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与宋代院体画的渊源
2019-01-10
唐代设置待诏、供奉,五代时已正式出现画院。直至宋代重文抑武,帝王多性好书画,文艺事业繁重,遂完备翰林图画院各项职能,并颁布一系列画院制度。在宫廷供职的画师不仅要迎合帝王的审美口味,还要满足宫廷和政治的需要,所以画师作画风格多偏向工致一路,其特点重法度,细腻富丽,形象生动。自宋代翰林图画院起始以及后世的宫廷画师作品,或是效法其风格的作品,便被称为院体画。杨柳青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了宋、元绘画艺术传统。因为历史的发展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杨柳青年画这一民间绘画艺术深受院体画的影响,它既包含民间绘画幽默、甜俗的特点,又具备院体画工致、富丽的审美要素,二者和谐统一,高雅与通俗共生,是院体画与民间画相互渗透形成的中国传统民间绘画艺术的典范。
一、院体画的兴衰
院体画,狭义上指的是古代皇室宫廷画家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则泛指包括宫廷绘画在内的,以及受到宫廷绘画影响的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类别。宋代以前历代都有画师为宫廷作画,由于宋朝推行以文治国的政策,在经济与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绘画艺术也随之达到高峰。以五代时期设立的翰林图画院为基址,宋时朝廷所设立的翰林图画院是在其本身具有一定数量名家画师的基础上,继而推出一系列的相关制度,使得画院制度相对完备,画院又增设画学,其中学科不光传授技法,还重视文学修养,所涵盖内容已涉及美术鉴赏和儒学佛理等。出于帝王重视,院体画逐渐发展成熟,也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主流画风。后宋朝日渐衰微,而辽金对于画院远不如宋朝那般重视,宫廷画师更不似以往在宋朝享受的丰厚待遇和显赫身份。到了元朝,由于强权压迫以及统治者对文化艺术的漠视,画院机构取消,宫廷也不再专门设立绘画机构。画师地位和待遇的降低,画院机构的消除,可以说是宫廷画师不断进入民间美术行列的关键因素。明朝初建,虽尚节俭,禁奢华,但出于政治教育和宫殿装饰等原因,也征召画师入宫,根据《国朝院画录》记载:“明多假以锦衣卫衔,以绘技画工概授武职。”这点正可证明,明朝时画师身份低微,待遇不优。然而朝廷对待画师的惩罚却极为严厉,宫廷画师作画多承上意,因统治者不满而被斩首者屡见不鲜,伴君如伴虎,是导致画师内心难以安生、终日提心吊胆的缘由。后朝廷逐渐重视相关事项,虽未成立独立绘画机构,但也将画师挂职于文华、武英、仁智殿或是其他殿阁营院当中。清朝前期因刚入关未久,主要以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为主,后逐渐完备画院制度,画师等级分明,宫廷内设如意馆,地位等同于历代画院机构,但其中包括画师以及其他从事工艺美术和书画装裱行当的专业人士。
院体画以工致细腻见长,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生活是它的重要特征和功能,主要题材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主。作画风格重法度,遵传统,构图、笔墨极为讲究。与文人画相比较,院体画更注重形神兼备,以形写实是院体画区别于文人画的根本。虽然二者都主张神形兼备,但院体画是以理性绘画为主要特征,更注重于写实,是对生活的直观、直觉的摄取,是通过写生将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纳入画中进行再创作。所以这也要求召入宫廷的画师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艺,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素养,将艺术与生活进行心性与诗心的锤炼,用书画的形式来感染观赏者。起初本为迎合皇室心意和宫廷需求的绘画风格,因历代画师的延续且画风被大众所接受喜爱,逐渐形成风格体系。虽然院体画出身宫廷,但也深受市井百姓的喜爱,宋朝衰微,元代又将画院解体,以及后世诸多历史变迁,在这期间不断有宫廷画师流入民间,将院体画的风格特点带入民间绘画艺术,杨柳青年画便是融合了院体画艺术特色的民间美术,二者渊源颇深。
