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盐道
2019-01-10李兰兰
文 / 李兰兰
旅游
去之前,就想这盐道,一定是一条长长的山路,两旁全是白花花的盐,壮观得要命,可以随便抓一把盐,或者在盐堆里打个滚儿都行,然后,我们坐在高高的盐堆上面,听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想来一定有趣。于是,我兴高采烈的走进了“镇坪重走古盐道”的队伍。
出发那天,天上下起小雨,我们统一着装,从镇坪县城出发,一路高歌,向盐道挺进,当车缓缓地停在第一个盐道行走地点时,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盐道竟然在悬崖峭壁上。几个胆大的队员不顾下雨路滑,毅然爬上了悬崖之上的盐道,最宽的地方不过1.2米左右,最窄的地方不足0.7米,高万仞,万丈悬崖下面是一条深渊,依山而成,道路曲折蜿蜒,有的地方还要低着头弯着腰才能走过,在这种路上行走都是危险的,倘若再背上百斤重的盐,甚是骇人!但是,盐夫们竟然在这些险峻的道上背盐为生,将盐运往陕南和鄂西北,运出的食盐养育了汉中、商洛、安康及湖北竹溪等数以万计的民众长达2000多年,真是令人惊叹。
盐道,原来根本就没有盐,而是盐夫们运盐走出的道路。来到巫溪县宁厂古镇,现在的盐泉社区,我们才找到了盐的根源,原来是一条清澈的盐水啊,就在公路边,十分方便就能看到,信手蘸一点盐泉的水在嘴里尝尝,当真是极咸的。这是全国唯一的仍在流淌的地面盐泉,在海盐和工业盐产业化的今天,早就“不差盐”了,这盐泉还是日夜吐出盐水,倒显得文物一般弥足珍贵了。站在古老的盐厂,在一排排残垣断壁下,依然能够感受到他曾经的“商贾如云、挑夫不绝,商铺旅馆,赌厂妓院,戏楼酒肆灯红酒绿”的繁华。盐泉产生的盐夫,盐夫走出的盐道,历史和命运的交织,时间似乎过得太慢,盐厂经历了2000年,时间又似乎太快,在1988年盐厂的时间戛然而止,盐夫的命运亦是如此,踏上盐道,背上盐,就有了活路,稍有不慎,便是死路。镇坪县文化馆长邹卫鹏,研究盐道文化8年之久,亲自翻越了无数悬崖险道,采访了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几十名盐夫,每次讲到盐夫们的生活、经历、故事,总会哽咽,他说有一个盐夫和他讲盐道上的经历的时候,忍不住哭了,他也哭了。是的,现在的人们无法想象,盐夫们怎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踏上峭壁,越过险滩,攀上绝壁,历尽艰险,吃野菜,宿凉桥,穿着草鞋,冒着严寒酷暑,南来北往,不仅经历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还要经历葬身悬崖险滩的意外和被抢劫的危险,将人们都需要的盐运往千家万户,运往更远的地方。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新科技的诞生,工业化时代来临后,盐厂的历史永远定格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盐厂废弃,盐夫归家,长达几千年肩挑背扛的命运结束了,几千年来冒着生命危险运盐的历史已然成为遥远的记忆,唯有这条绵延153公里、历经千年风雨的盐道依然藏在美丽的巴山蜀水间。2011年,镇坪古盐道被国家文物局作为百大重大发现收藏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发现》中,随后,著名作家李春平的小说《盐道》引起轰动,历经数载,镇坪古盐道再次以新的姿态出现,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更多的专家和盐道文化爱好者将踏上盐道,把盐道文化作为学术和文化工程去研究、发掘和开发。再次踏入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盐道,空气中早已经没有了盐夫汗水的味道,走上这条曾经无数盐夫用汗水和辛劳走出的道路,谁曾真正体味那些悲怆的、凄美的,传奇的、血泪交织的盐道风云?
因盐而盛,因盐而衰;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正如这盐道,是无数个盐夫走出来的路。现在,我们要发挥盐夫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走出一条通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盐道。游走在城春草木深的古盐道上,或攀岩拍照,或驻足思索,或热烈探讨,盐道上的花花草草,甚至连小鸟都不把我们当人,一头扑向摄像师的怀里,吓人一跳,当真是千里走盐道,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