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凉山彝族舞蹈“颤、转”动律元素的提取价值
2019-01-09任离湮
任离湮
摘要:我国各民族舞蹈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各具特色,其风格特色就是我国民族舞蹈的核心。就像前辈所说:“保持舞蹈的民族特色,还有很多的手法,如服装、音乐、故事情节等,但直接从民族民间舞蹈中汲取营养,是民族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的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这需要舞蹈工作者对舞蹈元素有价值的提取,为后期发展莫定基础。
关键词:凉山;彝族舞;动律元素;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87-01
作为舞蹈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在进行舞蹈动律元素提取时,必须非常明确提取该动律元素的原因、价值以及对接下来的教材范本有何价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舞蹈动律的提取原则。因此对于凉山彝族“苏尼、摸尼”舞蹈中“颤、转”动律元素提取,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价值原则。
一、双重的典型性
笔者认为对“苏尼、蟆尼”舞蹈中“颤、转”动律元素进行提取的第一大原则,是其所具有的双重典型性。第一重,是“苏尼、蟆尼”舞蹈本身就具备典型性。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因其社会形态以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其传统舞蹈种类不多,形式简单,动作单一。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流传于当地彝族各个阶层的“苏尼、蟆尼”舞蹈。基于彝族人强烈的宗教信仰,以及舞蹈者本身就存有的宗教身份,使得仪式中的“苏尼、嫫尼”舞蹈在广泛性的基础上又带有浓厚且独特的宗教色彩。因此,“苏尼、嫫尼”舞蹈本身在凉山彝族传统舞蹈中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第二重,就是砰颤、转”动律所具备的典型性。
首先,在舞蹈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又强烈地从舞蹈者的身体语汇里感受到这两种动律元素。再者,“颤、转”动律由始至终的贯穿于整个“苏尼、摸尼”舞蹈的肢体动作中。最后,这两种动律元素的形成与其宗教信仰和手段有着密切的关联,有着强烈的凉山彝族宗教色彩。由此,笔者认为从“苏尼、嫫尼”舞蹈中提取出的“颤、转”动律本身也具备了典型性的特质。
二、教学上的训练价值
“颤、转”动律的第二点提取原则是笔者认为其在教学上有一定的训练价值。首先是在教学中协调性上的训练价值。例如,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民族民间舞蹈都有膝部的“颤”动律,而“苏尼、摸尼”舞蹈中除了膝部,还有肩部以及全身同步独特的“颤”动律。这三类歼颤”动律始终贯穿在舞蹈者的肢体动作中,或是交替出现或是同时出现,再或者是与胯部的“转”动律同步运用。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训练中如何从单一的肩部或膝部动律的训练循序渐进到全身同步及多种动律配合综合训练;再到如何有美感有节奏有气息的将动律元素灵活运用在不同节奏型的肢体动作里等方面。都可以显现出“颤、转”动律在教学上对学生协调性训练的价值意义所在。第二是在教学中稳定性上的训练价值。这主要是针对旋“转”动律方面的训练价值。“苏尼、嫫尼”舞蹈中的旋“转”动律形式多样,如头顶立鼓旋转、原地点转、移动旋转、跳转等等,且每一种每一次都会高达几十圈或一直不停歇。这种基于稳定性到持久性的旋“转”动律,对学生们全身和不同部位(如脚下等),以及道具配合下的稳定训练是相当有价值意义的。
三、包含特有的民族性
“颤、转”动律属于出现在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较为普遍的动律元素,为何从“苏尼、摸尼”舞蹈中提取出这两者,除了前面谈到的典型性和训练价值以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源于“颤、转”动律背后所包含的民族性。这里所说的民族性是指四川凉山彝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其他彝族地域的社会文化及审美形态等形成的独特民族风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于四川盆地的彝族人,每天都要行走在层峦叠嶂的大小凉山中,背负重物的上山与下山。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减轻下身壓力与缓解下山惯性的行为习惯,如膝部的“微颤”与侧身移动时胯部主动的“微转”。然后,凉山彝族男女老少常年有穿着御寒挡雨的羊毛披毡及“查尔瓦”的习惯,这就对他们的上半身包括手臂活动有了一定的限制,慢慢地在舞蹈时也就更多的是进行下半身的动律和动作。
再者,凉山彝族的服饰区别于云南彝族的长裤,女性为百褶长裙,男性虽为长裤,但裤脚的宽度分为大中小三类。男女均通过“颤”和“转”的动律将长裙与大裤脚转摆悠荡起来,显现出凉山彝族女性妩媚优美,男性潇洒粗犷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意识。
最后,由于四川凉山彝族社会形态中等级制度和家支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女性形成端庄沉稳,较少有歌舞行为的性格。因此,即便是在解放后,凉山彝族女性包括男性都几乎没有什么大幅度或丰富的肢体动作来进行歌舞,更多的就是身体较简单的部位动律行为。这些凉山彝族的文化现象、社会及审美形态都是形成“苏尼、摸尼”舞蹈中“颤、转”动律背后的民族文化,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及其他彝族地域相同动律元素的独特的民族性。成为具有四川凉山彝族地域舞蹈的风格特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明确对“苏尼、嫫尼”舞蹈中“颤、转”动律元素的提取价值原则后,到后期该动律元素进行相应的发展运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