二、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地区曾几经更名:北宋景德年间,该地因河水冲决,汇流东下,故名“流口”;后宋在此屯兵植柳并改名“柳口”;金朝设为“柳口镇”;后民间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见杨柳青青,欣然题名“杨柳青”。目前据学者考证,元代袁桷的《朱窝杨柳青,地近沧州,余爱其名雅,作诗五首》中有一句“朱窝杨柳青,客亭尘漫漫”。可以说明,可能早在元代此地就已经更名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因产于杨柳青镇而得名,诞生最晚不过元末明初,经过不断的发展,清中后期直到光绪以前杨柳青年画都处于繁盛时期。此后由于战乱以及其他政治因素等,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民不聊生,年画产业随之搁置发展,并且在不断受损甚至遭到肆意的破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柳青年画受到了政府的重视,经过多次抢修与整理,保护措施日益完善,才免于濒临灭绝的结局。杨柳青年画在众多的中国年画艺术中极具代表性,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向前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不断地汲取其他优秀文化、艺术的养分来丰富自己,它所具有的独特韵味与其他年画迥然不同,这其中饱含民间手艺人对于乡土艺术的浓重情义。
杨柳青年画自肇端以来,因为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一种“半印半画”的制作工艺。“半印半画”概括了杨柳青年画整体制作的工艺流程,前期画稿刻版套印与其他木版年画的工序流程大致相同,后期通过套色版和手工绘制上色完成一幅完整作品,与其他大多数年画一样,杨柳青年画需要通过制版印刷来实现批量生产,但不同的是,它的上色工作,几乎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这是它色彩细腻柔和的关键所在,是民间版画的制作工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体现其独特性。杨柳青年画的这种精致与它复杂的制作工序是分不开的,主要分为勾线、刻板、水印、彩绘共四个步骤。这些工序中,有一些特点是杨柳青年画独有的,单个手艺人通常只能专精其中的一两个步骤,也极少有能通晓全部工序的年画艺人。第一道工序就是勾描,杨柳青年画的勾描讲究笔锋转折顿挫,线条灵活多变、见笔力,此外还要适宜刻制木版。材料选用雁皮纸、油烟墨、绘制不同线条所用的各式毛笔以及拷贝灯箱。将雁皮纸和原稿固定在一起,放在拷贝灯箱上,用笔拓出原稿的线条再进行勾描,然后把制作好的画稿进行刻板。画稿刻版选材尤为重要,制作木版的木材是杜梨木,因为镇外盛产杜梨木,而且树体粗壮,可获得的板材面积大,木质纤维细密,软中带硬,雕刻时可以挥刀自如,刻出的线条光洁整齐,又耐磨,即使常年使用也不会把刻版的木线磨掉,因此十分适用于制版。后将雕刻好的木版套印墨线,再套色印刷或完全手工上色。水印是杨柳青年画最关键的一步,要根据原作的笔墨浓淡、节奏的变化,施加轻重不同的手力,将墨汁或其他颜色掸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再敷上宣纸或画绢,依次序把所有墨线、色彩进行印刷。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彩绘,彩绘年画是杨柳青年画的独特工艺,一般年画大都是印制的,唯独杨柳青年画是通过画师精心勾描绘制而成,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最大的特色。画师先将画固定在刷好矾水的画门子上,便开始彩绘,彩绘过程工序复杂繁多,精致细腻,有抹粉、点花、开脸、染色等,共包括二十多道工序。至此,一幅杨柳青年画制作完成,精致的作品如果有需要还可加以装裱,以便于收藏和观赏。杨柳青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将雕版印刷技术与手工彩绘相结合,在传承古老技法的同时也使其自身更具独特魅力。
三、深受宫廷绘画影响的民间艺术
年画历史悠久,因在中国农历新年时张贴故得名年画。年画最初源于信奉门神的习俗,人们认为把绘有门神形象的画贴在门上,这样画中的门神就会保护这家门户平安,纳福迎财。年画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民俗信仰的影响下产生,经历了历代画师的创作,形成了一个独特画种,年画艺术植根于民间,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颇具烟火气和乡土趣味。由于杨柳青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紧临元明清京城,又借助大运河水的滋润和浇灌,所以这里的年画艺术深受宫廷院体画的影响,这里的年画艺人有机会接触到四面八方的信息,并把它们作为创作的素材。
