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信息应具备的五种能力
2019-01-10李伟锋
◇李伟锋
寒假后,毕业班将进入毕业考试复习,但不少师生依然对考试中的“阅读”部分感到紧张。
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以六年级为例,学生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基本表达方法,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等。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些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学会有效提取文本信息。
如郑州市金水区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小学生学业评价六年级语文试卷的阅读检测中的那篇《秋天的怀念》,其中一道题目是: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从“悄悄地”“偷偷地”“悄悄地”三个词语中你能够体会到什么? 这就要求学生提取多个信息并进行比较。 如果没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只能写出对这三个词语的原有认识,而非该文本中表达的含义。
目前各地小学语文六年级考试与评价中的阅读题,多以问题与情境指向的真实性、生活化,以及主观题目指向的开放性、过程性为导向,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发展深度。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提取单一信息的问题少之又少,更多指向提取多个信息并比较、 利用文本信息作出解释;问题不再是语言知识的简单复述与输出,而是针对较为开放的问题,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与个人观点。
如何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我们首先要认识提取信息的梯级能力。 培养能力的主场在课堂,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部分课文为例,尝试将提取有效信息的五种能力进行一一列举。
一 提取单一信息的能力
提取单一信息,通常是回答“是什么”“有多少”的问题。
如阅读《詹天佑》时,问“哪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阅读《鞋匠的儿子》时,问“文章先后写了林肯总统的几次讲话”,这种只需要通过浏览就能迅速找到答案的问题在毕业考试中已经越来越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少提这样的问题。
二 提取多个信息并进行比较的能力
提取多个信息并进行比较,一般是先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再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它需要学生首先在文本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如《安塞腰鼓》课后有这样一道题:“‘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 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学生回答第一问时,只需要在文中找一找就能迅速找到答案,这个很简单;当把这些句子放在一起时,学生就要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这是句子的反复,着力强调和感叹,从强烈的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再如《鞋匠的儿子》课后题是这样设计的:“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仅仅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还要学会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比较,形成个人的结论。
三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的能力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是提取并整理信息的一种重要能力。 如这样的问题:“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依托文中的某些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重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阅读中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阅读《负荆请罪》时,要思考:联系课文内容,查阅相关资料,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轮椅上的霍金》一课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学生在阅读时要提取有效信息并形成整体感知,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表达中既要尊重个人体验,又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去胡思乱想。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是读懂文章的关键环节,学生的表达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表达出来。 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拎出文章的主线或问题整体感知主要内容,将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等等。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的能力对发展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谋篇布局,组织材料。
四 搜集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
搜集信息形成解释的基础是基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取信息。
有以课文题目作为问题的,如《爱之链》这篇课文要学生思考本文为什么用“爱之链”作为题目;有以多种含义的事物作为问题的,如学生在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要理解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_“特殊礼物”送给肖邦;还有以表达方法作为问题的,如在学习《钱学森》时,学生要思考为什么把描写钱学森乘船回国的情景放在文章开头,因为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它不应该放在这里。
搜集信息形成解释,首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文章中已经有了结果,学生需要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其次,要避免脱离课文情境的架空分析,需要以认真阅读课文、 提取有关信息为前提。
也有一些例外。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课时,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可能不明白“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 利用信息作出评价的能力
利用信息作出评价是提取信息、利用信息中的较高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常见的问题有这样几种:
针对主要情节作出评价。如学习《小草和大树》后,学生要思考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经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针对一句富含哲理的话作出评价。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要学生谈谈对“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这句名言的理解。
针对某个人物作出评价。如读完《牛郎织女》后,要学生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针对一种表达作出评价。在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学生要思考:作者仅仅在写柳树吗? 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利用信息作出评价指向性宽泛,回答的自由度较大。在实际教学与考试中,学生回答此类问题往往比较空洞,指向性不具体、不明确。 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将个人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起来,同时注意课文的表达方法,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细体会表达的特点和精妙处,避免只讲修辞术语。
以上是提取信息的五种梯级能力,旨在帮助教师在复习时将阅读进行分类,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筛选出有效的信息,运用语言学习经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