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思维探析
2019-01-10李月荣
□李月荣
高考类题研究,从微观上来说,是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从宏观上来说,是从认知的维度审视高考语文考点下的类题命制的研究(包括命制与评价依据、研究路径与策略、试卷稳定与创新等)。高考语文类题研究是考题、考点研究的深入与细化。本文仅从语文思维视野贯穿语文考点类题训练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角度,对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意象意境类鉴赏
意境,即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对意象鉴赏,首先,我们要把握比较赏析意象的特征,感知意境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这一鉴赏活动,包括对景、境、情三个方面的分析。答题时,结合诗句内容,描述诗意,概括意象的特点,明确意象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问:(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解析](2)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3)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的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答案](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例2:(2018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问: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酒是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题目要求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诗中前后出现多次,除了在内容上的变化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和行文构思的技巧运用。
归纳作用题的答题思路,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首先是诗句内容上写了对象(人、事和物)和该对象的特点以及明确诗句运用的手法;其次是诗歌结构上的联系,即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体现在人、事、场景的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首尾的照应,段落的过渡,线索的安排,详略虚实的设计,时空动静的调度等。命题者常从“结构”着手,引导进入审美境界,体会诗人的匠心睿智。然后是从诗歌情感上分析结构技巧对抒发思想感情的作用,结合诗句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思想情感。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二、思想情感类鉴赏
高考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类的鉴赏,主要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思想感情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在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时,我们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挖掘标题的信息;通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歌的题材类型以及诗歌的表达技巧等。答题时,我们要结合相关诗歌内容加以分析,准确判断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维模型】
例1:(2018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问: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第10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前两联(二、三、四句)是诗人“闲”的表现,而第一联的第一句是诗人“闲”的原因。
第11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尾看起来像是“无人听”,实则暗指诗人“可听”之意。诗人想象刘禹锡正乘着酒兴放声吟诵诗作,可是有谁赏识呢?这是诗人为刘禹锡打抱不平。
[答案]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例2:(2018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问: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同意”,然后结合相关诗句来分析。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三、炼句(字)类赏析
古代诗歌注重炼字炼句,一来可使诗歌的意象形象主动,二来增加诗歌的表达效果。在赏析炼字句题型时,我们可先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先明确“炼句(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该字句的描写效果,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展开想象与联想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境。其次,点明该字句的表达效果,即对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以及表达怎样的情感。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问: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第15题主观题为炼句题:一语双关,表面上描绘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实际上寓意自己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表达技巧鉴赏类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三个方面,表现手法(对比、象征、虚实、动静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解答关于表述技巧的鉴赏,我们要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作用。
【思维模型】
例:(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问: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解析]题目要求鉴赏诗歌中如何运用“点染手法”,进而分析该手法的好处以及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点染手法:“点”即总写,“染”即分写,以具体的事物或景物将所“点”的情感道理等渲染出来。“送君多暮情”至“梦里金陵城”都是围绕“暮情”展开的。
[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五、语言风格鉴赏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自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语言明朗,有的含蓄,言此意彼;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诗以言志”,每一首诗,都会通过诗的语言把诗人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有的含蓄一点,有的直白一点,有的豪迈一点,有点婉约一点,等等。答题时,我们首先点明诗的语言风格特色,结合相关诗句阐述该特色在诗中的运用情况以及体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思维模型】
例:(2018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抓住“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这一评价语,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和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和“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总之,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类题考查的重点是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对意境、风格、手法等的体会和评价。这样的考题既有外在表现方法的考查,也有内在语言的深刻领悟,即有技巧的鉴赏,也有风格的分析。同时,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和技巧等,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