历史与地理因素
宋时战乱,因为历史的演进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杨柳青年画从发轫之初就烙上了浓重的宫廷院体画的印记。根据史料记载,发现有多处文献表明,杨柳青年画与院体画有多种关联和渊源。
宋朝宫廷画师和匠人被掳的史实,曾在有关宋金交战的史料《三朝北盟会编》中第七十七卷,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乙卯有详细记载:“金人求索诸色人……又要御前后苑作,文思院上下界,……系笔、和墨,雕刻、图画工匠三百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如此者,日日不绝。”应该说,在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国破城并掠夺诸多宫匠北上,其中有大量的包括宋室画院画家在内的画师北迁,史料明确记载了北宋画师在辽金时曾被掠至北方的史实。《金史》中《海陵王本纪》一篇有记载:“三年四月丙五,诏迁都燕京,辛酉,有司图上燕城宫室制度,营建阴阳五姓所宜。”辽代设有五座都城,合称五京,其中南京析津府,又称燕京,位于今北京西南地区。大金立国后完颜亮为了攻伐南宋以便统一中国,遂将首都迁至燕京,是为中都,位于今北京地区。综上可得知,辽金两代皆以北京地区为都城,很可能将画师掳至都城并为宫廷所用。南宋张棣《金虏图经》记录了完颜亮在定都北京之前派画师临摹汴梁宋室宫殿样式的故事:“亮欲都燕,遣画工写京师(指汴京)宫室制度,至于阔狭修短,曲尽其数,授之左相张浩辈,按图以修之。”又有《金小史》记载:“初亮遣施宜生往宋为贺正使,隐画工于中,即密写临安之湖山以归,亮令绘为软壁,而图己像策马于吴山绝顶,是时已自有南窥之意。”进一步证明大金国对于画师的利用,再结合画师北迁的资料判断,可能有大量的宫廷画师被辽金两代所掳且分落在了北京地区附近。
辽预攻宋,双方交战之后辽败,遂两国在景德元年达成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两国以海河与大清河为界,杨柳青地区属宋管辖,周边地区都设有宋军军寨,双方对峙百余年,直到北宋和辽被金王朝吞并为止,这一点在《杨柳青镇志》中有表明。为阻挡辽军骑兵骚扰,宋沿河界修建九百里“塘泺防线”。宋太宗时设立“砦一十六,铺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卒三千余,部舟百艘,往来巡警”。所谓“砦”“铺”正为军事据点之意,这正是杨柳青出现人类活动的初期。按当时杨柳青地区周边的军寨制度,士兵“三时农耕,一时教战”并且可以偕妻带子,因此该地区当时很可能形成大小聚落,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因为金国时期取消禁地和黄河改道,杨柳青在金代人口有所增加,商业逐渐繁盛,该地形成聚落。元代建都大都,都城需要大量的物资输入,曾采用河运,使杨柳青有了一定的发展。元朝末年,全国各地不断爆发抗元起义,许多百姓为躲避战乱,也流落到杨柳青地区定居。
清宫有灯谜曰“北宗画传杨柳青”可试做例析,杨柳青距离辽金都城很近,与运河相距也不远,隋代的永济渠在金朝仍然被使用。试想被辽金强权掳走的画院画师多为南人,在强权压迫下思乡之情难以抑制,适逢杨柳青水系纵横,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美誉,也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是能够吸引流落至北方的南方画师来此定居的。都城的画师来到杨柳青定居,自然而然就将院体画画技带入当地。辽金时代的北京又是北方的刻印中心,又有武强年画刻版艺人逃脱至此,北迁画师再将院体画画技带入杨柳青地区,这些都是促成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的特殊条件。依此看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杨柳青地区很可能得到北宗画技传承。
艺术风格与技法传承
既然说“北宗画传杨柳青”,那么杨柳青年画和南宋院体画,不论是在艺术特色或是技法风格上总会有共通之处。我们知道,套印加上手工彩绘是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手绘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杨柳青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最大不同。杨柳青年画最早是从“过稿”开始的,也就是将稿子拓好后再进行手工上色,后来市场需求增加,才开始使用刻版,但是仍然坚持手工上色。越往后发展,逐渐有了五彩版套印衣装景物等,但人物头脸和粉彩衣服等,依旧是通过画师手工绘制来完成。所以杨柳青年画一直以来秉承它的特色,虽然后来出现多色套版,但是手绘上色工序依然复杂精致,所以一幅制作完成的杨柳青年画作品通常精致细腻好似工笔人物。欣赏一幅杨柳青年画,我们不难看出它彩绘部分的风格技法类似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而工笔重彩恰恰是院体画的重要表现技法之一。
