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2019-01-10顾乐远
□顾乐远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张志公)“从数量上看,在九百个古汉语常用词中,虚词仅有三十来个,绝大多数都是实词;从在句中的地位来看,一句话的主干成分,都由实词充当;从掌握的难度上看,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但反映复杂事物概念的实词,变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记住。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实词是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也是文言文词汇教学首先要抓好的重要环节。”(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不仅直接体现在推断词义题上,还间接体现在文言翻译题中。对于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同学们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着实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课标规定的120 个常用实词的具体含义外,还需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并在复杂多变的语境中,努力探寻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规律。我们以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和中国古代文献经典名篇为例,讲解高考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的古雅。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这个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四、借助现代汉语推断法。“现代汉语是通晓古代汉语的一个关键……古语与今语是相联系着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较,才能由今语以通古语。”(周祖漠)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断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载体,文言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亲炙”是个古语词。《辞海》:亲炙谓亲身受到教益。《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朱熹注:“亲近而熏炙之也。”《红楼梦》第一百十五回:“久仰芳名,无由亲炙。”《现代汉语词典》释“亲炙”:直接受到教诲和传授。“炙”属会意字,小篆字形为肉在火上烤。作名词为烤熟的肉。成语有脍炙人口、残羹冷炙。由烤肉推广为一般的烤。由炙烤比喻受熏陶、影响。
趋庭:袖手低头,碎步疾行,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以示敬畏。语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王勃的《滕王阁序》里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黔首:百姓。《说文解字·黑部》说:“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丁忧: 遭遇父母的丧事。《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秦服四年兵役,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六、借助邻词推断法。就是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七、借助具体语境推断法。“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整体组织,字、词、句、段是其中的个体成员,处于整体中而发挥应有功能作用。在构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段中,句、段相对于字、词而言可以成为具体的语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础的语境。”(李政《论高中文言文的语言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要求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八、借助已学课文验证法。考纲都以课本为依据,文言文知识点大多来源于教材,考试时,可以借助学过的课文例句加以验证。同时根据所在语境,就很容易推断出文言词的意义。
联系学过《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
3.遂受而籍之以归(2013年北京卷)
当然,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还有:字形推断法(依据字形判断意义)、语音推断法(以声求义)、句子成分分析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判断词性和意义)、句式结构分析法(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判断词性和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