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尼族天籁童声《巴哈雅迷》
2019-01-10刘发有云南省文化馆
■刘发有(云南省文化馆)
《巴哈雅迷》是一首长期流传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的童谣。巴哈雅迷:哈尼语,意为月亮姑娘。月光下,哈尼姑娘们纷纷穿上美丽的衣裳、戴上叮当的首饰,不约而同,来到土掌房顶上,载歌载舞,与月亮比美。充分展现了哈尼姑娘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美的精神境界!
墨江,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地处北纬22°51′至23°59′,东经101°08′至102°04′之间。东及东南与红河州红河县、绿春县接壤,南与江城县为邻,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誉为太阳转身的地方。
墨江距省会昆明270公里,距普洱163公里,是昆曼国际大通道上的重镇之一。墨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点和交融点,两种文化的碰撞,既容纳了中原文化的先进思想,又保留了完整的哈尼文化体系。墨江哈尼文化主要表现在迁徙文化、梯田文化、茶马文化、文学艺术及建筑、服饰、饮食、民风民俗等方面。
哀牢山养育着墨江县的各族儿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和独特的北回归线文化、双胞胎文化,从而诞生了墨江每年一届的“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通过三届节庆活动宣传营销,墨江的文化旅游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的美称已享誉省内外,“回归之城、哈尼之乡、双胞之家”成为了墨江三张最靓丽的名片。
穿城而过的北回归线在带给了墨江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蕴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为了诠释这种文化现象,墨江人民以独特的视觉和理念,兴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和融哈尼文化为一体的太阳广场,表达了墨江人民对自然、生命、阳光的理解和热爱,反映了墨江人民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对太阳光芒的渴望与崇拜……
生活在北回归线上的哈尼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千年的迁徙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民族。他们在漫长的迁徙和劳动耕作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哈尼文化,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神话传说,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如传唱了数百年的哈尼族长篇叙事史长诗《阿基·洛奇洛耶与迷扎·扎斯扎依》,村村寨寨跳动《扭鼓舞》、响彻于田间地头的《阿迷车》、回荡在千山万壑的《碧约牛皮大鼓》、充满童趣,脍炙人口的《巴哈雅迷》等哈尼歌舞和,广泛流传于哈尼山乡,成为哈尼人久演不衰、久唱不绝的民族文化精品。
■《巴哈雅迷》的衍生之地
《巴哈雅迷》衍生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那哈乡位于墨江县东南部,距县城78公里,处墨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地区,是原“黑树林”热点地区之一。全乡国土总面积189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3026户13086人,主要民族有哈尼族(白宏、腊米、碧约、毫尼支系)、汉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95%以上。哈尼族(白宏、腊米、碧约、毫尼支系)12286人,约占人口总数90%以上。各民族都使用自己的语言。
“那哈乡”系以乡政府驻地“那哈”村取名。“那哈”系傣语,那:田,哈:茅草,意为茅草地上开垦出来的田地。“那哈”过去主要聚居的民族为傣族,后因时世动乱,傣族陆续向澜沧江下游一带迁徙,汉族则逐步外出。在清朝年间属他郎善政里的一部分;民国21年(1932年)属墨江县第六区;民国28年(1939年)属坝溜乡;解放后属坝溜区;1966年全县调整行政区划时,由坝溜区划出,加上观音乡(墨江雅邑区划来),组成“那哈公社”;1984年4月又改为那哈区;1986年改为“那哈乡”,并沿用至今。现乡内居住的白宏人、腊米人大部分是从元江、红河及绿春县迁徙而来。
■《巴哈雅迷》的歌舞释义
