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技术及对策探讨
2019-01-10胡成云
胡成云
(金平县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 金平 661500)
随着技术的发展,机械化采伐模式已然取代传统人工劳动采伐模式。因此就林木采伐效率而言得到大大提高。但作业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过高的采伐效率势必导致森林林木流失过快,而新林的生长周期较慢,久而久之造成森林资源大量流失,土壤遭到严重破坏。过度采伐所带来的森林资源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成为时下热议的焦点之一,由此有必要对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1 森林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依据采伐的方式以及强度等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其现有采伐模式划分为主伐、抚育性采伐以及其它采伐形式。由于实际采伐量的不同,因此采伐后迹地的森林生态因子的变化也有所不同,继而造成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情况也不同。
1.1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影响
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其内部结构极为复杂,其中包含大量的藤本、寄生、攀援等植物种类。而过度的植株砍伐势必会影响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生态系统生命力也大大降低。
而基于人工所造的森林系统品种较为单一,因此难以有效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林木类型以及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抵御外界灾害能力也明显不够。生态系统物种丰度的降低,会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因此对于当地环境的维护以及土壤的维持能力也大大降低。过度的采伐势必造成生态系统的弱化,严重甚至消亡,致使当地土壤沙漠化以及盐渍化等,最终影响人类生存家园。
1.2 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的另外一种作用是可以有效保持水土,从而避免水土流失,维护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过度的采伐势必造成枯枝落叶层大大减少,由于缺少林冠等的遮蔽,地表温度逐渐升高,一些有益菌落大批死亡,而一些非共生的腐养生物活性大大增加,一系列的影响最终导致枯枝落叶层被迅速的分解并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此外,林冠可以起到一定挡雨效果,而遭到采伐后该功能也将失去,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当地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林木的采伐活动涉及到运输过程,运输道路的修建以及车辆的行驶等均会对土壤造成破坏,从而加重土壤流失情况。金平县是一个贫困山区县,据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县国土总面积361506hm2,其中:林地面积236021.2hm2,占65.29%;非林地面积125484.8hm2,占34.71%,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7%,因此人类的采伐活动势必会对当地山体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甚至可能造成山体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1.3 森林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金平县地处哀牢山山脉东南端,大地构造属藏滇地槽系的哀牢山,地质结构特殊,地貌复杂,全县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成散开的扫帚状,沟壑深邃,侵蚀强烈,河床陡峻,切割激烈。境内山势高差较大,海拔最高点为西隆山,高3074m,海拔最低点为龙脖河河口,仅103m。县域内北部白岩子山—河头火山—红岩一线为红河流域与藤条江流域的分水线;南缘石头山一线为勐拉河南侧羽状水系的分水线,两河羽状水系发育呈西北向东南平行延伸,全县形成“两山夹两谷三坡面”的深切割中山大地貌特征。人类采伐活动通常以间隔块状以及带状的采伐模式,这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环节部分地区的侵蚀问题,但是此类分散形式的采伐情况,会使当地景观完整性受到影响,也会对立地类型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2 林木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2.1 健全完善的采伐技术内容
国外一些国家提出基于生态保护的角度对采伐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与修订。例如前苏联国家就曾对当地森工部为发展机械化生产模式而过度采伐以及不保留幼苗的技术形式提出异议,并结合当前国家所面对是社会背景,而针对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类型的森林品种制定合理的采伐模式以及技术政策。而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应当大力提倡机械化采伐模式,但也应当结合地区特点,综合分配机械与人工关系,从而构成人、机、畜的多种采伐并存方式。对于采伐设备应当尽量选择油锯,尤其鼓励应用轻型油锯打枝,对于坡度低于20°的应当积极应用拖拉机进行集材,对于坡度高于20°的则可以采用架空索道进行集材处理。
2.2 集材设备的优化与模式改进
对集材设备进行改良,提高作业模式对于维护林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改良后的机械设备以及采伐模式不但需要考虑到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应当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从而满足保护生态、保护幼苗、轻便、高效以及快捷的多方面要求。采用特宽低压轮式集材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对地面的压力,从而对土壤的影响也更小。除此之外,在山地林区等区域为了进一步降低由于采伐而对当地森林造成的破坏,索道技术是较为理想的集材方式。国外,包括德国、挪威以及奥地利等国均有多年的索道集材历史。意识到该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我国也大力发展索道集材模式。通过畜力集材的方式可以更小的对当地生态、土壤造成污染,没有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为常用的集材模式。包括印度以及泰国等地,早已有驯象用于集材的方式,而我国的东北地区近些年使用牛、马等畜力进行集材现象也越来越多。而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则采用直升机以及飞艇等尖端科技用于集材,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瑞士等国均出现了此类新型集材模式,主要用于对山区一些针对的林木的运输以及避免对幼树的破坏。而对于坡度相对较小的地区则依然沿用传统的拖拉机集材方式,可以适当增加林道的网络布局密度,从而降低拖拉机的运输里程与趟数,在装货区域布置灌木以及枝丫,基于犁耕方式提高土壤恢复效率,采伐时间应当尽量避开雨水季节,低于一些较为寒冷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在冬季采伐的比例,从而利用积雪以及冰面优势进行运输,从而降低对森林环境的影响。
2.3 完善伐区清理方式
定向采伐、科学合理的设备选择、合理的规划集材方式以及路线、有效控制采伐强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可以有效避免对保留木的损伤等影响。实际采伐人员均应当经过特定的培训,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提高成员间的配合默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从而严格遵守相关管理条例,避免对保留木造成损伤影响。在开始作业前应当对藤本植物进行清理,在作业过程中进尽可能多的增加锲子,在林木即将倒之前使用拉锯等方式对其倒向进行精确控制,从而避免对其它林木的影响。对于金平县伐区而言,应当尽可能选择不炼山的方式对林地现场进行清理,对于残余物采取散铺或者带状堆腐的方式,从而避免对土壤产生影响,提高幼林林地的覆盖率,增加土壤肥力避免水土流失。相关学者曾提出,在对伐区进行清理打扫时,尽可能将残余物留在原地,留有一些林木、倒木以及活立木等,从而为其下一代森林生态系统的建立基础,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必要条件。有助于林木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形成。
2.4 优化采伐方式及其伐区管理
不同的使用环境需要不同的采伐模式。而尽可能的避免大面积的连片皆伐,有效控制皆伐强度对于森林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案例证明,低强度且集中式的作业方式更有助于当前林分资源现状,一方面有效降低作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保留林分进行有效保护,避免对土壤造成过多伤害,有助于生态系统恢复以及景观的完整性。目前伐区通常以小面积块状以及带状形式,伐区之间相邻配置。国外相关学者就曾以景观学角度出发,对当地伐区配置提出异议,其认为应当采用集中伐区的方式取代现有分散模式,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森林整体的景观完整性,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
3 结束语
实际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保护技术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涉及采伐学以及生态学等多方面内容。因此需要社会各方面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共同摸索并制定完善的采伐技术形式,从而在满足人类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以及环境不造成过多的破坏,有效实现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现有森林类型应当依据区域性的不同以及林木品种的不同,制定完善的采伐体系,划定明确的采伐区域从而避免对其它非采伐区域造成影响。对于采伐技术方面应当进行技术革新以及采伐模式的优化,采用更为环保以及高效的技术配置,避免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除此之外,对于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采伐区域的管理力度,通过培训以及监督惩罚形式,提高采伐人员的个人素养,从而确保相关人员严格依据管理规定落实相关措施,避免对幼林以及当地生态产生过多影响,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