杨柳青年画中的娃娃形象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例如《莲年有余》中的娃娃童颜佛身,戏姿武架,一手握莲花,一手抱鱼。童子手持莲花的形象,除了在杨柳青年画中体现,还见于天津博物馆的金代磁州窑白釉红绿彩持莲童子立像。这种童子持莲的原型可能来自宋代的儿童玩具磨喝乐,也叫摩睺罗。宋人过七夕时有孩童执荷叶的风俗,《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八《七夕》记载:“七夕前三五日,军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还记载七月七日,京城中到处都有卖磨喝乐土偶。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磨喝乐是小型土偶玩具类,为童子执荷的形象,且孩童执荷的习俗在宋朝风靡一时。《武林旧事》也提到宋时孩童执荷效仿摩睺罗的形象:“小儿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磨睺罗。”然而执莲童子形象也并非只有泥人玩具一种载体,在绘画、玉雕、瓷器上也有体现。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金代磁州窑白釉红绿彩持莲童子立像,还有宋代玉雕持荷童子、金代磁州窑白地黑彩婴戏莲纹如意形枕、元代定窑童子荷叶枕等诸多相关文物。根据历史文献和历代文物可以推测,手持莲花的娃娃形象可能来自宋代的时兴玩具磨喝乐,宋朝因战乱有大批南人北迁,因此就把当时在宋朝地区风靡的童子执莲风俗和玩具磨喝乐带来了北方。单从绘画方面来讲,以儿童形象作为绘画主题也始于宋代,著名画家苏汉臣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情态生动。他的代表作《秋庭婴戏图》中用到传统工笔人物的笔法,如兰叶描、铁线描等,这些在杨柳青的娃娃年画中均有所体现。由此可见,杨柳青年画应该是受到过宋代院体画人物画的影响。
堆金立粉也是杨柳青年画的一种独特技法,是一种非常奢侈的技法。杨柳青年画是唯一进贡宫廷的年画,其中最大的是堆金立粉门神像,高六尺,宽二尺八,专供皇宫王府悬挂,门神形象虬髯云鬓,力健有余,真像武士守卫于门。乾隆时期的清宫规定,凡是用于宫中的年画,每平尺都需要用至少一克黄金。可以看出,只有皇家宫廷才可以使用金银制作的年画,并不可能为寻常百姓家所用,而且不同等级或分类的门神,对于用色用料的要求也不同。宋代就有把黄金等真金白银用于绘画的技法,这点在典籍中有所记载,据宋百岁寓翁《枫窗小牍》描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浑金指的是在画上贴金。宋人撰写《吴船录》中有记:“经书则造于成都,用碧硾纸销银书之,卷首悉有销金图画。”其实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把黄金用于绘画,虽然销金与堆金技法不同,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它们共同的渊源。其实宋代对禁止销金消费十分重视,这一点从宋时颁布的禁令数量可以证明,明确纪年的销金禁令总共六十二条。但尽管律法如此严格禁止,却依然无法阻止一些民间的富户继续使用浑金门神画。又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二记载,金人曾“军前索销金画匠二十人,索酒匠五十人,酒三千壶,悉与之拘籍铺户家财”。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销金技法也被匠人带到了北方民间,进而发展为堆金立粉技法。
结语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光彩夺目,它所表现的民间审美和导向、艺术性颇具典型意义。杨柳青木版年画绘就了天津的文化名片,作为天津人,有义务研究、弄清这段历史。虽然目前并没有文献可以直接证明杨柳青年画就是起源于宋代院体画,但依照文化折射和历史脉络所发现的证据从多个角度把杨柳青年画的起源指向了宋代院体画。以上是关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渊源起始与宋代院体画进行的深入研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