1999年,墨江县那哈乡以村委单位,开展全乡性的民族民间文艺调演,要求每个村收集整理2-3个节目参与全乡性的演出,旨在挖掘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巴哈雅迷》以其独特的歌舞表现,就从那哈乡牛红村的选送节目中脱颖而出。夜光下,哈尼小姑娘不约而同,纷纷穿上美丽的衣裳、戴上叮当的首饰,不约而同,来到土掌房顶上,载歌载舞,
歌中唱道: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穿着红鞋子
鞋底不齐
用剪刀剪齐
鞋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穿着红袜子
袜底不齐用剪刀剪齐
袜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穿着红绑腿带
带底不齐用剪刀剪齐
带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穿着绣着龙花边的裤子
裤脚不齐用剪刀剪齐
裤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系着匹丘
匹丘不齐用剪刀剪齐
匹丘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穿着漂亮的花腰带
腰带不齐用剪刀剪齐
腰带边不齐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挂上美丽的胸饰
胸饰不齐的对齐
胸饰花边不齐的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戴着银手镯
手镯没戴好的戴好
手镯不合的戴上合适的手饰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戴着银耳环
耳环没戴好的戴好
耳环不合的戴上合适的耳环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戴着红帽子
帽子不齐用剪刀剪齐
帽边不齐的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你的姑娘戴着红头巾
头巾不齐用剪刀剪齐
头巾边不齐的用针挑齐
月亮啊月亮
哈尼姑娘
是不是比你更漂亮
就整首歌词来看,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夸张的修饰,宛如叮咚的山泉,朴实自然、清澈甘甜、欢快流淌、娓娓道来。
旋律:旋律走向朗朗上口,起伏不大,落差明显,跨度较小,易于传唱。
舞蹈:舞蹈基本动作
1.右脚往前踢再勾回,出左脚往前踢再勾回,手形向下同时往前、后甩。
2.脚步相同,手位换成拍手动作,动作反复。
3.舞蹈动律:舞蹈动作无更多变化,主要以队形的变换为主。
■《巴哈雅迷》的影响力
歌舞《巴哈雅迷》在哈尼族白宏人的山寨里传唱已久,经久不衰,甚至在墨江的哈尼族其它支系中当地颇为流传。《巴哈雅迷》以其清新活泼的风格脱颖而出,走进校园,成为课间操的曲目,在云南电视台《快乐大蓬车》栏目上的亮相,引起人们的关注,走进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被收入央视《民歌博物馆》,为世人皆知。
■提升后的《巴哈雅迷》
2016年到2018年,曲作家周国庆和词作家多次深入到《巴哈雅迷》的诞生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进行田野采风,通过无数次的采风,他们惊讶的发现,《巴哈雅迷》可扩展的空间非常之大是无可估量的。于是,他们怀着对哈尼先祖尊重和厚爱,创作出崭新的、多声部的《巴哈雅迷》:
巴哈咦巴哈啊
雅……迷
巴哈咦巴哈啊
雅……迷
咦……
月亮月亮爬上的山岗
照得山寨亮堂堂
雅迷阿哩戴上银耳环
照亮了层层的土掌房
雅迷阿哩穿上了花衣裳
闪烁在坡坡梯田旁
月亮月亮月亮
雅迷阿哩是不是比你更漂亮
突贴贴呐突贴贴呐……
呦……
月亮月亮哎挂在天上
照得雅迷亮闪闪
雅迷阿哩舞动星光
照亮了朵朵马缨花
雅迷阿哩唱醉了蓝月亮
闪烁在哗哗山泉旁
月亮月亮月亮
雅迷阿哩是不是比你更漂亮
突贴贴呐突贴贴呐……
呦……
巴哈雅迷
突贴呐
盛开在月光里
巴哈雅迷
突贴呐
盛开在大山里
呦……
突贴贴呐……
巴哈雅迷
是哈尼最美的阿依
呦……
突贴贴呐……
巴哈雅迷
是哈尼最美的阿依
巴哈雅迷
咦……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文艺工作者,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须全力以赴的工作之重,更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没有文字的哈尼族,一直依靠祭祀、劳作、歌舞、服饰来传承着先祖留下的灿烂文化。世居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哈尼族有九个支系,每个支系的语言、服饰、舞蹈都不尽相同。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替代,抢救和保护处于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而歌舞乐的收集整理,是抢救哈尼文化重要手段之一,现代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多方位、多手段的收集整理哈尼族文化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