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犹在 风骨犹存
——陕西书法家王定成应邀王義之、柳公权故里题字纪略
2019-01-10张念贻
文 / 张念贻
书画
作为书家题碑题牌题匾,并不算作新鲜事,但能够应王羲之、柳公权故里之邀题字,并被勒木刻石,高悬在书圣塑像的两侧,安放于人迹繁华的所在,这是多大的礼遇,又是何等的荣耀?似乎可以说是“书法到家,书家到家”了。
对于书法家王定成先生来说这两次“具有标志性”的题字,却是在表达着多年来对王右军、柳河东的“心慕手追”,更是接受社会的批评和检阅。甲申年秋,他为浙江嵊州王羲之故里大华堂抱柱撰联并题写:秉真行之要逸少法书醉天下,执隶草其权子敬妙迹希世间。甲午年春,他又为陕西耀州区柳公权故里题写:关庄柳公权社区;公权公用。
“雄浑、飘逸”是定成先生的书法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他的笔墨情怀与审美趣识始终以清正的书风,显示着他对中国书法传统的虔诚与敬重。无论是王羲之故里所题,还是柳公权故里所写,从不豪言豪语的王定成先生,不仅写出了如此好联好语,更是将豪壮豪迈尽付笔端。
人品书品皆在品,书道人道皆在道,文脉书脉皆在脉。在谈及王羲之、柳公权对自己的影响时,定成先生坦言,古今书家书品多有悲壮悲愤之作,右军书作,柳公法帖之所以光耀后世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书品人品、书道人道的同等标高。兰亭集序中天地死生之大矣彰显的是大情怀,因此成就了千古美文,柳公一生为官,心正、身正,笔正,因此才有了备受推崇的千古名帖。至于说文脉书脉,何以为脉?—风骨为脉!
王定成,与共和国同龄,出生于陕西省平利县。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研习书法六十余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翰墨传承,风骨延续的书法文化复兴,是他书法爱好的最大梦想。在北京、成都、西安、洛阳等近百处风景名胜、文化经典之地,留存有其墨迹石刻、牌匾、对联等。
“翰墨犹在,风骨犹存”,这是王定成先生对千百年来文脉书脉的感悟,但也同时道出了他对清正书风的追求。书有风骨,人亦有风骨。书界人皆声称风追“二王”,但是真正融入“二王”风骨的人却少之又少。许多时候,创新以破坏的方式取代了切合时代,切合民心的审美追求;许多书家,自我标榜自以为是追求“变态”之美;许多评论,人云亦云胡吹乱捧能够几个敬由心生?由此乱象之下,再来看王定成先生书法所收获的美誉和礼遇,是有着必然的道理。
甲午马年的初春里,于定成先生朗润轩中,听先生论道,观先生书作,既有看万马奔腾之雄浑豪迈,又感觉如春风抚柳般的俊秀飘遮。现场观摩先生挥墨,“二王”秀美之中融入魏碑之刚劲,点线转折中有板有眼,有灵有性。正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令人如沐春风,心旌摇荡,斋号以“朗润”二字命名,再贴切不过。再思定成先生所言“翰墨犹在,风骨犹存”,有风骨在,风清气正,明朗乾坤,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