向以指导服务绿色生产为重,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注入“三品一标”新内涵
聚焦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认定产品质量效益,突出地域特色品种选择,突出公共品牌引领作用,采用“品质、品种、品牌、标准化生产”新发展理念来诠释“三品一标”新内涵,积极运用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公共品牌赋能农业生产主体,把口感好、品质优、营养高,以及富有“乡愁、乡思、乡味”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呈献给广大消费者。
3.4 顺应趋势谋划工作结合点
要与增加人民健康相结合,强化获证产品质量监管,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要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积极推动生产主体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运营模式,着力提升生产主体示范带动能力,积极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要与实施精准扶贫相结合,大力推动26个加快发展县农产品质量认定,助推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和精准脱贫。要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推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理念,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4 高质量推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措施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公用品牌为纽带,主攻供给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扩大总量规模,大力推行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力提升产业水平、产品质量、产业效益,不断提升浙江省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努力打造成全国绿色食品大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强省[5]。
4.1 突出特色产业,推进精品基地创建
以区域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创建,大力推行建设一片规模基地、制定一个操作规程、新增一批绿色食品、打响一个区域品牌、提升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致富“六个一”发展模式。在基地内全面推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通过试点创建,实现基地内80%以上的规模生产主体获得绿色食品认定,着力提升区域特色产业层次,提高精品包装率和带标上市率,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以省级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为主平台,探索设立“专家联基地”等专家团队服务基层工作机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人才,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水平。
4.2 聚焦“一品一标”,强化质量认定保护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政策导向,加大绿色食品认定力度,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扩大精品规模,不断优化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结构,持续提升供给能力。坚持“挖掘培育一批、登记保护一批、提升发展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立足独特产地环境和人文历史,大力挖掘既有产业发展潜力,又有农耕文化基础,更有历史传承的区域特色产品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独特品质,打造知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4.3 创新宣传载体,打响绿色公共品牌
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讲好品牌故事,全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创设运营“浙江精品绿色农产品”微信公众号,做好常态化宣传、精品农产品推介和农产品消费知识科普。举办农产品科学消费培训班、全省绿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和全省绿色食品精品年货节,组织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全国性展会。与浙江卫视深度合作,探索拍摄制作精品绿色农产品宣传专题片和《翠花牵线》栏目走基地拍摄,让全省精品绿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4.4 强化监管服务,建立健全淘汰机制
加强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起草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强化绿色食品标准推广应用。以强化属地监管、规范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项检查与交叉检查相衔接、属地巡查与省市抽查相结合、检查检测与打击整改相联动的常态化监管机制。组织实施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专项质量抽检,切实强化草莓、杨梅等重点产品和重要节点质量风险监测,突出检打联动和检测结果应用,严格执行淘汰退出机制。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追溯大数据深度挖掘,深化“智慧监管APP”在绿色农产品质量认定、质量监管、质量追溯上的全程融合应用。探索开发绿色农产品信息化监管平台,着力推进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无纸化申报和智慧监管,积极与国家追溯管理平台对接。
4.5 注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立足绿色农产品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绿色农产品发展专家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和开拓创新基层队伍培养方式,举办全省绿色食品检查员与标志监管员培训班、全省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培训班,强化管理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和党风廉政培训。大力推行“党建+”模式,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进一步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铁军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